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L2023丨吴超/李婕/黄睿教授团队:免疫耐受期CHB患者较低的HBV DNA水平与更严重的肝纤维化相关
免疫耐受期(IT)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可能存在明显的肝纤维化。然而,HBV DNA水平与IT期CHB患者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2023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年会-国际肝脏大会(ILC 2023)于2023年6月21-25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吴超教授/李婕教授/黄睿教授团队发表于会上的一项研究比较了不同HBV DNA水平的IT患者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肝胆相照平台特邀黄睿教授进行分享。
研究方法
2015年1月至2022年8月,来自三个不同的医院,以HBeAg阳性、HBV DNA≥106 IU/m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男性≤35 IU/L,女性≤25 IU/L)为标准,连续纳入622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的血清学IT CHB患者。根据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低水平组(6 log10 IU/ml≤HBV DNA <7 log10 IU/ml)、中水平组(7 log10 IU/ml≤HBV DNA<8 log10 IU/ml)、高水平组(HBV DNA≥8 log10 IU/ml) 。通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纤维化-4评分(FIB-4)、瞬时弹性成像或肝活检来识别显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研究结果
患者中位年龄为33.0岁,57.9%的患者为男性。HBV DNA低水平、中水平和高水平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8.8%、52.1%和29.1%。
与HBV DNA中水平和高水平的患者相比,HBV DNA低水平组的患者年龄较大,AST水平较高,而血小板、白蛋白、HBsAg水平较低。
HBV DNA低水平组患者的APRI(0.33 vs. 0.26 vs. 0.26,p<0.001)、FIB-4(1.03 vs. 0.71 vs. 0.68,p<001)和肝硬度值(7.6 kPa vs. 5.6 kPa vs. 5.5 kPa,p=0.086)高于其他两组。
与中水平、高水平的患者相比,HBV DNA低水平组的患者存在显著纤维化(24.8% vs. 9.9% vs. 3.3%,p<0.001)和肝硬化(7.7% vs. 2.5% vs. 1.1%,p=0.004)的比例较高。
与HBV DNA高水平患者相比,HBV DNA中水平(OR 3.095,95%CI 1.165–8.222,p=0.023)和水平低(OR 4.968,95%CI 1.706–14.473,p=0.000)是存在显著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30岁及以上的中低水平患者(低水平:OR 6.487, 95%CI 1.489-28.255, p=0.013;中水平OR 8.618, 95%CI 1.836 ~ 40.458, p=0.006)。
HBV DNA低水平、中水平、高水平的CHB患者肝纤维化比较
研究结论
与高水平的HBV DNA患者相比,HBV DNA相对较低水平的IT期CHB患者可能存在更高比例的显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对于这些患者,应考虑通过肝活检或非侵入性方法评价肝纤维化程度。
研究者说
黄睿 教授
IT期慢性HBV感染者是否应该立即接受抗病毒治疗目前仍然有较多的争议。既往研究发现,部分IT期的慢性HBV感染者存在显著肝组织损伤。我们的这项研究发现,不同的HBV DNA载量的IT患者组织学损伤可能差异较大。
高水平的HBV DNA(≥8 log10 IU/ml)的IT期患者较少存在显著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可能更多处于真正的IT状态,而相对较低HBV DNA水平(6-7 log10 IU/ml)的IT期慢性HBV感染者更需要警惕存在显著肝纤维化的可能,尤其是30岁以上的患者,需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必要时积极行肝穿刺检查进一步评价患者的组织学情况。
因此,当IT期CHB患者HBV DNA载量降低到相对较低的水平时,需要评估患者是否还真正处于IT期。我们的这项研究为更好地对IT期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诊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专家简介
吴超 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病毒与感染病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和肝病分会委员、美国、欧洲肝病学会(AASLD) (EASL)会员、欧洲临床微生物与传染病学会(ESCMID)会员。江苏省“十二五”、“十三五”,“科教兴卫生”工程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及江苏省科技厅临床医学科技专项、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负责人。发表SCI 收录150余篇,包括Lancet Infect Dis,Hepatology,J Hepatol,JAMA Network Open等权威杂志,获得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3部,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10余种中文期刊及多个SCI 期刊的编委及特约审稿人。
专家简介
李婕 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特聘医学专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重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共17项。先后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医学科技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一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3篇入选ESI高被引文章。自2019年以来,先后在消化病学顶级期刊《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和《Alimentary Pharmacologne &Therapeutics》发表有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系列研究论著。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发传染病、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诊疗及发病机制研究。
专家简介
黄睿 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感染科 副主任医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病毒与感染病研究所副所长,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病基础医学与实验诊断协作组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南京市卫生青年人才,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EASL、AASLD、ESCMID会员,获EASL青年研究者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等项目7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12项。获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122篇,包括Lancet Infect Dis,JAMA Network Open,J Hepatol,Hepatology,Am J Gastroenterol, Aliment Pharmacol Ther等。
整理/肝胆相照平台 审校/黄睿教授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