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突发呼吸、心搏骤停的应急演练
演练背景
患者王爷爷,65 岁,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入住急救室1床。15时护士A巡视病房,发现患者意识丧失。
角色分配
医生A(上级医生)、医生B、护士A、护士B、护士C。
现场布置级用物
病床、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囊、呼吸机、吸引器、气管插管盘、急救车、氧气装置。
演练进行
15:00
护士A:(巡视病房)王爷爷,你怎么了?(轻拍患者的双肩、呼唤双耳)醒醒,醒醒,患者意识丧失,(撤去枕头)医生、医生,快来急救室。默数(1001,1002…1005),颈动脉搏动消失,现在时间下午15:01(撤去盖被,松开衣服,立即行胸外按压。)
旁白:医生和两名护士飞奔至急救室,同时通知上级医生A参加抢救。
医生:(胸外按压)护士A建立静脉通道,护士B呼吸囊辅助呼吸,护士C连接心电监护。
15:01
旁白:医生A到达抢救现场。
医生A:(监护显示患者为心室颤动波,血氧饱和度75%)除颤仪200J充电完毕,请旁人离开病床,非同步除颤一次,行胸外按压。
15:02
医生A:肾上腺素1mg静脉推注。
护士A:肾上腺素1mg静脉推注。
15:03
医生A:心室颤动波,360J再电除颤1次,静脉推注肾上腺素1mg。
护士C:360J电除颤1次,监护显示患者仍未恢复窦性心律。
护士A:静脉推注肾上腺素1mg。
医生B:持续胸外按压。
医生A:再静脉推注肾上腺素1mg。
护士A:静脉推注肾上腺素1mg。
15:07
旁白:持续胸外按压,呼吸囊辅助呼吸。
15:10
护士C:患者恢复自主心律,无自主呼吸,心率138次/分,血氧饱和度86%。
医生:准备气管插管用物。
旁白:心率126 次/分,血氧饱和度86%。
护士B:气管插管物品已经准备好,呼吸机准备好。
旁白:医生A行气管插管。护士B吸痰,脱手套,撤去吸痰盘,连接呼吸囊接至气管插管接口,并挤压呼吸囊;医生听诊双肺部,双肺呼吸音对称。护士B用5ml注射器给气囊充气,用胶布固定管道,护士B连接呼吸机。
15:15
护士C:患者心率122次/分、血氧饱和度90%、血压100/65mmHg。
医生A:给患者戴冰帽,留置导尿,准备好急救物品并联系重症监护病房,将患者护送至重症监护病房。
旁白:护士A准备用物给患者导尿,护士B、C准备用物给患者戴冰帽;护士B、C双人核对药物安瓿,整理用物,清理急救车;护士A记录抢救过程,记录完毕,请参加抢救人员确认签字。
相关知识
预防措施及主要准备
1.定时巡视,对高危患者有预见性,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采取急救措施。
2.急救药品、物品做到“五定一及时”(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一及时:及时补充维修)。
3.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常用急救仪器的使用。
4.心肺复苏术
(1)评估现场抢救环境的安全性。
(2)判断患者意识:呼叫患者、轻拍肩部,判断意识情况;保护颈椎。
(3)快速判断是否有呼吸,记录时间。
(4)立即呼救,寻求他人帮助,请医务人员备除颤仪和急救车。
(5)使患者仰卧,身体无扭曲,注意颈椎保护。解开紧身衣扣,松裤带。
(6)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术者示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判断时间为 5~10 秒。如无颈动脉搏动,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7)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①按压部位:胸骨体中下1/3 交界处。
②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手平行重叠于此手背上,十指交叉相扣并离开胸壁,只以掌根部接触按压处;双臂位于患者胸骨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使肩、肘、腕部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垂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手掌跟不离开患者胸部。
③按压幅度:成人胸骨下陷至少5cm;婴儿和儿童按压深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尺寸的1/3(婴儿约为4cm,儿童约为5cm)。
