踮脚走路的女孩,手术康复一体化治疗后,终能“脚踏实地”
“脑瘫能治愈吗?”这也许是很多人的疑惑。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脑瘫科二区副主任郑炳铃解析,脑瘫全称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的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排除进行性、退行性病变。脑瘫患儿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等,目前临床治疗脑瘫的方法,以改善患儿躯体功能和上述伴随症状为主。轻症患儿经过规范化系统治疗能接近正常,可以回归生活和社会;中、重度者也可经治疗后改善和提升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继而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经过科学、规范的系统治疗后,回归家庭、走进校园的11岁脑瘫女孩。
自幼脑瘫,数年康复见效微
云朵(化名)约1岁多时被发现运动发育明显落后,医院检查确诊为痉挛型脑性瘫痪。杨女士立即带云朵到当地医院行系统性康复治疗,但效果欠佳。随后杨女士辞去工作,日复一日陪伴女儿重复单调而枯燥的康复训练,从未间断。
从确诊至今,云朵一直往返于医院或康复机构、家、校园间。经过数年的艰苦康复,云朵的运动功能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四肢僵硬、下肢肌张力高、严重痉挛等情况。杨女士深知康复已经无法改变云朵的症状,只能四处求医。2022年,杨女士在网上了解到广东三九脑科脑瘫科可以手术治疗,便陪同当时已经10岁的云朵找到我院脑瘫科二区副主任郑炳铃。
手术康复一体化,异常姿势得到矫正
入院后,郑炳铃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发现患儿双膝前弓,双下肢僵硬、扶持下行走呈尖足步态,双下肢肌张力3级+;双侧腓肠肌痉挛试验阳性,双侧股直肌痉挛试验阳性,双侧踝阵挛阳性。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最终云朵被诊断为痉挛型脑性瘫痪。
针对患儿的情况,郑炳铃带领团队为其制定了周密的诊疗方案。一期先采取腰段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FSPR术)帮助患儿缓解痉挛,降低双下肢高肌张力。经过间期康复后,二期再进行局部的矫形手术,之后再接受进一步康复治疗。“这也高度符合目前国内脑瘫治疗界提出的‘脑瘫手术康复一体化’的治疗模式。”郑炳铃解析道。
征得患儿家属同意后,2022年7月,郑炳铃团队为患儿行FSPR术。术后,患儿双下肢肌张力明显降低、下肢痉挛情况明显改善,可放平双足,扶持下站立、行走,尖足步态消失,协调性有改善。
术前:患儿双腿无法平放
术后:患儿双腿可以自然平放
配合3个疗程的专业康复训练后,2022年10月底,云朵再次来院康复时,郑炳铃发现她仍遗留双膝前弓、双下肢剪刀步态、下肢屈肌挛缩、四肢协调性差等。郑炳铃团队又为患儿实施了“双侧大腿内收肌松解术+双侧腘绳肌松解术+石膏固定术”。
术后第三周,云朵回院拆除石膏。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郑炳铃为其定制了专业的足部矫形支具。为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郑炳铃安排了儿童下肢机器人智能步态训练,让患儿能在早期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同时,辅助以运动治疗、冲击波、站床、电疗、蜡疗、针灸等综合康复训练。
手术+康复训练后,云朵肌肉痉挛的症状已得到明显缓解,行走时双膝前弓、双下肢剪刀步态均已消失,运动异常姿势也得到进一步矫正,下肢畸形得到明显改善,站立行走功能较前改善。看到这样的云朵,杨女士喜极而泣,“你们就像云朵求医之路的一束阳光,照亮着云朵的康复之路。”畸形和蹲伏姿势矫正后,杨女士才发现女儿快与自己一般高,已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走路姿势比以前好看很多,目前还存在下肢力量差的问题。但我相信配合专业康复后,她一定会越来越好。”
本例患儿是典型的痉挛型脑瘫,仅仅依靠康复治疗很难改善下肢广泛痉挛的症状,而脑瘫外科治疗与脑瘫康复一体化的治疗模式能给痉挛性脑瘫患儿带来“重生”的希望。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建议先通过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FSPR术)缓解痉挛,经过间期康复后再实施矫形手术矫正畸形,术后再接受进一步康复治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