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环样的骨性病变,一定要想到它
病例影像
图A、B:膝关节正侧位:股骨远端髓腔内密度不均,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图C、D:膝关节CT:股骨远端斑片状、条索状及不规则骨质硬化和钙化。
图E-I: 膝关节MRI:骨梗死灶中心区呈等至短T1、T2信号改变,周边环绕花边状长T1、长T2信号带,压脂后不规则高低混杂信号。
临床诊断:双侧股骨远端骨梗死
1.骨梗死:
指发生于干骺端和骨干的骨性坏死,多发生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呈多发性和对称性改变。
2.病因
减压病,糖皮质激素,酗酒等。
3.病理改变:
基本病理改变 病理过程分为细胞性坏死阶段和骨修复阶段——细胞性坏死为骨组织血供中断,骨细胞死亡。骨髓造血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最早是 骨髓细胞成分死亡(6~12h),以后是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母细胞(12~48h),最后是骨髓脂肪细胞坏死(2~5天) 。骨髓脂肪细胞坏死为骨梗死末期的改变。骨梗死发生后则进入骨修复阶段,包括血管再生、 肉芽组织生成、死骨吸收、新生骨形成。血管再生是骨修复的开始,死骨吸收,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和致密新生骨则是骨梗死的晚期阶段。骨梗死在演变的过程中有3个基本病理改变,即死骨块、吸收带(充血、水肿带)、新生骨带,是骨梗死X 线、CT、MRI等影像学诊断的基础。
4.影像表现:
骨梗死早期X线、CT阴性或仅局部骨小梁模糊,MRI表现为骨梗死灶中心区呈等至短T1、T2信号改变,周边环绕花边状长T1、长T2信号带,示梗死灶内出血肿胀,与正常骨髓间有充血水肿;
中晚期X线、CT表现为斑片状、条索状及不规则骨质硬化和钙化;
MRI表现为病变中心等或稍长T1、T2信号改变;病灶边缘T1WI呈花边状低信号带,T2WI呈内层为高信号、外层为低信号的双信号带。最后MRI呈长T1、短T2信号影,示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替代而发生纤维化和钙化或骨化。
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和相应的病理学基础,MRI发现早期病变较平片和CT敏感,中晚期平片、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而MRI是本病最好的检查手段。
5.鉴别诊断:
(1)、急慢性骨髓炎:急性期骨髓腔内可见局限性长T1、长T2信号,有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肿胀,慢性期可见窦道,死骨和包壳形成.
(2)、骨斑点症:类似骨梗死的x线表现,但病症广泛分布于身体各处,单纯为致密的斑点状。
(3)、骨纤维结构不良:骨梗死无弯曲和膨大,骨皮质不变薄。
来源:医学影像服务中心
作者:陈宇思 哈医大二院放射科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为转载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配合采取保护措施,以保障双方利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