④按压时间:放松时间= 1:1。
⑤按压频率:至少100 次/分。
⑥注意事项:每次按压应让胸廓充分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胸外按压:人工呼吸=30:2。
(8)开放气道:如有明确的呼吸道分泌物,清理呼吸道;如有活动义齿,则取下。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操作者一手置于患者前额,手掌向后下方施力,使头充分后仰;另一手示指、中指将颏部向前抬起,使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与地面垂直。
(9)应用简易呼吸器实施人工呼吸:将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8~10L/min。一手以“EC”法固定面罩,另一手挤压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10)操作2分钟(约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颈动脉搏动,如已恢复,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如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直至有条件进行高级生命支持。
判断有效指征:呼吸恢复;能触摸大动脉搏动;瞳孔由大变小,光反射存在;面色、口唇由发绀转为红润;有眼球活动或睫毛反射。
(11)复苏有效,操作完成后将患者头偏向一侧,进入下一步的生命支持。
5.急救设备的使用
(1)除颤仪的操作流程
①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病情。
②评估患者意识、观察心电图波形。
③迅速携除颤仪及导电糊或生理盐水纱布至患者旁。
④除颤前监测患者心电图波形,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以提高心室颤动阈值。
⑤在电极板上涂以适量导电糊或生理盐水纱布,涂抹均匀。
⑥确认电除颤为非同步方式,能量选择正确。单相波:200J;双相波:150~200J;儿童首次2J/kg【儿童体质量(kg)=年龄× 2+8】,后续电击的能量为4J/kg(成人首次 200J,第二次 200~300J,第三次 360J)。将两个电极板分别放置在患者的心尖部和心底部。用较大的压力尽量使胸壁与电极板精密接触,以减少肺容积和电阻,保证除颤效果。
⑦再次观察心电图波形,确认需要除颤,嘱其他人离开患者床旁,操作者两臂伸直固定电极板,使自己的身体离开床沿,充电至所需能量后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放电按钮电击除颤。
⑧放电后立即观察心电图波形,了解除颤效果,必要时再次除颤。
⑨除颤完毕,清理用物。
(2)呼吸囊的操作流程
①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站在患者头顶位,将呼吸囊放在右侧,便于拿到。
②连接充氧:呼吸气囊、面罩、储氧袋正确连接。将连接管与氧气装置连接,流量8~10L/min。
③清理呼吸道。
④开放气道:单人法为仰面举频法(双人法为托颌法)操作者左手将颏部托住,使患者头后仰或下垫毛巾或枕头,便于打开气道,右手抓住呼吸球的活瓣处,用轻柔的力量把面罩压在患者面部使之覆盖于患者口部,压住面罩,一手挤压球囊,并观察通气是否充分。
⑤固定面罩:用左手拇指、示指固定面罩,并紧压使患者口鼻与面罩紧合,其余三指放在颏下以维持患者头呈后仰位(EC手法)。
⑥挤压:右手紧压呼吸球,突然放松呼吸球,使呼吸瓣恢复原形,患者呼出气排入大气。重复挤压动作,人工呼吸对有心搏而无呼吸者,成人呼吸10~12 次/分,婴儿和儿童 12~20 次/分(抢救时,先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物,使患者头后仰,托起下颌,紧扣面罩,挤压呼吸囊,空气由气囊进入肺部;放松时肺部气体经活瓣排出,一次挤压可有500~1000ml空气入肺,以16~20次/分的呼吸速率,反复而有规律地进行,效果好)。
⑦确认患者处于正常换气中(注视患者胸部上升与下降是否随挤压球体而起伏;经由面罩透明部分观察患者嘴唇与面部颜色的变化;经透明盖观察单向阀工作是否正常;在呼气中,观察面罩内是否呈雾气状)。
⑧使用球囊面罩可提供正压通气,一般球囊充气容量约为
1000ml,足以使肺充分膨胀,但急救中挤压气囊难保不漏气,单人复苏时易出现通气不足,双人复苏时效果较好。双人球囊一面罩通气效果更好,如还有第三人,颏通气时压住环状软骨,防止气体充入胃中。
⑨观察记录:胸部情况,面部和嘴唇发绀情况,适量的呼吸频率,连接氧气时氧气是否接实。记录人工呼吸时间,记录效果。
