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岁月 | 协和青春故事 :首届结业纪念册中的“名医”(1950-1954)
本期鎏金岁月·院史专栏
让我们与协和一起见证历史的荣光
1950年2月,为了进一步满足华中地区的医疗教学需求,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正式迁汉。到1951年10月,70余名医学生从上海乘江轮抵达江汉关码头,与武汉的同学会师,在汉口的新校区正式入学,成为新成立的中南同济医学院的首批学生。
“在轮船码头上的会见,永远是拨动心弦值得纪念的回忆。老远便听见船上的同学们歌唱,然后是挥动着的小旗和无数高举的手臂,于是岸上的手臂同样的在半空中挥动,我们的欢呼声连成一片,我们简直忘记了当时旁边左右的一切,只觉得心的跳动像春天林壑中的泉水,心音像一支轻快急骤的旋律。”
73年过去了,当时两地师生会师的热烈场景仍然让人心驰神往。我们有幸找到了一册《中南同济医学院1954结业纪念册》,可以一睹当年同学们在汉的点点滴滴。他们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医学生,学习生涯横跨了建国前后的关键几年。他们的所思所想、学习生活,都是那个火热年代的生动缩影。这其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长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学者,各大医院的知名教授,为新中国医学事业的开拓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中南同济医学院1954级结业纪念册 封面
胜利会师 兴学汉口
首批医学生共142人,分别来自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和武汉大学医学院,均在1948年秋入学。因为时局动荡,完整规范的医学教育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中南同济医学院成立后,确立了汉口校址,处于两地的学生着手搬迁。
1951年10月21日,70余名上海地区的同学,打着“建校先锋”的旗帜,乘坐江安轮朔江而上,正式抵达汉口。早早已经有武汉的师生代表在码头上等候。双方相见,分外亲切,当场就举行了会师仪式,当晚在学校还召开了欢迎晚会。
元旦晚会
“我们本来是相距在一千多公里外的二个学校的同学,起先我们不认识也不了解,然而由于人民对我们的需要,党和政府对我们迁校建校的决定,和解放后给我们带来的幸福,以及我们自己对团结建校巩固不渝的信心。牢固紧密地团结成为一个新生的个体。”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远隔千山万水的两地同学不会知道,这难忘的相会,也将成为华中现代医学教育的里程碑。
协和一年 名师高徒
临床实习,让理论更好地结合实际
1952年10月,经过整整一年的校园生涯后,同学们开始了临床各科的学习。这不同于教室里的理论教授与训练,需要直面病患与疾病,在实践中摸索提高。因此,根据学校的安排,全部142名同学搬出校园,住进了协和宿舍,由专门的带教老师负责,开始了在临床一线的实习与轮转。
手术实习
早在1950年6月1日,与武大医院合作以后,协和医院即成为武大医学院和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后武大医学院和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为中南同济医学院),随后即接受了上海、北京、江苏等地30名学生来院实习。当时的协和医院,共有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12人,助教13人。
在当时的华中地区,协和医院的师资力量首屈一指,翻开纪念册,许多老师都是后来的成名大家,试举一二。
名师一览(来自纪念册内页)
高景星,著名骨科专家,协和医院副院长。1952年的高景星,刚刚从朝鲜战场返回。第一手的战地实践经验与浓浓的爱国热情,相信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通伯,新中国骨科创始人之一,协和医院现代骨科创立者,中西医骨科理论的开创者。
管汉屏,新中国外科学奠基人之一,胸心血管外科泰斗,协和医院外科创始人。1950年从美国回国。
熊旭林,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创始人,首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获得者,率先在国内成功开展同种异体肾移植术。
王辨明,新中国血液病学奠基人之一,中南地区首个血液病专科开创者。
吉民生,著名眼科专家,在国内率先研究刮片细胞学,长年致力于乡村沙眼防治、防盲治盲工作。
杨超前,著名传染病学专家,1979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得者,首创“7505硝硫氰胺口服治疗血吸虫病”。
在协和的一年,同学们实地感受了临床工作的繁忙与复杂,相继见习的科室包括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明白了要成为一名合格医生,还任重道远,必须经过刻苦的学习与训练。
在实验室集中做实验
“由于老师们积极热情的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学们科学的支配自己的时间,改进学习方法。在向科学堡垒作群众性的进军中,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53年暑假,经过在协和医院的大半年实习,同学们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出师”——在七天的时间里,为武昌第一纱厂的7000余名职工开展了体格检查,得到了工人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这是大家用医学知识为群众服务的开端。所有人都感到莫大的愉快与光荣。
武昌第一沙厂欢迎会
医学生为武昌第一沙厂职工做健康检查
1953年10月,实习结束,同学们重返校园。“这是值得我们回忆与骄傲的一年。”
在协和实习完后于门诊部合影留念
人才济济 名家辈出
翻阅纪念册中的同学录,看到了许多后来的名医大家。他们青春洋溢的面容上已经焕发出时代新人的光彩。作为同济医学院的首届毕业生,他们的成长成才,呼应了时代的召唤,是新中国医学教育成功的写照。
同学录(来自纪念册内页)
陆道培,我国著名的血液病学家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血液病国家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名誉所长。
黄选兆,我国著名耳鼻喉科专家,曾担任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室主任、协和医院院长。值得一提的是,毕业一年后,黄选兆即任中国医科学生代表团团长,赴柏林参加“国际医科学生会议”,在大会宣读主题报告,介绍新中国医学教育的情况。
吴在德,我国著名外科专家,曾任同济医科大学校长、器官移植研究所副所长,为我国最先(1985年)尝试开展动物肝移植和最早(1977年)开展临床肝移植手术者之一。
戴闺柱,我国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我国心衰与冠心病研究领域的权威,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常委和心衰学组组长,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
叶维新,我国著名核医学专家,湖北省核医学与放射医学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核医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
吕维柏,我国著名中医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艾滋病研究室原主任。
李之望,我国著名我国著名生理学家,为膜片钳电生理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张应天,我国著名外科学专家、武汉市第六医院原院长,首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时代寄语 真切期望
除了正文,纪念册的扉页收录了多位时任领导、学校老师的题词寄语。逐一翻看,有一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题词署名吴运铎,写道:“人的真正幸福是自己的劳动变成了别人的幸福。中南同济医学院毕业班全体同学共勉”,落款“一九五五年三月四日于汉口”。
纪念册内吴运铎题词、留言页
下一页则另有附言。“同济医学院毕业班全体同学:给我的信已收到,感谢你们的信任。要我签字已写好送上,今天我已回北京了,再见。希望你们的纪念册印成后也送我一本给我,我的通讯处是北京第69号信箱。祝你们勇敢地走向新的生活并不断地获得新的成就。”
吴运铎,新中国著名的军工专家,新四军兵工事业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撰写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鼓舞了一代青年人。2009年,吴运铎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人的真正幸福是自己的劳动变成了别人的幸福。”这是吴运铎对同学们的期盼,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领悟,对医学的理解。回望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那样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句话也可以成为理解先辈们矢志奋斗的锁钥。纵览同学们后来的人生轨迹,这也成了他们职业生涯的最好注脚。
—END—
监制:孙晖 王继亮
策划:党委宣传部
整理撰写:张玮
编辑制作:彭锦弦
审校:张玮
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