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论坛,精彩无限丨第12届重肝会16日上午主会场会议纪要
星河横流,岁月成碑;时光荏苒,只争朝夕。2023年6月16-17日,由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CNSLD)、北京肝胆相照公益基金会(BIF)、北京医药科学技术发展协会(BMA)、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主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佑安肝病感染病专科医疗联盟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于辽宁大连胜利召开。
16日上午主会场为大师论坛,诸位业界大咖纷纷上台,带来前沿学术分享,现将会议纪要分享如下。
01、庄辉院士糖组学在肝病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作“糖组学在肝病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展望”报告。人的血清中超过50%的蛋白质连接糖链,糖链是除核酸和蛋白质之外“第三条生命链”。目前研究中通常使用基因组、蛋白质组和糖组三个维度,解读生命活动。糖组学对糖链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糖链与细胞-细胞相互作用、感染、癌症和靶向治疗等相关。在肝病领域中,糖链检测可早期诊断肝细胞癌,其灵敏度优于AFP。此外,糖链检测可诊断显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其灵敏度优于LSM/APRI/FIB-4。
02、徐小元教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防治指南(2022)》解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作“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防治指南(2022)解读”报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消化病学分会和消化内镜学分会等相继制定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治疗指南》、《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等,对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腹水、脓毒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给出了推荐意见。
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失代偿期、再代偿期和/或肝硬化逆转。胃镜检查是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金标准。指南强调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病因治疗,积极进行抗病毒和抗肝纤维化等治疗。内镜治疗时应联合特利加压素、生长抑素及奥曲肽,提高内镜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降低内镜治疗后近期再出血率。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可作为药物或内镜治疗无应答,或无条件进行急诊内镜/TIPS治疗的暂时过渡治疗方法。
指南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二级以上医院从事肝病、消化或感染等专业的临床医生在临床诊治决策中做参考。指南不是强制性标准,不可能包括或解决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所有问题。临床医生应在指南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病情,认真考虑患者的观点和意愿,并结合当地的医疗资源和实践经验制订全面合理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03、段钟平教授我国重肝及人工肝二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段钟平教授作“我国重肝及人工肝二十年的发展与展望”学术报告。在重肝学科二十年发展历史上,领域内的专家们积极参加多种肝病指南与共识的制定,研究多种抗病毒药物的上市及规范应用,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衰竭患者的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在二十年内逐步完善了重型肝炎肝衰竭的命名与分型,不仅体现了我国乙型肝炎感染所致肝衰竭发病的临床特点,更便于肝脏功能的描述。我们逐步通过化学或药物、手术、手术结合药物、感染等方式,探索重型肝炎肝衰竭动物模型、发病机制。目前对于这些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临床已经有了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治疗方式。
前辈专家们的科学精神及宽广胸怀推动了重肝学科二十年的发展,前辈专家们拓宽视野、团结合作,将对重肝的认识和研究推向了更高的高度。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在重型肝炎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坏死-再生)、诊断(精准-及时)、治疗(有效-安全)方面深入研究,在前辈们指引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协作,砥砺前行!
04、南月敏教授HBV相关肝癌分级防控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月敏教授作“HBV相关HCC的分级防控”主题报告。2020年,我国肝癌患者新发41万例,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5位。我国肝癌患者死亡39.1万例,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2位。2022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制定了《原发性肝癌三级预防共识》,目的是为预防、监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肝癌及采取有效措施提供重要依据,以降低肝癌发病率、提高早期发现率、诊断率、根治率,有效预防根治性治疗人群的复发,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肝癌一级预防包括乙肝预防性疫苗接种、切断传播途径(如乙肝母婴阻断等)、防止致癌因素暴露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肝癌二级预防包括抗HBV/HCV治疗及其他肝病病因治疗、抗纤维化治疗、控制相关危险因素、筛查及监测肝癌发生。肝癌三级预防包括抗HBV/HCV等病因治疗、减少肝癌复发、降低病死率及提高生存率的综合措施和监测肝癌复发及转移。
乙型肝炎相关肝癌为我国肝癌主要人群,三级预防措施的实施是降低肝癌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关键,乙肝疫苗免疫计划的实施降低了HBV感染率,为降低肝癌发病的根本措施之一。针对慢性HBV感染人群,在积极抗病毒治疗基础上,规范监测、早诊早治、有效抗复发治疗是提高肝癌生存率的有效措施。
05、胡克勤教授美国现有乙肝治疗指南和扩展治疗指征的趋势
