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第一科研 | 市一骨科临床医学中心赵庆华教授团队于Nature Metabolism发文揭示肝/骨轴稳态调控抗骨质疏松新机制

2023-06-27 09:34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其发病基础是破骨细胞驱动的骨吸收和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之间的失平衡。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临床医学中心赵庆华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贺明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代谢领域顶级期刊Nature Metabolism发表最新研究成果“SIRT2 regulates extracellular vesicle-mediated liver-bone communication”。

98551687822167630

同时,内分泌与代谢领域排名第一的顶级期刊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杂志(IF: 47.564)的Research Highlights栏目将其作为研究亮点,进行了专文介绍。

8561687822167844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其发病基础是破骨细胞驱动的骨吸收和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之间的失平衡。此外,骨代谢还受到其他器官之间复杂通讯的调节,这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肝脏是调节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的重要器官,约75%的慢性肝病患者会患上严重骨质疏松症,这表明肝脏在调节骨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肝脏和骨骼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

团队在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时,发现了由肝细胞SIRT2调控的“肝脏-骨骼”通讯新机制:肝脏特异性SIRT2缺失可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并减轻老年骨质疏松小鼠的骨丢失。肝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sEVs)介导了衰老时的肝细胞-破骨细胞间通讯,而富含亮氨酸的α2糖蛋白1(LRG1)为sEVs中的功能性分子。同时,通过探究骨代谢相关参数与血浆sEVs-LRG1水平之间的关联,研究团队发现血浆sEVs-LRG1与患者的BMD呈正相关,与骨吸收标志物呈负相关。由此,该研究表明靶向肝细胞-破骨细胞通讯的药物可能是未来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潜在策略。

我院骨科临床医学中心赵庆华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贺明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赵庆华教授的研究生林龙帅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本项研究工作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陈国强院士、郑俊克教授、洪登礼教授、赵倩教授以及右江民族医学院龙喜带教授的帮助和支持。

通讯员/骨科临床医学中心 赵庆华

编辑/宣传处 胡杨、蔡诗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临床医学中心,Nature,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赵庆华,医学院,肝细胞,骨科,骨轴,科研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