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琳:隐秘的痛苦逼着一个医生成熟
都说时间能医治一切伤痛,但我觉得未必。
2000年,我38岁,正准备去美国留学。当时我父亲才七十出头,身体很健康,在北京给我带孩子。
父亲是一个凡事很想得开、很豁达又意志坚强的人,但不知为什么我走的时候,他特别伤感,以前从来没这样过。他说:“你这一走去那么远(的地方),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我当时也没有多想,还和他开玩笑说:“爸,您说啥呢,以前去美国要坐三个半月的船,现在飞机一天就回来了。再说,我一年就回来了,我不喜欢待在美国。就算不回来,我也一定带着您一起走,也让您出去转转。”
我走的时候是2000年6月,按计划2001年7月回来,但由于课题还没做完,需要办延期,正在办理的过程中,父亲病了。但事先谁也不知道,“五一”节时,我给家里打电话,父亲耳朵不太好,平时打电话都是母亲接。母亲说父亲记忆力明显下降,现在回过头去想,其实是因为他病了。母亲说:“你爸想跟你说几句。”然后把电话交给了父亲,父亲拿着电话,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我心里特别难受,但远在美国,只能在电话里安慰他说:“您别难过,我很快就回去了,马上就能见到我了。”他还是拿着电话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母亲见状就接过电话说:“还是我来说吧,你爸肯定又胡思乱想了。”
父亲并不是一个细腻的人,平时也不是多愁善感的。他之所以这样,现在回过头去想,我觉得当时他一定是有预感,但又不好对家人诉说,包括我去美国之前他的情绪异常。后来母亲告诉我,老家有一种“七十三、八十四是一关”的说法,我爷爷、大伯都是在73岁时去世,所以父亲对这个时间点有很大的心理负担。我去美国的时候,父亲正好72岁,所以在我走时他表现得这么异常。一语成谶,父亲走的那年也是73岁,所以,有时候我不得不相信,也许这就是宿命。
“五一”这通电话,父亲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心里很难过,却故作轻松地跟他说笑。后来母亲也安慰我说:“没事没事,你爸挺好的,最近可能有点多愁善感。”然而,没过几天,父亲就脑出血,紧急做了手术,做完手术我哥才给我打电话。他说,出了120毫升血,我一听就蒙了,脑出血120毫升很少能抢救过来。但他马上告诉我,现在生命体征平稳,应该是缓过来了。我说我抓紧把美国的事处理完尽快回来。
从那天开始,我拼命赶课题、写论文,交接、处理美国的工作和生活,我还带着女儿,还得安排好女儿的学习。
父亲是5月6日病倒的,在ICU(重症监护室)待了56天。在ICU的时候他没有意识,我每次打电话回来都无法和父亲交流,母亲在电话里就是一个劲儿地哭,我哥为了让我安心,就一直说“爸爸挺好的”。
我拼命抓紧时间往回赶,我哥也觉得父亲能等到我回来,父亲也是在拼命撑啊撑啊等着我。
终于在6月29日我回国了。
我是6月29日下午回的北京,那个时候不像现在交通那么便利,没有那么多高铁、动车、航班随时可以回去,只有夕发朝至的火车。我回到北京已身无分文,回医院向主任借了2万块钱后直奔火车站回徐州,路上需要14个小时,第二天早上7点多才能到家。
但是,就在我快到家的时候,我先生告诉我,父亲走了,凌晨2点多。
就差5个小时,他终究没等到我。
我哭了两天两夜,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不仅是父亲的离世让我悲伤,还有深深的自责、内疚、后悔,各种感情全部涌上来。
自从我学医,我一直很自信我能照顾好父亲,能照顾好家人。父亲突然离开之后,我一直陷在“要是我在的话,如果我不出国的话,父亲可能就不会走”,或者“即使我不能完全逆转或阻止病情的发展,但是至少他还能有清醒着和家人道别的机会”这种自责之中。那种自责啊,一辈子都缓不过来。尽管家人都在安慰我说,就算我早一点回来,也改变不了什么。
父亲其实是梗死后出血——他先是突发脑梗死,然后在医院紧急做溶栓时发生了脑出血。我们都知道,血管堵塞其实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因为血管坏掉了,所以堵住了,如果强行通血管,是存在出血的风险的。
父亲的后事办完后,我还是接受不了这个结果,觉得当地医院的治疗决策有问题,我心里很不平衡,去找医院的领导。
实际上这是我嫂子工作的医院,她是护士,院长和我们家人都熟悉,他们已经尽力去抢救我父亲了,只是他们在当初决策的时候也许有那么一点点问题。现在我冷静下来想,当时出现决策上的偏差也是难免的。但那个时候我想不通,我就觉得他们如果再仔细一点、判断准确一点,也许我父亲就不会走,或者至少能等到我回来。
所以我有的时候挺理解我的患者家属,当陷入这种心境当中的时候,真的是无法排解的。
我找了院长,但没有吵。耐心地等我说完,院长只对我说了几句话,他说:“你现在来找了?你爸爸病了又不是一天两天,那段时间我们都在抢救室,你在哪儿呢?你现在来质疑我们了,你有什么资格质疑我们?”
