汪瑞忠|微世界里的平凡与精彩
DOCTOR 汪瑞忠
微世界里的平凡与精彩
人物介绍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毕业。从事临床检验工作39年,在临床微生物检验、细菌耐药监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面经验丰富,是上海市卫健委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及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质控督查。又是上海市健康医学院技术学院检验学系教授、系副主任、临床微生物教研室主任。在临床工作中主持病原真菌医学检验中心、生物梅里埃示范实验室、区域检验中心、临床试剂试验基地等工作。2003年加入华山医院细菌耐药监测网,2009年第一批加入上海市细菌耐药监测网,2016年加入CHINET细菌耐药监测网是第一批以二级医院的形式加入的监测网,及加入CARSS细菌耐药监测网,2020年加入全国真菌病监测网。在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内协助分管成员单位的质量督查工作。
现任:
1. 上海医学会检验医学专科分会微生物学组成员
2. 上海市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委员
3. 上海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专委会委员
4.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5.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评价专家
6. 长三角疑难病原微生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
7. 上海市医学装备协会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会员
8. 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检验医学分会委员
9.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常委
10. 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
第一视角
汪瑞忠,他的专业是微生物学,他的40载从医路伴随着浦东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成长。他见证了这片土地从一片荒滩到车水马龙的变迁。而他,却静静地用自己毕生的精力推动着浦东检验医学的进步。
他坚信,一名医者即使默默无闻也应该坚定执着,如果小有成就更应该心如止水。他毕生的努力只是为了遨游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业里,同时也能让自己的人生问心无愧。他专注、执着、谦虚、温和,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常常迎难而上、越挫越勇。
“一任风雨唯独行,心底纯净写人生。”生活与工作的收获取决于努力付出的心血,没有人会轻易地成功。他深知,人生之美在于付出和努力,人生之果在于拼搏和努力。这是一种执念的专注,需要心底无杂的至善,风雨兼程的至纯。
汪瑞忠,原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杨思医院检验科主任。
他是浦东新区诸多检验规范制定的参与者,而他的医院是离浦东空港最近的医院,他的科室也曾是上海疫情期间第一例本土病例的发现者。认真、严谨的性格让各种病原体都无法逃脱他的眼睛。
他说:“一名合格的检验人,要心细,要仔细,要能发现问题。此外,责任心则更重要,要有一颗不能放过任何病原体的信念,耐得住寂寞,才有可能在检验科的蓝海走出自己的道路。”
如今,刚刚退休的他割舍不下自己的事业,来到了新的医院,开启了新的征程。
1.从医之路
出生在上海的汪瑞忠,从小就热爱手工,喜欢摆弄各种东西。在中学的时候,他就非常喜欢组装各种有趣的物件。
“从初中开始,我就特别喜欢动手,那时候无论看到什么我感兴趣的产品,我都会尝试动手去做,我还记得那时候我组装了自己的收音机。直到高中有时我还会忙里偷闲地做自己制作一些东西。”
1980年,汪瑞忠参加高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超过录取分数线很多分。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达到他理想大学的分数线,于是被上海新华卫生学校检验中专(现上海健康医学院检验系前身)专业录取。当年,他所在中专专业需要高中毕业后才能报考,录取率达到了20:1,也可谓凤毛麟角。所以,入了学的汪瑞忠觉得机会不错,也就决定留下来学习。
进入学校后,汪瑞忠刻苦学习,同时发挥了他热爱动手的能力,在很多应用学科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也为日后他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毕业后,我得到了在瑞金医院实习的机会,并在那里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但是,那时学校毕业是需要分配的,因为我是从上海市川沙县(注:浦东新区前身)考入学校,所以我毕业后也就被分配到了川沙县中心医院检验科(注: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前身)。”
在中心医院的工作经历让他喜欢上了微生物学。汪瑞忠觉得,未来检验科的发展一定很迅速,不能满足于现状,于是他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夜大学检验系班进行深造,并于1991年顺利毕业。这一次他又进入了瑞金医院检验科学习,并认识了刚从日本归来的倪语星教授。
“倪语星教授那时刚从日本归来,而我这边刚刚毕业,又来到了瑞金医院,于是我就认识了他。倪语星教授是一位非常谦逊且有大局观的大师,儒雅、严谨、博学。在我后来的学习中,他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指导。”
那时,瑞金医院检验科的条件还是非常艰苦的。而倪语星教授为汪瑞忠提供了很多良好的学习环境、便利的研究条件。
“那时,瑞金医院细菌室在老门诊楼的五楼,我便是在这里进行一些科研和样本搜集工作。我还记得当时倪教授让我参与了一个大约需要做十个月才能完成的课题。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我把样本一个个层析过滤出来的场景。我下班之前把设备调好,开始做部分层析,温度需要设定在4℃。结果第二天早上来的时候发现温度过低,结果所有的层析柱都冻坏了。这可是我们几个月工作的结晶啊。这下只能全部重来。后来我就不敢回去,坐在实验室对面的房间里,每一个小时都进去检查一次,花费了一个月才把原来的工作补了回来。”
