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病学:临床病例(23)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和贫血
本书通过问&答形式介绍了近百个血液病例和凝血病例将逐章分享给大家只是知识的搬运工非血液病专业人士水平所限,难免有误欢迎批评指正
病例23(Case 23)一名37岁的非洲裔妇女被诊断患有肺结核(Tuberculosis)。使用异烟肼(与吡哆醇联合)、利福平和乙胺丁醇进行治疗。在接受这种治疗2周后,她的腿部出现淤青。
注:异烟肼(Isoniazid) [ˌaɪsəʊˈnaɪəzɪd] 吡哆醇(Pyridoxine)[ˌpɪrɪˈdɒksiːn]
利福平(Rifampicin) [raɪ'fæmpəsɪn] 乙胺丁醇(ethambutol)[ɛ'θæmbjə,tɔl]
她的全血细胞计数显示
进行骨髓抽吸(Marrow aspirate)。
Q23.i评论血涂片(图23a和23b)和骨髓抽吸物的外观(图23c和23d)。
A23.i 血涂片显示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这可能表明药物过敏。骨髓吸出物显示有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s),嗜酸性粒细胞前体(Eosinophil precursors)也很明显。
Q23.ii 她为什么有淤青?
A23.ii 她患有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骨髓中巨核细胞(MK)的存在表明血小板的产生是足够的,一定是破坏增加了。血小板的免疫破坏被公认为利福平(Rifampicin)的一种并发症。其他可以产生这种效果的药物包括肝素(Heparin)、磺酰胺(Sulfonamide)和噻嗪类利尿剂(Thiazide diuretics)。血小板减少症也可因为药物诱导的血小板生成减少而发生(例如化疗和免疫抑制药物)。
Q23.iii 她为什么接受吡哆醇(Pyridoxine)治疗?
A23.iii 异烟肼(Isoniazid)治疗可通过拮抗吡哆醇(维生素B6)的作用而引起铁粒幼细胞贫血(Sideroblastic anemia),从而干扰血红素的合成(Haem synthesis)。(小编注:因此,需要补充吡哆醇,预防异烟肼引起的贫血)下图是骨髓铁染色,显示核周位置(Perinuclear location)有异常铁颗粒(环状铁粒幼细胞,Ringed sideroblasts)。
小编补充资料
第一部分: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DITP)
接受多种治疗药物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症。根据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可分为两类:免疫介导的和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在后者中,药物分子对巨核细胞(MK)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可能会损害巨核细胞生成,或者更罕见的是,通过直接刺激血小板凋亡来加速血小板清除。相反,在药物诱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中,针对血小板抗原的体液免疫反应会导致血小板破坏/消耗增加和/或血小板产生受损。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GP)复合物,如GPIIb/IIIa和GPIb/IX,是DITP病例中最常见的靶抗原。例如,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这些抗体可能与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和出血有关,而危及生命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在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和疫苗诱导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VITT)中很常见。识别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化合物对于确定这些患者的正确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然而,对于许多正在服用多种药物并患有合并症的患者来说,这往往是一个挑战,这些合并症本身就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图1. 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DITP)、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ICI诱导的ITP)、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和疫苗诱导的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VITT)的病理生理学示意图。
表1.药物诱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中抗体的结合机制。
第二部分:铁粒幼细胞性贫血(Sideroblastic Anemia)
这部分实在没什么好补充的,就补充几张图片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