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面对DRG/DIP,临床医师是否也需要练就过硬“精算”技能?

2023-06-16 16:41   金豆数据

深入研究了DRG/DIP分组与支付标准或许意义也不大,因为分组方案与支付标准是会变化的,规范诊疗、因病施治、强能提效才是临床的出路。

目前,有一部分临床医师放下了临床诊疗指南、医学专业书籍,转而拿起了DRG/DIP分组方案、计算器研究起了DRG/DIP分组与支付的有关内容;也有一部分医院,为了推进临床医师快速适应DRG/DIP付费,购买了DRG/DIP医院信息化产品,将DRG/DIP分组与付费信息直接展示给临床医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DRG/DIP分组与付费信息需不需要给临床医师。

一、优点

DRG/DIP分组与付费信息只有一个优点,临床医师知道支付标准能够快速适应DRG/DIP付费、精确控费。

二、缺点

1、临床医师“不会”临床诊断

现象:在DRG/DIP付费以后,临床医师为了DRG/DIP入组,直接使用编码库诊断名称作为临床诊断或者套用诊断依据不充分而名称相近的编码库诊断,以至于出现临床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也有的临床医师在进行临床诊断时直接向病案编码员求助,这个病诊断怎么下?

延伸a.存在DRG/DIP审核监管重点--高编高套风险;b.由于从编码库选择诊断,会存在误诊、诊断不清等情况引发医疗纠纷的风险。

2、按组填报医疗保障基金结算清单

现象:在进行医疗保障基金结算清单填报的时候,违背医疗保障基金结算清单填报规范与ICD编码原则,根据分组、权重/点数/分值填报医疗保障基金结算清单。

延伸:存在DRG/DIP审核监管重点--高编高套风险。

3、临床诊疗过程发生变异

现象:大多数临床医生在明确DRG/DIP付费标准后,都是缩减既往的过度诊疗“水分”,合理控制诊疗成本。但也存在一部分临床医生将本应施治的诊疗措施“缩减”。

延伸:a.挤掉“水分”的本身就是规范诊疗,因病施治,遇到超出支付标准的患者我们还是需要继续给予诊疗;那为什么我们不能都抛掉DRG/DIP分组与付费的压力与影响,只需要规范诊疗、因病施治呢?b.将本应施治的诊疗方式“缩减”属于DRG/DIP付费审核监管重点的服务不足,且不仅会造成医保基金损失,更会引发医疗安全风险、降低患者就医信任等医院管理负面问题。c.无论是DRG,还是DIP都会存在病组/病种内服务不足的情况;只是DIP相对于DRG而言,由于诊疗方式细分较多,诊疗方式选择的引发服务不足相对较少而已。

三、总结

通过以上内容分析可判断,DRG/DIP付费以后临床医师无需深入研究DRG/DIP分组与付费、无需掌握病例的分组与付费信息;在认知上,知道DRG/DIP付费与项目付费的差异;在行为上,规范填报医疗保障基金结算清单、规范开展临床诊疗。

深入研究了DRG/DIP分组与支付标准或许意义也不大,因为分组方案与支付标准是会变化的,规范诊疗、因病施治、强能提效才是临床的出路。例如:无论国际乒联规则怎么改变,中国国乒总是第一!

在当下的医患关系背景之下,虽然存在一些小插曲,但大多数都是正能量,良好的医疗环境需要医患共同构建、共同维护,最终实现“医有所长,患能治病,医患共信”的格局。

文章内容整理自郑经说双D,内容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临床医师,DRG,DIP,编码,分级诊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