汪瑞忠回忆着一个个学生时代的场景就像刚刚发生过一样。
为了紧跟技术步伐,回到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注:原川沙中心医院)之后的汪瑞忠还保持着每周和瑞金医院检验科交流的习惯,带领科室不断取得进步。渐渐地,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后来成长为了特色科室、强势科室。
师生情
2.锐意进取,特色鲜明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始建于1938年,位于浦东“两港一区”——浦东航空港、洋山深水港和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战略发展的中心,是浦东东部地区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区域性医疗中心。
但在汪瑞忠刚到医院时,浦东人民医院的科室建设还是比较薄弱的,汪瑞忠便在这里扎下了根来,稳扎稳打,通过临床与科研的结合,不断提升科室的能力,并渐渐对周边产生了影响力。
“我们通过临床实践和总结对诸如院感、耐药菌、真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
汪瑞忠团队曾经对3169株不同部位来源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通过对临床收集的分离菌株在不同标本来源中的分布情况及细菌耐药性进行研究,了解了浦东新区的细菌耐药性特点。本次分析中,革兰阳性菌占37.5%,革兰阴性菌占62.5%。细菌在不同标本中的分布情况和所检出菌株的耐药性存在很大差异。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的所占比例逐渐较高,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尤其严峻,细菌耐药性呈增加趋势。这些研究为医院检验科指导临床科室用药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院感方面,汪瑞忠团队的临床研究也取得很好的成果。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曾对所有住院患者的痰液、中段尿、血液进行调查,调查发现院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而主要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于是,汪瑞忠的科室提出需要强化对院内感染高危科室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最终有效预防了院内感染。
随着各种微生物监测网络的建立,汪瑞忠所带领的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检验科也积极参与到组网中去,成为同级医院中参加监测网最积极的医院之一,在浦东新区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上海市的感染控制是走在全国前列的。目前,抗菌药物监测网、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和感染防控与管理网已经形成了‘三网联动’的局面,形成了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合作,开展医务人员培训、加强质量控制和进行实地督导的体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得到一定提升。我们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自2003年加入了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的耐药菌监测网以来,就一直是最早参加该体系的二级医院。”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突然来袭,距离上海浦东国际空港最近的汪瑞忠担负起了保卫浦东、保卫上海的重任。
“从2020年春节前后,卫健委已成立专家组,我也是专家组成员之一,陆续开展各种工作。从4月份起,我们启动核酸检测工作,一开始受限于设备,数量根本做不上去,经过大家昼夜奋战,响应上级下达的任务,全员上岗,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我当时很感动,这反映了科室凝聚力、团队积极向上的氛围、也是大家的责任感。我还记得,2020年11月8日,我们发现第一例来自浦东机场的本土病例,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视,我们迅速行动,排查了病例周边社区及人群,全部为阴性,才松了一口气。这三年,同事们都很努力,很辛苦。”
3.退休不退岗
2022年10月,汪瑞忠退休了,离开了他工作40年的地方。但是他的心里放不下检验科的事业,最终来到上海社会办医的旗舰医院—上海杨思医院。
上海杨思医院是一所非营利性综合医院,也是上海市医疗保险和大病医保定点单位,位于浦东新区三林世博功能区的川杨河畔,占地二十多亩,建筑面积45000多平方米,环境优美,病房舒适安静。医院开放床位达900张,年门急诊患者量达188万余人次,服务住院病人近2.8万人次。
“杨思医院的检验科是很完善的,从硬件上,设备上来讲,和浦东人民医院没有太大的差异,我来了之后,希望能在我的本专业微生物领域有更多的提高,也会陆续地推出一些检测服务,对于病原体的检测将是我的工作重点,因为如果能有效识别医院各种致病微生物的现状,以及细菌耐药的现状。我想很多临床科室一定会能够更加精准地为病人提供治疗服务。”
2022年12月全面放开时,这是汪瑞忠新到杨思医院面对的第一轮挑战,医院新冠感染者接诊量呈现暴增态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场上,身处一线的检验勇士们和坚守各组阵地的杨思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发挥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抗疫精神,最终度过了为期一个月的艰难时期。这一幕幕的场景让汪瑞忠一次又一次地感动。
少年如水,初心不改,扬帆起航,乘风破浪。我想,这便是汪瑞忠来到杨思医院的真实写照。
口述实录
晔问仁医
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通过什么途径?