洛杉矶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医学院胡克勤教授作“美国慢性乙肝治疗指南解读及扩展乙肝治疗指征的趋势”主题报告。美国有200万乙型肝炎患者,其中,超过50%为美国亚裔人群。目前,美国现有3个乙肝指南(AASLD、AA、US三个指南),其中,美肝会指南的治疗指征最为保守。指南建议慢性乙肝治疗首选药物有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老年患者、有骨骼肾脏疾病负担患者优先选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美国现有乙肝指南排除了很多可能发生乙肝并发症的患者(处于免疫耐受期或灰色区域的乙肝患者)。这些患者有较高的疾病进展和肝癌风险,且研究显示这些患者对乙肝治疗的反应良好。近期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发表的指南《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扩展了乙肝治疗指征,将使很多乙肝患者受益。
06、唐红教授肝储备功能评估新进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红教授作“肝储备功能评估新进展”学术报告。决定临床结局肝功能评估三大核心要素包括损失/无功能的肝细胞量、再生的肝细胞量以及剩余/功能性的肝细胞量。传统肝功能评价指标存在一定局限性。传统肝功能血生化指标(ALT、AST、白蛋白、PT和胆红素)半衰期较长,有一定的滞后性,且异常程度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完全一致。
Child-pugh评分是一种对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进行量化评估的分级标准,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肝储备功能分级标准,但较为简略。Child-pugh评分中血液指标不够灵敏,腹腔积液和肝性脑病两个指标则相对主观。
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主要反映功能性肝细胞量和肝血液的有效灌输量,可以全面评估肝脏储备功能。有效肝脏血流量(EHBF)是肝功能性血流量,是指流经肝血窦并与肝细胞发生物质交换功能的血流量。ICG15分钟滞留率(R15)和EHBF两者结合,对于肝病患者诊断评估及判断预后,动态监测肝储备功能及病情的重症化趋势,以及外科手术决策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07、陈金军教授基石(PADSTONE)研究实施及进展汇报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金军教授作“基石(PADSTONE)研究实施及进展汇报”学术报告。肝衰竭血液净化技术,包括DPMAS、PE等,近几年在临床广泛应用并被证明有效,但尚缺乏技术规范,开展良莠不齐,且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牵头开展了前瞻性、多中心、集群对照的登记研究发现DPMAS治疗的最佳适应证研究(PADSTONE study,基石研究),参与单位57家,计划入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300例。研究方案历经多次讨论、修改,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2021年9月入组了第一例患者,2023年4月完成药物组患者的入组。预计2023年11月完成数据清洗和锁库,2024年4月完成数据分析和主要结果投稿。
目前,纳入DPMAS治疗分析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641例,纳入药物规范治疗分析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475例。该研究将比较DPMAS单用或联合血浆置换组与药物组的疗效差异,在DPMAS组中寻找并描述最佳适应证人群的特点,并通过血浆蛋白组或代谢组,寻找可刻画DPMAS最佳适应证人群的标志物。该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的DPMAS治疗前瞻性数据,将为撰写“DPMAS治疗重症肝病的技术规范”奠定基础。
08、陈煜教授肝爽颗粒在DMN诱导肝损伤中的抗炎及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煜教授作“肝爽颗粒在DMN诱导肝损伤中的抗炎及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的报告。各种急、慢性肝损伤引起的肝纤维化是肝硬化、肝癌等致死性疾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逆转肝纤维化是其中重要的环节。目前虽然尚缺乏针对肝纤维化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动物实验证实,药物治疗可以阻止甚至逆转肝纤维化的进展,临床研究表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可以消退。前期研究为肝爽颗粒(GSG)保护肝功能的潜力提供了证据。
然而,GSG在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该研究旨在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GSG及其关键提取物--柚皮苷在DMN诱导的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GSG中的柚皮苷通过抑制TGF-β-Smad通路抑制HSCs的活化,GSG可以通过TGF、PDGF等细胞因子减少HSCs的活化,从而有效缓解DMN诱导的肝损伤大鼠肝纤维化。
该研究加深了对GSG抗肝纤维化机制的理解。此外,该研究为GSG逆转肝纤维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评价肝爽颗粒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肝爽颗粒提供依据。
09、林建辉教授血浆透析滤过的临床应用与探索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林建辉教授作“血浆滤过透析的临床应用与探索” 学术报告。肝脏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血浆滤过透析是利用独创的膜材工艺,将滤过与弥散、超滤等原理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一体化杂合,在有效清除肝衰竭相关蛋白结合毒素及其他中小分子毒素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保留了部分凝血因子或某些激素成分。血浆滤过透析能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衡综合征等并发症,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个体化的液体管理有助于肝性脑病、脑水肿、肝肾综合征的辅助治疗,不仅有效减少单次治疗的血浆用量,还可降低出现过敏、血源感染、枸橼酸蓄积等的风险。
血浆滤过透析治疗回路并不复杂,体外血量及抗凝压力并不大,有利于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可根据临床需求在间断性,甚至持续性缓慢治疗之间实现灵活选择。但在整个术前、术中、术后的个体化闭环干预实施中,对人工肝团队有一定的要求。
记录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蔺宁
重肝会期间,我们收到许多专家的暖心留言,一言一词,皆是对重肝会的肯定,鼓励着我们继续砥砺前行!第12届重肝会,感谢你来,与我们共同见证精彩!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