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D企业投入好几亿,研发过时产品!
来源:简乐之旅
01内卷的核心是增量不足
无论是去IVD还是其他医疗相关的展会,都发现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
比如圆乐参加的这个展会,一个展厅做塑料耗材的估计也有几十家,大家的产品种类基本一致。
同行多且能活着就说明做塑料耗材的生意可以做,可能门槛也不高,所以入局者多。
有竞争是好事,但过度竞争的结果是为了生存开始打价格战,陷入无意义的内卷。
如果细聊你会发现,他们一般会说自己以前是哪个公司出来的,自己有那个厂家的技术,自己生产的产品比人家有哪些优势等等。
内卷就是这样开始的。
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增量不大或入局者数量的增速大于增量的增速,总之就是增量不足。
因此,如果不想被卷入,那么你就要在增量上下功夫。
02增的是需求,而不是自产产品
假如你公司的产品只有生化诊断试剂,你主要维护的关系就是检验人员。
他们平日的需求一定不仅仅生化诊断试剂。
既然长期维护着这些关系,你做一个产品也是做,为什么不做其他的产品?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可实际不简单。
不信?
你看看自己公司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一提到做其他产品,很多人的思维就是自己研发、生产、销售。
其实在同质化竞争如此严重的中国,代理其他公司的产品不香吗?
迷信自己的努力,迷信自己掌握核心技术这是要不得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问另一个问题。
——你到底要的是什么?
技术还是产品?
其实,都不是!
你要的是渠道,是资源,是赚钱!
只要有一类产品有核心技术,你就能维护住终端资源,那么其他品类的产品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可以。
没有人规定生产公司不能经营其他品牌,如果你怕影响自己品牌价值,那么成立子公司也可以。
因此,增量增量增的是需求而不仅仅是自产的产品,为现有客户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不失为一个低成本的营销方式。
如果客户需要,那么你也可以给客户卖手纸,垃圾袋。
03什么都自己做,浪费!
说实话,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什么东西都想自己做的想法,真的浪费了很多资源。
最近圆乐招了一个研发,她以前公司做的产品其实已经过时了,可是公司已经投入几个亿,依然没有产品出来。
放弃也不是,坚持又很尴尬,可能损失更大。
没有产品没关系,当时为了融资,厂房几千平米一下子就建了起来。
据说他们的空调系统是车间和办公室共用的。
厂房长期不用,房租一直交着,办公室要用空调时生产车间空调只能一起开,这么多年来就是这样一直浪费着。
这绝对不是个例,前段时间圆乐为了买一些二手设备。
联系了一些公司,他们为了注册产品,厂房建了、设备买了,但最后都是新的,公司就运营不下去了。
如果你买设备,还送你其他耗材或低值易耗。
原材料卖不掉只能当废品处理!
有一些还在存续的公司,厂房很大,而真正使用的时间一年就十几天。
没用厂房的话,不符合质量体系要求,只能维系着,为什么不委托生产?
大家为了生存,只要有活干,让厂房不空着,人不闲着,那么只能搞低价了。
当客户发现,有人能做更低价,也就相信现有供方还有利润空间,于是逼着原有供应商降价。
于是,内卷就越来越严重,殊不知其实低价是为了生存赔钱做的。
04用供应链思维做产品
我们看看世界上做得大的公司,比如罗氏、默克、丹纳赫、雅培等。
如果他们迷信什么产品都自己做,那么没有精力做得这么大。
比如以前经常购买原料的sigma,后来被merck收购了,他们的产品都是自产的吗?
不现实,从他们供货的情况,我们都可以发现:其实很多产品都是从其他公司购买的,但是他们建立自己的质控标准,提高检验能力即可。
你再去国药化学试剂公司的订购系统看看,他们不仅卖自己的品牌还卖其他品牌。
雅培的生化仪是自己做的吗?丹纳赫不也是买买买变成巨无霸的?
