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性切除岛叶胶质瘤
最大安全切除功能区胶质瘤仍然是个难题。尤其是对于小的、皮层下功能区胶质瘤,术前利用fMRI定位功能结构,术中利用病变周围脑组织的沟回特征、软膜、血管等解剖学结构来构建肿瘤周围的地标体系,用以指导找到并解剖性切除肿瘤尤为重要。本期分享一个小胶质瘤,肿瘤虽不大,但是处理有一定的技巧,体现了解剖性切除的理念,现和大家一起探讨。
病例介绍
术者:孙国臣、束旭俊、付庆福、刘若愚
基本信息
女性患者,43岁,因“癫痫发作2月余”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右利手,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术前影像
Flair影像可见左侧前岛点附近有一12.7×17.6mm大小的病变,T1+C影像未见强化。
通过多模态影像可见肿瘤位于岛叶Ⅰ区及前岛点附近额盖。
三维影像
由于该肿瘤位于前岛点附近,二维影像很难理解肿瘤的空间位置,而三维影像能较直观地展示肿瘤的位置及其周围结构。
从三维影像可见肿瘤位于岛叶Ⅰ区,及前岛点附近的额岛盖内侧。
用患者的T1+C影像对大脑进行三维重建,可见肿瘤与临近大脑沟回的相对位置。
fMRI成像 和 DTI成像
利用fMRI数据对患者语言区进行激活,发现激活区与经典的Broca区相符合
利用DSI Studio软件对肿瘤(红色)相关的纤维束进行重建
可见弓状束位于肿瘤(红色)后外侧,但未受累。
手术入路的选择
1.手术原则
肿瘤最大化安全切除。
2.手术关键点
①肿瘤位于Broca区深部及岛叶Ⅰ区,与语言功能结构关系十分密切,在保留功能的前提下切除肿瘤有挑战;
②肿瘤较小,位于皮层下,术中难以准确定位。
3.个体化入路及手术方案的制定
直接从Broca区附近沟回进入(蓝色箭头),这是最直接的入路,但造成语言障碍的风险极高。经侧裂显露并切除肿瘤(白色箭头),需要牵拉功能区岛盖,工作角度受限
综合以上因素,为避开以上困难,我们选择从肿瘤前上方的皮层造瘘接近并切除肿瘤。
术中情况
1、开颅后见大脑表面沟回与术前三维影像对比
2、经脑沟皮层造瘘
3、首先找到前界沟,显露岛叶前表面(岛叶三棱锥前面,吸引器所指)
4、切除岛叶Ⅰ区内的肿瘤
5、游离肿瘤表面的M2血管袢
6、切除岛盖内的肿瘤
7、肿瘤全切后止血
术后48小时影像复查
1.术后Flair影像
2.术后T2影像
3.术后T1薄层扫描
4.术后T1+C薄层扫描
术后患者情况
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轻度运动性失语,出院时恢复正常。语言测试如下:,时长01:32
出院前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障碍,时长00:07
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低级别胶质瘤WHO2级,建议进一步做分子检测(待回报)。
体会
1、该肿瘤虽不大,但临近语言功能区,经岛盖皮层直接进入,需要清醒开颅手术,而且大概率可预见的不能牺牲Broca区皮层。基于术前的fMRI成像从前上方接近并切除肿瘤,对语言功能结构的骚扰少。经侧裂切除该肿瘤,理论上也可行,但需要牵拉Broca区的皮层,而且手术视角受局限,难以显露肿瘤上部。
2、在术中没有导航的情况下,利用术前的大脑沟回三维重建和功能结构成像,有助于手术路径选择和术中肿瘤的准确定位。
3、岛叶结构复杂,但这种结构也可以成为有价值的标识,比如沟回特征、皮层软膜、壳核肉豆蔻样外观、M2及分支血管等都可作为解剖性切除的标识。
本例手术强调了解剖性切除的理念,并不是认为清醒开颅、电生理检测,及多模态影像辅助手段无用,正是充分利用了术前fMRI和肿瘤周围解剖结构构建地标体系,术中依靠这些地标体系,能进退有度,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希望大家给在评论区发表看法并分享您的经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