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长鸣!输注高渗性药物要慎之又慎!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难题之一,不但影响医护人员的治疗、抢救工作,而且增加患者痛苦及伤害,导致医患矛盾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静脉输液渗漏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回顾
患者王某,老年女性,因纳差、乏力1月余,于2023年5月12日以“慢性胃炎重症”收入院。患者既往哮喘病史40余年,高血压10余年,规律服用药物。入院后给予监测血压、抑酸、补液、平喘治疗。完善相关化验检查。
5月13日化验电解质显示血钠为114.5mmol/L,遵医嘱于14:20给予浓钠60ml,泵入,泵速5ml/H。16:00护士发现患者穿刺部位肿胀,立即给予更换穿刺部位,指导患者提高患者,给予硫酸镁湿敷。
5月14日患者肿胀未消退,还出现了水泡。如下图
请烧伤科会诊,给予无菌注射器针头在水泡的边缘穿刺抽吸使得皮肤贴附,避免破坏皮肤的完整性。并给予烧伤膏涂抹q6h。如下图
5月19日患者在这期间持续涂抹烧伤膏,抬高患肢,肿胀逐渐减轻,疼痛感消失,皮肤周边出现结痂。如下图
5月20日患者出院,指导继续涂抹烧伤膏,避免抓挠,保护结痂,使其自行脱落。
患者发生外渗的原因
1.血管因素: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处于退行性状态,痛感降低、反应迟钝,皮肤老化、皮下组织疏松、血管弹性减弱,输液过程中容易出现渗透性损伤。
2.药物因素:护士评估药物理化性质能力不足,无法预见高危药物外渗后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3.护士选择穿刺工具和部位不合适:高危药物应尽量选择上肢大血管输注,禁止钢针和下肢部位穿刺。
4.操作因素:由于穿刺不当,穿刺技术不熟练、多次穿刺、针头固定不牢固,使得药液渗出血管外。
5.辅助加压设备加重损伤: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注射泵、输液泵等辅助加压输注设备,当药液渗漏于血管外组织并超过大气压和液体静压时,注射泵、输液泵等仍然继续将药液注入,更加重了组织的损伤。
6.巡视观察内容不全面:护士查看输液患者时,经常注意液体是否滴空和液体流速是否准确顺畅等方面,忽视了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药液渗漏的情况。
护理体会
1.护士要对应用特殊药物的患者合理选择血管:根据输液目的、药液的性质、治疗方案及血管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选择穿刺静脉时一般从远端到近端,但输注强刺激性、高渗透压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时,选择近端相对粗大的静脉,尤其是末端循环较差的老年患者,避免对同一条血管进行多次穿刺;对化疗患者、意识障碍及危重病患者等需反复输液或长时间持续输液者,尽量采用中心静脉装置。
2.加强责任心:特别是输入高渗溶液时必须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加强巡视,倾听患者主诉,有无疼痛、不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及时准确处理局部创面:高渗液外渗时,应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抬高患肢,促进回流,给予硫酸镁湿敷,注意避开皮肤破损处,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的吸收,亦可用1%利多卡因5ml+生理盐水5ml局部封闭,稀释并阻止药物与阻止细胞相结合。
4.加强宣教:应用特殊药物时,要告知患者及家属可能出现的情况,告知患者如有不适要及时告知,不可强忍,指导家属协助观察,发现异常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知识链接
药物渗出: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药物外渗: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二者的区别在于外渗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渗出&外渗的临床表现
疼痛:可能是最初症状,疼痛程度可能随时间增加。
水肿:周静脉血管通路装置部位周围皮肤隆起,或液体聚集在四肢的骨筋膜室中,导致四肢肿胀紧绷;中心血管通路装置造成的水肿可能表现为颈部或胸部隆起。
皮肤颜色:非发泡剂溶液导致的发白,发泡性药物会令皮肤发红。
渗液:穿刺部位、皮下隧道或输液港皮下渗出的液体。
水泡:因外渗的药物而异,比如造影剂外渗数小时可出现水泡,抗肿瘤药物可能延长数天。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护士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是否出现局部隆起,输液不通畅。
2.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会出现凹陷或有张力无弹力。
3.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红线,询问患者有无胀痛感。
外渗预防小贴士
输液部位的选择:避开手腕和肘窝,输液的适当部位为前壁近端及重要结构上覆盖有大量皮下组织的部位,乳腺癌根治术后避免患者注射,避免下肢静脉注射。
预期可能有联合输液或输液时间较长、刺激性较强浓度较高的药物时,应考虑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或皮下埋藏式导管输注系统,如果患者拒绝使用中心静脉,应在护理记录中记录说明,加强输液观察。
化疗药物应识别是发泡性还是非发泡性药物,不同的药物以适当剂量的稀释液溶解,以免药物浓度过高。
输入化疗药物后,应该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管道后再拔针(除奥沙利铂外,奥沙利铂输入前后必须用5%葡萄糖冲洗管道)。
参考文献:
[1] 李阳,关晶,庞艳玲.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2020,30(09):166-168.
[2]毛惠娜.输液外渗致组织坏死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1.26(10):(外科版):5-9.
[3]杨燕丽.强丽娟.马跃英.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2):160-161.
来源:护理人;作者:武喜龙/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