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结核病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版)》要点解读
作者:高雯琬1, 郭建琼2, 李同心1, 韩梅1, 严晓峰3, 杨松3, 唐神结4
作者单位:1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中心实验室,重庆 400036;2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重庆 400032;3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老年结核病综合内科,重庆 400036;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北京 101149
通信作者:
杨松,唐神结
来源: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2023, 4(3):194-197.
基金项目:2022年重庆市科卫联合医学科研项目(2022MSXM149);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项目(20201214)
doi:10.19983/j.issn.2096-8493.20230035
高雯琬
硕士研究生,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中心实验室主管技师,主要从事结核和艾滋病的临床实验室诊断
杨松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老年结核病综合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共党员,医学博士。
从事医疗工作30年,擅长呼吸道结核、老年结核及其合并症、耐药结核和药物性肝损伤、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慢阻肺、肺部感染等疾病诊治。
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呼吸内镜介入专委会副主委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促会结核病分会基础、临床、耐药学组委员、中医学组常委
北京结核病创新联盟会员西南呼吸介入联盟常务理事
西南结核病医院联盟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通信编委,《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中国结核病年鉴2019-23》《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编委,《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国防痨杂志》《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 《浙江大学学报》和《PLOS ONE》等杂志审稿专家。
学术成绩
以项目负责人承担国自然、省部级医学科研项目6项,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获军队及省市科技进步和医疗成果二、三等奖6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参编专著6部,主编或参编共识指南12次,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收录1例。
唐神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中国CDC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结核病多学科诊疗中心主任,内科学(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结核病年鉴》主编,国家《结核病临床诊治进展报告》主编,《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主编,《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编委,《中华诊断学电子版杂志》编委,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评审专家及课题负责人(项目组长)。担任WHO《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编委,担任包括Lancet Infect Dis(柳叶刀感染)在内的多家国际杂志审稿人。从事结核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和基础方面的研究30余年,擅长于结核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对耐药难治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的诊治具有较深的造诣。主持开展科研课题10余项,包括领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并有多项获得科技进步奖。主编著作18部。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
摘要
《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结核病、耐药结核病和结核病死亡患者数量均增长,对WHO终止结核病目标的实现构成了严峻挑战。TB/HIV/COVID-19的三重感染重创了全球结核病防治成果,故全球终止结核病策略的如期实现必将是任重道远。全球结核病疫情的新变化,对结核病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敏感结核病和耐药结核病患者的化学药物治疗在缩短疗程和提高疗效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新进展,但是短程全口服新方案仍未在全球推广使用,一线和二线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大,结核病的免疫治疗可能为目前化疗困境提供了新的机遇。作者就《结核病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版)》要点进行解读,希望对提高结核病治疗成功率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结核;免疫疗法;总结性报告(主题)
编辑 | 于菲
审校 | 范永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