院长这些话,和后来我经常对患者家属说的话是一样的:病人还在世时,你作为家人没有尽心尽力,回过头来还找医院、医生的麻烦,你有什么资格?
听完后,我什么也没说,我很羞愧,虽然院长的话挺残忍的,但我觉得他说得很对。我知道,院长是因为和我们家比较熟才这么说的。他说得对,确实在父亲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不在身边,我没有帮上一点忙,我应该先回来照顾爸爸的身体,大不了再回美国补做课题。虽然从我的角度来说,没有第一时间回来有各种所谓的合理理由,比如如果是刚去美国不久,我一定会先回来,但事情正好发生在我准备回来那个节点上,我以为我抓紧时间结束工作还来得及;如果我知道是这样的结果,我一定会不顾一切地扔掉所有的事赶回来。
但世间所有发生的事,都是没有“如果”的。
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这件事发生在自己家人身上的时候,我们常常不会往坏处想,所以虽然我觉得父亲可能病得很重,但我从来没有想到他会离开我。这是人类一种自我安慰的本能,我就觉得父亲病情稳定,他不会走的,再加上家人报喜不报忧,一直告诉我病情挺稳定,因为从他们的角度来说,告诉我没用,我离得那么远,什么也帮不上。
家人一直在安慰我,说父亲的去世跟我在不在身边没什么关系,我也不是这个专业的医生,大家都已经尽最大努力,也找到了当地最好的医疗资源,我在不在都无法改变这个结果。
当你最擅长的事情,你最强的技能,却不能为家人服务,不能为家人做贡献,不能为自己最亲的人尽一点点责任时,这种伤痛会贯穿你的一生,无法排解。
人家说时间能冲淡一切,胡扯,有些伤痛是时间冲淡不了的,反正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就算已见惯生死,还是冲淡不了。它永远在你心里那个隐秘的角落,无论什么时候去碰触,都会心痛。
我母亲也是医生,我从小就见过很多车祸、疾病致死致残后,导致的家庭的崩塌。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我对这样的病人一直都是比较心疼的,只是有时候对病人家属不太能够理解。经历过我父亲的事以后,我常常会想,病人家属钻牛角尖没地方排解的时候,是需要一个排解出口的,需要有人能和他们沟通。但是在我们国家的医疗系统里,并没有配套这方面的心理医生,中国人也没有求助心理医生的习惯。
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缺憾,无法重来,一旦错过就是永远错过了。我常常安慰自己:这就是人生,本来就不会事事如意。这些我做不到的事,就是命运给我的枷锁,必须承受,要让我的人生有缺憾。
父亲去世后的那几年,也是我一生当中最艰难的日子。母亲患上了抑郁症,我将她接到北京带在身边;孩子跟着我从美国回来,上初中入学的事不顺利;我自己的工作也一直不顺。
但也是我真正成长起来的时候,作为家庭的顶梁柱成长起来。以前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我的孩子也扔给他带,家里有任何事情,他都说你不用管,他是顶天立地的父亲。他一走,所有的重担都压到了我身上,当我从那几年的艰难中走出来以后,我一下子就豁达了。
经历了这些事以后,我就觉得再没有比这些事更难的了,这世界上的事太小了,还有哪一件事比至亲离开大?哪还有什么事情比得上你孩子的成长和她的未来重要?
