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毅讯| JACC子刊:新型心衰药物使用现状
每日毅讯+
近年来,随着ARNI、SGLT2i等新型心力衰竭药物被列入指南,心衰的治疗也从传统的“金三角”进化到了“四王争霸”。然而,从指南到临床实践往往需要一个教育、实践与传播的过程,很多研究在现阶段正在探讨新型心力衰竭药物的使用现状。近期,JACC:Heart Failure杂志也发表了一项来自GWTG-HF注册研究的数据,探讨了这一话题。
研究者使用2017-2020年GWTG-HF心力衰竭登记数据库,该数据库系统收集了7种指南推荐的心力衰竭相关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处方数据。研究者评估了每位HFrEF患者在入院前适合使用的抗心衰药物数量,并在出院时进行处方数量的收集。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了起始新型抗心衰药物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发现:在来自160个中心的50,170名心衰患者中,患者平均具有适应症的抗心衰药物数量是3.9±1.1种,其中入院前实际使用的药物数量是2.1±1.3种,出院时处方的药物数量是3.0±1.0种。从入院时 (14.9%) 到出院时 (32.8%) 患者接受全部具有适应症的抗心衰药物的比例显著增加,在平均5.6±5.3天内平均净增加0.9±1.3种药物。在多变量分析中,与心力衰竭药物使用率较低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较大、女性、既往有多种合并病史(比如中风、外周动脉疾病、肺部疾病和肾功能不全等)和偏远地区居住。研究期间有新药物处方的几率显著增加(aOR=1.08;95% CI:1.06-1.10)。
“毅讯点评”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患者在住院期间平均可以增加一种适合的心力衰竭药物的使用(从2种药物增加到3种),但是离患者全部适应且应该使用的平均4种药物,还有1个药物的差距。完全达到指南推荐的所有药物使用的患者比例在入院前是15%左右,在出院时接近33%。而那些老年人、女性、合并症较多和住在偏远地区的人较难实现所有抗心衰药物的使用。新的科技带来新的治疗理念和药物,比如前几天的Lodoco抗炎药物。但新理念的实践和落地往往还需要一个过程,也存在一定的瓶颈。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下,选择对患者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chf.2023.04.015
本文技术观点不代表CCI观点
作者简介
张毅,FACC,FESC,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研究员、副教授、博导;CCI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委;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扫码关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