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附一院内镜微创治疗 为重症胰腺炎患者带来曙光
近日,重医附一院消化内科成功为一名跨省求医的重症胰腺炎伴包裹性坏死患者,实施了超声内镜引导下的胰腺包裹性坏死清创引流手术。在医护团队的精准治疗和精心护理下,患者已康复出院。据悉,内镜微创治疗是重医附一院消化内科的特色技术之一,为众多重症胰腺炎患者提供了治疗新选择,带来了治愈新曙光。
患者吴先生来自贵州,今年38岁,1个半月前因进食油腻食物出现持续的上腹部疼痛,伴有呼吸困难、发热、数次呕吐等症状,于当地医院完善腹部增强CT等检查后,诊断为重症坏死性胰腺炎。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吴先生的症状并未得到明显缓解,仍有反复高热、腹痛、腹胀、进食后呕吐等症状,且治疗期间复查CT提示胰腺包裹性坏死已形成,情况十分危急。
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先生了解到重医附一院消化内科开展了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包裹性坏死的内镜微创治疗,疗效显著,而且已经为众多重症胰腺炎的病友治愈了病痛,吴先生一家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了重医附一院消化内科就诊。
据吴先生的主管医生杨健副主任医师介绍,重症胰腺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重症疾病之一,病情重,死亡率高。据统计,急性胰腺炎死亡率小于10%,然而,急性感染坏死性胰腺炎的死亡率可高达39%。感染性胰腺坏死是重症胰腺炎患者在经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后出现的第二个死亡高峰,主要表现为胰腺及胰腺周围组织坏死合并感染,同时还可能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脓腔内出血、消化道瘘等严重并发症,常规清创治疗风险较大,且效果不理想。
目前,随着消化内镜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上述患者有了新的治疗选择。其中,超声内镜引导下的胰腺包裹性坏死清创引流手术,具有微创、有效、住院时间更短、术后胰瘘等主要并发症更少、患者生活质量更高等优势,受到国内外多个相关指南和共识的推荐。杨健医生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各备选治疗方案以及各自利弊后,患者及家属一致同意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的胰腺包裹性坏死清创引流手术。
术前,杨健副主任医师与消化内科党支部书记兼科室负责人姜政教授和张俊文教授等科室专家进行了缜密的术前讨论,结合患者病变范围广、病情重的特点,制定了“step-up”的内镜治疗手术计划:首先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的胰腺包裹性坏死穿刺和支架置入,为患者的胰腺包裹性坏死病变打通与正常胃肠道的引流通路,同时为择期的内镜下清创手术建立稳固、通畅的进出腔道。
内镜手术中,杨健副主任医师带领内镜室刘进、秦晓渝、淳榆等护士为患者成功安置了沟通胃腔和胰腺包裹性坏死的金属支架。随后,杨健医生为患者进行了经口胰腺包裹性坏死的内镜清创手术,将胰腺病灶中的坏死物逐一取出体外,一张又一张的纱布上堆满了经口取出的胰腺坏死物,患者的病情也逐渐得到了缓解。
▲ 超声内镜引导下安置沟通胃腔和脓腔的金属支架
经过有效的内镜微创手术清创引流和消化内科病房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患者很快迎来了出院返回贵州的日子。患者和家属激动地握着消化内科医生、护士们的手,发自肺腑地感谢重医附一院,并为消化内科医护团队送上锦旗以表感谢。为了争取治愈的机会,一家人跨省求医,这是他们对恢复健康的期盼,更是对重医附一院的信任。
▲ 患者赠送给消化内科医护团队的锦旗
据悉,重症胰腺炎伴包裹性坏死的内镜微创治疗是重医附一院消化内科胆胰内镜特色技术之一。科室是重庆市胆胰疾病内镜微创治疗的领军单位之一,也是重庆市最早开展ERCP和超声内镜引导下多项内镜微创手术的科室之一。科室专家长期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以及重庆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委员、ERCP学组组长、超声内镜学组副组长、NOTES学组副组长等职。在张俊文教授等带领下,科室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技术骨干,并于2020年成功申报并开展了重庆市新增医疗服务项目5项(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脓肿清创术、胰腺囊肿消融术、胆道穿刺引流术、保胆取石术、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并完成了该科室首项国家级医疗器械临床研究(科室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参研单位,研究成果已发表于SCI期刊Endoscopic Ultrasound);基于内镜微创手术团队日常工作拍摄的微电影《爱·共鸣》获得了2020年中国消化内镜医师学术大会微电影评选大赛年度优秀影片奖。
新时代,新征程,重医附一院消化内科将在消化内科党支部书记兼科室负责人姜政教授、护士长张燕的带领下,发挥主人翁精神,优化资源配置,紧密团结、不断探索、积极创新,用实际行动践行“仁爱、敬业、严谨、创新”的医院院训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来源 | 消化内科
编辑 | 李丹 姜佳妮
审核 | 姜政 周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