生扛过来之后,我真正成熟了,那时候差不多40岁,我又恢复到以前那种做什么事情都自己决定的自信中。
这是父亲给我的力量。父亲所给予我的财富,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从小,父亲对人、对事、对工作、对家庭、对子女的无私奉献,是我的榜样和财富,甚至他最后离开,都要让我得到东西。他用离开告诉我,人生是不可能处处都随心所欲的,他让我经历生命中一个永远不会磨灭的烙印,然后我才能长大成熟。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烙印,我可能永远不会长大。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这样的蜕变,只是可能我经历得稍微早一点。所以,尽孝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现在我照顾起母亲、婆婆来都毫无怨言,她们一生病,一定是我来照顾,这是我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尽孝,不等于天天给他们多少钱,买多少东西,有的时候就是关键时刻你能够全力以赴尽那份责任,这个关键时刻一旦错失了,便会后悔终生。
亲人的离开,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在向死而生,但我们永远想不到亲人会在什么时候离开,有些人见不到就是见不到了,你所见到的他,就是当你离开时,他在家门口的样子;当你上车的时候,他在后面挥着手跟着你的车,或者连挥手都没有,就在后面默默地跟着你、看着你的样子。
你可能想不到,这就是告别,因为这样的情景,你从来不把它当作一种离别。尤其像我这种16岁就离开家上学的人,天天都是在外面,总是认为我还要回去的,总认为我还能见着的,只要回去,父亲就在那里等我。
面对亲人的离开,医生会比普通人多一种遗憾,就是觉得自己有能力救他但又没有使上劲儿,这是特别痛苦的。
对病人的去世,医生也会有很多的遗憾,这种遗憾更多的是你想做却做不到的遗憾,医学的局限,会让医生有无力和无能感。无论自己曾帮患者延续了多长时间的生命,当患者走的时候,医生都会感到遗憾,甚至几乎会把自己之前获得的所有满足感都抹杀掉,所有努力就相当于没付出一样,所有的承诺都没有达成。这个时候,作为医生,我会逃避一些东西,比如,不愿意参加葬礼,不愿意再见患者家属,等等。
我从母亲身上看到很多东西。
她是医生,在我小时候,日子很困难,她总是小心翼翼地工作和生活,等后来日子好了,她又矫枉过正,喜欢直来直去,总是与同事们话不投机就发生争吵,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但是,这样闹闹腾腾的一辈子,也没妨碍他们退休以后好得跟一个人一样,一说起来就是你王叔叔、熊叔叔、曹叔叔、张阿姨,简直比亲人还亲。他们之间这种感情是真的好,不是虚情假意的好,比如来找我看病,总是要说“这是你王叔叔家的事,你必须得管”,我还心想,当初他们一天到晚欺负我们。但我后来一想,这就是他们的青春啊!那些吵吵闹闹、争名夺利,在当时可能恨得咬牙切齿,但等过去之后,真的就是过眼云烟。人这一辈子,越走到后面,留下的美好的东西就越多。
看懂母亲之后,我对同事之间发生的事都释然了。我常常和同事们说,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比和自己的丈夫、妻子、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还长,人生啊就是要看远一点。当我们离开工作岗位,彼此之间不再是工作关系的时候,我们就像是亲人,因为都是对方生命当中特别重要的人,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一段时光,同事都是彼此的见证者,这很重要。
(本文节选自图书《在人间:肿瘤科女医生亲历记录》
作者简介
沈琳 教授
北京学者,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前副院长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前副所长
现任消化肿瘤内科主任、I期临床病区主任
专业方向
消化道肿瘤精准药物治疗与多学科综合治疗、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与转化研究
我国消化道肿瘤MDT的主要发起者、倡导者和推广者
在国内最早开始推行消化道肿瘤多学科治疗模式与理念
国家卫生健康委肿瘤(消化系统)多学科诊疗试点工作负责人
中国肿瘤MDT联盟主要发起者
现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专家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学组组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CGOG执行主席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轮值理事长
担任《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主编
素材来源:VIP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