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右叶囊实性的肿块,局部强回声,差点误诊!!
来源:超声学习沙龙综合整理
病例来源:新青年超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女超人
老年患者,发热就诊,CT诊断为肝脓肿。
肝右叶囊实性的肿块,并不清晰的边界,内部蜂窝样的结构,局部一些短条状的强回声,会让我们快速的考虑为一个感染病灶。加上病人持续性的发热,诊断肝脓肿自然顺理成章。我们为患者进行了超声引导下的穿刺引流,这个肿块很大,离体表比较近,故采取了高频探头下的超声引导,以获取更加清晰的图像。
高频探头的引导可以使穿刺更加的精准,直接穿刺入囊性部分,而避免穿入肿块的实性部分。像此类型较大的囊块,直接采取猪尾巴管一步法穿刺。引流的液体并不如同我们术前想象的一样。
抽出的液体并不是脓液,而是墨绿色的胆汁。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胆汁瘤。
胆汁瘤(Biloma)最早是被Gould和Pater用来形成胆管树外胆汁的局限性聚集。当胆汁从胆管渗出到肝实质内形成包裹性胆汁淤积时,影上表现为囊性占位病变,临床上称之为胆汁瘤。
临床表现:
1.未合并感染常表现为上腹部胀痛,胆汁瘤进行性增大推挤周围脏器,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压迫肝外胆管造成梗阻,引起黄疸等症状。
2.胆汁瘤破裂可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病因:
1.医源性(最常见):胆囊切除术、肝切除术、肝癌射频消融术(RFA)、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等
2.外伤性:占钝性肝损伤的2.8%一7.4%。
3.自发性:胆管结石、胆管癌、急性胆囊炎、肝脓肿、肾病综合征病史。
分型:
I型(闭合型):胆汁外溢呈包裹性,胆管破损处已修复闭合。
Ⅱ型(交通型):胆汁瘤与胆管相通,胆管破损处未闭合,胆汁瘤可持续增大。
Ⅲ型(外瘘型):胆汁瘤与腹壁穿通形成胆外瘘。
IV型(内瘘型):胆汁瘤分别与胸腔或腹腔不同脏器穿通。
V型(腹膜炎型):胆汁瘤因病理或外力作用破溃,胆汁弥漫性进入腹腔形成胆汁性腹膜炎。
超声表现:
灰阶超声:肝内或胆管旁局限性液性回声积聚,呈圆形或卵圆形,通常呈单房,后方回声增强。较大的病灶可能压迫相邻肝组织。积液呈无回声,常提示新鲜病灶,若内部可见碎片或分隔则提示感染性胆汁瘤。
彩色多普勒:病灶内无血流信号。感染性胆汁瘤,邻近组织的血流信号增加。
鉴别诊断:
1.肝周积液、血肿、淋巴囊肿:均可以表现为含碎片的无回声,部分会表现为不规则和壁厚的囊性回声。与胆汁瘤鉴别困难时需穿刺活检。
2.肝囊肿:肝囊肿内部回声取决于是否感染、出血。
3.肝脓肿:壁厚、不规则,周边可见血流信号。
胆汁瘤声像表现复杂,超声诊断或鉴别诊断有时并不容易。如果穿刺抽吸出墨绿色胆汁样液体可以确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