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再深化 健康服务暖人心 哈医大二院多党支部开展群众健康服务活动(二)
主题教育再深化 健康服务暖人心
哈医大二院多党支部开展群众健康服务活动(二)
为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实践,哈医大二院多党支部开展群众健康服务活动,将专业的健康服务、志愿服务送给千家万户。
肿瘤内科党支部志愿者走进高校送健康
6月20日,哈医大二院肿瘤内科党支部20余名党员志愿者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专业健康科普知识和优质诊疗服务送至一线教师身边。
活动现场,哈医大二院肿瘤内科杨宇教授、路丹主任医师、李里主任医师以“知己知彼,远离癌症”为主题,分别讲解肺结节与肺癌关系、乳腺结节自检方法、结直肠癌早筛早治等健康知识,并进行现场答疑,分发肿瘤防治宣传手册。
肿瘤内科党支部书记杨宇表示,“近年来,肿瘤属于较为高发的疾病,建议长期面临科研、教学等多方面压力的一线教师们,关注身心健康,调整和管理情绪,同时不要讳疾忌医,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现场听众纷纷表示受益颇多。
胸外科党支部、呼吸内科党支部与“辛育龄小分队”开展学术交流
近日,哈医大二院胸外科党支部,联合呼吸内科党支部,诚挚邀请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辛育龄小分队”骨干成员,为科室医疗团队作《肺移植“严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主题报告。
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教授的“红医精神”,传承和发扬战争年代“流动医疗站”的优良传统,中日友好医院于2021年成立“辛育龄小分队”,小分队由“辛育龄青年奖”获得者、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等青年骨干组成。结合本次主题报告,哈医大二院胸外科张临友主任,呼吸内科陈宏主任,与“辛育龄小分队”队长、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马千里教授,以及小分队成员易丽教授,赵青教授进行了深入地沟通与互动交流。
肺移植是世界医学界最尖端的技术之一,是目前治疗肺气肿、特发性肺纤维化等终末期肺病变唯一有效的方法,而上述疾病在我国东北普遍高发,但在器官移植领域,肺移植因为供体冷缺血时间短,而且肺是和外界相通的开放性器官,它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感染的风险,而肺移植就是在抗排异和抗感染之间“踩着钢丝”。为将更精细、更高端的医疗服务送给龙江人民,胸外科、呼吸科与中日友好医院同仁广泛交流,立足优势特长,取长补短,“严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推进肺移植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
病理科党支部门诊志愿者服务活动
6月10日,病理科党支部书记石岩、病理科副主任韩桂萍及病理科技师长吴克非带领科室教职员工放弃周末休息时间,积极投入志愿服务的行动中。志愿者们身穿代表着志愿服务的红色马甲,为门诊患者开展志愿服务及帮助。
病理科志愿者们身穿志愿服务红色马甲,整装待发
病理科的志愿者为门诊患者提供包括导诊、咨询、解释、护送、陪同检查、费用查询、结果查询及打印、秩序维护等服务。协助预检分诊处进行分诊,帮助患者了解就医流程,引导患者到达就诊区域,为老弱及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帮助。同时为打印病理报告的患者提供专业的病理报告的解释说明等。从多层面积极引导及协助患者,为患者提高最优质的服务及帮助。
还出现一个小插曲,病理科吴思雨在门诊一楼为患者服务过程中,在座椅上捡到了患者遗忘的手机及医保卡,她在门诊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及时找到的失主,就医患者看到失而复得的财物,对医护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病理科志愿者刘天艺同志协助患者搬运行李,顺利出院
志愿服务社会,倡导奉献关爱。病理科的志愿者们在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去了一份社会的关怀,让哈医大二院的广大患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田为 方若冰
图片|杨嘉安
插图|均来源于网络
编辑|袁慧莹
审核|田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