汪瑞忠
根据目前的研讨显现,多重耐药菌传达的途径由于菌种不同,比方说:
*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就是MRSA,首要经过直接与患有化脓性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MRSA定植患者触摸,导致人与人传达。医务人员的手是MRSA的常见传染方式,研讨证实,医务人员在进行清创、替换敷料、吸痰和导管护理等操作后,手会被MRSA污染。
*社区型MRSA主要经过直接或直接与化脓性感染者触摸、个别触摸脏的物品、皮肤与皮肤触摸,以及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即使短暂触摸也可能感染或定植。
*艰难梭菌通常经过粪-口途径引起感染或定植,医务人员手与感染者触摸后遭到污染,带着艰难梭菌芽孢,引起患者与患者间的传达。也可经过触摸污染环境外表和未适当消毒的医疗护理设备导致直接传达,污染的外表包含床栏、门把手,还有患者医疗用品,如直肠温度计以及任何可能被粪便污染的外表。
晔问仁医
您觉得哪些耐药菌会成为比较大的挑战?
汪瑞忠
当前,耐碳青霉烯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感染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严重威胁了全球人类的健康,CRE可使用的治疗手段和药物相对较少,患者的病死率较高。国内CRE感染的形势也日趋严峻,CRE的检出率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对于此类治疗手段有限的“超级细菌”,临床医生以及患者都迫切需要新的、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针对产生碳青霉烯酶的细菌的抗生素现在都是研究的重点。
晔问仁医
血常规上午下午为什么会有差别?
汪瑞忠
血常规在上午检查和下午检查有区别。上午和下午的血常规计数不同,上午刚起床时,血细胞数比较低,下午血细胞数会偏高。因为受到正常生理因素影响,增高数值在一定幅度内,不会超出正常参考范围。剧烈运动可以造成白细胞数增高,可达到35×10^9/L。此外,亦有高原地区的因素,在高原下来的患者也可以造成血常规结果偏高。这些是生理因素,不需要考虑。正常情况下,要询问患者地区判断结果是否准确。
晔问仁医
老百姓日常对粪便取标本常常手忙脚乱,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吗?
汪瑞忠
*物品准备:标本盒或一次性纸杯(自备,不能吸水);棉签或竹签。
*留取大便时注意不要与尿液混在一起,若粪便为稀便、不成形便,可先用干净容器接取,不能从尿布、便池、地面上舀取,以免大便中水分被纸尿裤吸收或者是混有污水及尿液等其他分泌物,影响检验结果。若粪便为成型大便,用棉签或竹签采取约花生米大小一块新鲜粪便,装入标本盒或一次性纸杯,立即送检。如大便有黏液脓血等异常外观时,必须挑取有黏液、脓血或其他异常外观的部分送检。
*检查大便寄生虫时,如果需行血吸虫毛蚴孵化最好留取全份新鲜粪便(不少于30g);如果需行阿米巴滋养体检查,排便后立即从脓血性或稀软部分取材,标本注意保温,立即涂片进行镜检,载玻片应加温;如果需检查蛲虫卵时可用透明薄膜拭子于清晨排便前自肛周处拭取;如果行其他寄生虫检查,尽量在粪便各部分都留一点,以提高检查阳性率。
*检查大便隐血时,尽量在留取标本前3天禁用维生素C、铁剂、铋剂,禁食肉类、肝、血大量绿色蔬菜及含铁食物,避免检查时出现假阳性结果。
*大便培养检查的标本要用清洁便器接便,然后用无菌棉签在大便上面取黏液、脓血等异常部分少许(若无异常所见,则可自粪便表面不同部位、粪便深处取材),置入标本盒(家属完成)。或用消毒棉签蘸生理盐水后插入肛门5-7厘米处,轻轻转动带出少许大便,置入试管内送检(医护人员完成)。
*所采取的标本应为新鲜大便,若大便已干燥,会导致虫卵或菌属死亡;若标本留置时间过长,可有细胞溶解破坏等问题出现,均可影响检验结果,因此采取大便后应尽快送检(1小时内送至检验科检查)。
晔问仁医
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精准医疗也随之发展,您觉得这将会给临床检验带来怎样的变化,未来的趋势会是怎样呢?
汪瑞忠
原来的查验主要触及生化、免疫、微生物的检测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能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分子检测技能逐渐成为实验诊断的金标准。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新冠肺炎,可通过测序技术确认疾病的感染源,这是其他检验技术做不到的。未来,精准医疗对于疾病的诊断、溯源、以及治疗监测产生的影响,都会给临床检验带来天翻地覆的改变。基因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所供给的数据链是其他的检测技能不能供给的,也将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参考。另外,我觉得基因检测大有前途,尤其一些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老人,应该去做一下。
晔问仁医
您有哪些兴趣爱好?
汪瑞忠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摄影,甚至自己在家自制过暗房。我还记得年轻的时候看上一款日本的照相机,特别喜欢却又没有钱,于是我就去问同学借钱购买,我用这台照相机拍过几万张照片,有些还被印在了挂历、台历上,还有一些参加摄影展。从1998年开始我就开始使用数码相机了,后来陆陆续续又买了不少相机,本来以为退休可以出去旅行拍照,但现在又回到了医院,只能把它们放在一个干燥柜里好好保存。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