⑩整理物品,清洁与消毒:建议将呼吸器各配件按顺序拆开,置入2%戊二醛溶液中浸泡4~6 小时。取出后用灭菌蒸馏水冲洗所有配件,去除残留的消毒剂。储气囊只需擦拭消毒即可,禁用消毒剂浸泡,因容易损坏。如有特殊感染者,可用环氧乙烷熏蒸。消毒后的部件应完全干燥,并检查是否有损坏,依顺序组装。
(3)呼吸机的操作流程(呼吸机简要安装和备机步骤)
①移动呼吸机至病床单位合适位置。
②连接电源和气源。
③连接呼吸机管路,开机后自检。
④连接模拟肺。调节模式、基本参数和报警参数。检查呼吸机运行情况。
⑤评估患者:确定是否有机械通气的指征;判断是否有机械通气的相对禁忌证。
⑥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通气模式,设置各参数(包括窒息通气参数和报警参数)。
⑦连接患者人工气道。
⑧评估患者的通气状态和效果。
(4)心电监护仪的操作流程
①开机、机器自检通过。
②血氧饱和度测定:将指夹套套在患者的手指上。
③无创血压测定:连接合适的袖带,白点对准肱动脉(血压袖带绑至肘窝上两横指处)。按面板上“NIBP”键完成一次血压测定。调节自动测压间隔时间:在“NIBP 设置”菜单中确定“间隔时间”。
④心电测定:先对患者贴电极部位皮肤做好清洁,将心电导联线扣于电极片上,再将电极片贴到患者身上。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导联,在“ECG 设置”菜单中确定“导联类型”选 3 导联或 5 导联。
⑤呼吸测定:连接心电电极后,即可出现呼吸波形及参数。
⑥报警设置:转动功能键分别进入NIBP、RESP 、SpO2、ECG菜单,根据需要调节报警上下限值。
(5)中心负压吸引装置操作流程
①将压力表安装在负压接头上,将负压瓶挂于患者床旁,将一根胶管与负压瓶和压力表相连,另一根胶管与负压瓶和吸痰管相连,检查管道连接与装置性能。
②打开负压表开关,调节好负压。成人300~400mmHg (0.04~0.053MPa),儿童250~300mmHg(0.033~0.04MPa)。
③连接吸痰管试吸力,湿润导管。
④戴一次性手套插管:进管时阻断负压。
⑤吸痰:左右旋转(自深部向上提拉吸净痰液),先吸气管,再吸口鼻腔。每次≤15秒,间歇 3~5 分钟。
⑥观察呼吸是否改善、痰液吸引情况,有心电监护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SpO2 情况。
⑦清理用物。
(6)电动吸引装置操作流程
①首先将储液瓶内加入约200ml清水,加含氯消毒液。
②将吸痰器接通电源,电源指示灯绿灯亮。
③打开负压开关,同时将乳胶管折叠。
④观察负压表,同时调节负压调节旋钮,调至合适负压。
⑤连接吸痰管试吸力,湿润导管。
⑥戴一次性手套插管:进管时阻断负压。
⑦吸痰:左右旋转(自深部向上提拉吸净痰液),先吸气管,再吸口鼻腔。每次≤15秒,间歇3~5分钟。
⑧观察呼吸是否改善、痰液吸引情况,有心电监护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SpO2情况。
⑨清理用物。
6.相关制度
(1)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①病情危重和抢救者须酌情安置在利于抢救的病房。
②急救室或监护室有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
③抢救工作及时、准确、有效。程序严谨,明确分工,紧密配合。
④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要复述一遍,口头医嘱要准确、清楚。如时间允许将医嘱记录于“口头医嘱执行记录本”上。
⑤保留急救药物的安瓿、输液空瓶、输血空袋等至抢救结束,以便急救后统计与查对补开医嘱。
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详细、客观书写抢救护理记录,补记抢救记录应在6小时内完成,并注明补记时间。
⑦患者需要进行辅助检查或转运时,必须有医护人员陪同,确保患者安全。
⑧抢救药物、器械应做到“五定一及时”,有记录并保持备用状态。
(2)口头医嘱执行制度
①在非抢救情况下,护士不执行抢救医嘱及电话通知的医嘱。
②危重抢救过程中,医生下达口头医嘱后,护士需重复一遍,得到医生确认后方可执行。
③在执行口头医嘱给药时,需请下达医嘱者再次核对药物名称,剂量及给药途径,以确保用药安全。
④抢救结束应请医生及时补记所下达的口头医嘱用药。
⑤在接获电话医嘱或重要检验结果时,接听护士需对医嘱内容或检验结果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能记录和执行。
⑥对擅自执行口头医嘱行为视为违规,一经发现酌情给予处理。
演练流程图
END
本文摘自:《临床护理应急处置与演练》
来源:手护之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