从市场中去找到优势的供应商,借用他们的产品拓展自己的产品线,可以委托、可以代理、可以收购。
关键是一个企业的老板有没有从供应链整合优势资源,严把质控标准的发展理念。
而不是在竞争思维中,做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选择。
因此,我们公司不大的时候,重要的不是怕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走,而是想着如何联合别人把自己做大。
这个做得比较好的在IVD就有不少,比如华北的一家企业。
在2014年圆乐第一次听说该公司,当时听人说他们产品质量一般,可是转眼不到十年,人家销售额翻了几十倍,往百亿级别跑了。
圆乐看了他们的产品,无所不做,只要客户有需求,他们就能做。
他们真的都是自己做的吗?
网上说他们有上千采购人员,圆乐觉得有点夸张。
但是从这个角度看,圆乐臆断他们就是用供应链思维做产品的。
在一篇关于该公司的文章下面,有人评论说他们大而不强等等。
我们国家不就是先做大,再做强的典范吗?
世界不是0和1的选择问题,存在即合理!
立足于自己的优势,相互为彼此的站台,一起做大做强才是王道。
你死我活,我要把你比下去的零和思维不值得提倡。
04放弃零和思维,才能不拧巴
不仅在企业做产品,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存在零和思维,结果把自己搞拧巴了。
昨天,一个长期支持圆乐的读者朋友,给圆乐发了一张聊天截图。
原来是他给自己的好朋友们组了一个群,经常分享自己看到的好文章。
时间长了,别人就不耐烦了,说群里十条消息九条是他发的。
当然,还私底下好心地提醒他多研究研究研究生意怎么做,不要天天发这些。
他朋友的意思我们转化一下:多发文章=不能做好生意。
人家好心分享给你,你却把自己搞拧巴了。
其实圆乐写文章,也是有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
这就是零和思维的表现,非此即彼,你的赢就是我的输,写文章就是做不好业务,多分享文章就是不好好研究自己的生意。
其实,效率不是靠时间,而是靠技能,靠更先进的工具。
比如圆乐视频号发的几个小视频,普通人要用很长时间做的事情,掌握了方法和工具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你勤不勤奋,也不是看你忙不忙,而是看你用不用心做,和时间关系不大。
那些每天让你觉得很忙的人,你可以看看他手机每天用多少个小时,你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
据说有些企业对员工写文章,做自媒体进行禁止,咱们也尊重人家的规定。
员工有自己时间,刷手机可以,出去吃喝玩乐可以,就是不能有自己的爱好,不能有自己的事业。
大部分企业不允许员工业余时间兼职的,不能在同行兼职这是对的,有必要的。
员工为了有更好收入,利用业余时间去打零工,去与公司没有竞争关系的公司讲个课,真的不行吗?
有老板说,闲着可以就是不能出去兼职赚钱。
甚至有老板对员工转发其他公司产品的文章到朋友圈的行为进行了训诫。
固守非此即彼,你输我赢的思维,说到底是格局小。
不能给员工提供更好的条件,也不允许员工通过自己努力去寻找更多的机会,这样的老板,公司也很难做好的。
因为,他一直处在零和思维和二元对立中不能解脱。
谁说不能卖自己产品之外的产品?
谁说做自媒体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谁说一个有兼职的员工就有问题?
如果你有共赢思维,有开放的心态,你就会想到:
客户资源是现成的,没卖其他产品也是浪费,是不是自己品牌无所谓!
有能力,有时间不出去赚钱,在家打游戏,看手机,还不如写点文章。
比如圆乐经常在等车的时候,坐车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把好的想法记录下来,甚至可以直接拿出电脑写文章。
那些有时间没有出去兼职的人就在工作了吗?还是好好休息了?
事实往往不是,与其如此,不如出去多赚点钱。
记住:这个世界在0和1之间还有无穷的数,想明白了事情就好办了!
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