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
认识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让介入护士工作无忧
一、概念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肥厚室间隔的化学消融术全称为“经皮经腔肥厚室间隔心肌消融术”,也叫无水乙醇注射术,是心内科介入治疗的一项发展技术,该法在B超或CT引导下直接将乙醇等化学消融剂注入肿瘤中央,使肿瘤细胞及附近血管内皮细胞迅速脱水,将肥厚室间隔的血液供应阻断,使肥厚室间隔部位的心肌细胞缺血、坏死,从而使其瘢痕化而逐渐变薄,达到缓解患者症状的目的。
二、机制与治疗方法
经皮使用化学方法减轻室间隔肥厚程度,使左室流出道增宽,达到降低收缩期压力阶差,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治疗方法是:在临时起搏器的保护下经右股动脉置人造影导管,测出左心室和主动脉压力阶差,沿着造影导管找到靶间隔支后,再沿导丝第送入球囊到靶间隔支近端,加压扩展球囊后向中心腔缓慢注射无水酒精(0.5~2.5ml),注入无水酒精前常规静脉注射3-5mg 吗啡,观察患者心电,血压及冠脉血流,并倾听患者主诉,最后测量压力阶差与术前进行比较,以靶血管急性闭塞同时左心室与主动脉压力阶差下降≥50%为成功。
三、术前护理
1.完善术前检查 检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肝功能、肾功能、血液分析以及艾滋病及梅毒螺旋体等项目的检查。
2.皮肤的准备 术前给予双侧腹股沟区备皮,同时检查患者的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于术中、术后做搏动情况的对照。
3.医护人员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基本操作过程 嘱患者在术中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告诉术者以便使术者尽快采取治疗措施。并向患者讲解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使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地接受手术。
4.嘱患者练习床上排便、排尿 如床上排尿困难者可给予导尿。
5.饮食指导 患者手术当日可正常进食,但不宜饮食过饱,最好吃一些粥类和面汤类较软、易消化的食物,不宜食用奶制品、含糖量高的食物及生冷食物。术前一餐吃六七成饱为宜。
6.患者进入导管室之前要排空大小便。并在左上肢或下肢留置静脉留置针,以便术中备用。
7.对于精神紧张的患者可遵医嘱在术前一日晚使用镇静药。
四、术后护理
1.进入监护病房,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监护要求观察病情变化。卧床24~48h,持续心电、血压监测48~72h,注意记录心律失常及其他病情变化。
2.注意观察股动脉穿刺部位情况,一般于术后4h拔除动脉鞘管,另外加强观察术侧肢体血运情况、皮肤温度、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3.卧床期间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肢体活动,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发生肺梗死,还可以使用气垫床避免术后卧位带来的腰痛。
4.对安装临时起搏器的患者,密切监测起搏器工作情况,注意有无心包填塞情况。因临时起搏导管一般需保留48~72h,要加强起搏导管穿刺部位的护理,防止临时起搏导管脱位和穿刺部位感染。
5.术后6h、24h、48h,测定心肌酶谱和CK--MB各一次。
6.观察患者有无心前区疼痛,患者疼痛时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止痛剂,以减少患者因疼痛、烦躁而导致的病情变化。
7.饮食上可给予低盐、低脂饮食,进食不可过饱,因卧床消化功能减退及不习惯床上排便等造成的排便困难常规予以应用缓泻剂,排便时床旁观察心率、血压的变化。
8..出院指导定期门诊随访,术后不要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以后逐渐恢复正常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五、特别注意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2)观察针口周围以及消融部位是否渗血,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3)术后平卧1-2小时。
(4)剧烈疼痛者遵医嘱镇痛。
(5)保持消融针的患者,注意不要碰针头。
(6)多喝水,增加尿量,促进坏死组织的排泄。
小结
化学消融间隔支解除流出道梗阻为HOCM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它的成功与否以及效果如何,除了与医护人员的技术经验有关,还与有效的心理干预有重大关系。有资料表明,肥厚心肌病(HCM)好发于青壮年,且男性多于女性(2:1)。患者对手术的成败、前途的担忧,加之家庭问题和经济负担等,术前往往表现出焦虑、恐惧和紧张,可导致痛觉敏感,使穿刺难度增加,术中出现胸痛,恶心,呕吐反应明显。术后由于体位舒适度的改变出现烦躁等不良情绪,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出现血管迷走反射,心律失常,血压变化。因此稳定患者情绪是减少并发症,促进疾病康复的关键。术后严密的心电监护,敏锐的病情观察,卓越及时有效的抢救配合尤为重要,护士娴熟的急救技术不仅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机,也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有力保证。
(延安大学咸阳医院 崔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