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学术盛会 | 《医师报》全面解读我院承办的中国医师协会2023年呼吸医师年会(CACP2023)

2023-06-16 10:02   大医二院

今年呼吸医师年会主题强调了危重症在呼吸与危重症学科领域的重要地位,从理论上来讲,危重症医学是呼吸学科的核心。 

2561686872067182

一、CACP2023推动东北地区呼吸医学发展

6月15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主办,辽宁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承办,辽宁省医学会呼吸分会、大连市医学会呼吸分会协办的“中国医师协会2023年呼吸医师年会(CACP2023)暨第二十二届中国呼吸医师论坛”盛大启幕。为此,《医师报》专访了辽宁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王琪教授,畅谈了医院此次承办盛会的感想。 王琪教授认为,作为呼吸学科最高水平的盛会,能在大连举办,这是对辽宁呼吸学科发展的检验,也将对辽宁地区,甚至是东北地区呼吸医学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辽宁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王琪表示,一直希望能在呼吸学科发展方面做点贡献,在中国医师协会 2022 年呼吸医师分会年会闭幕会上,她代表辽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给大会全体常委汇报希望能承办今年年会。 “争取到承办权后,为了办好盛会,从场馆、住宿、餐饮、交通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和考察,最终确定在大连星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王琪说,在这里办会,是因为有一种情怀——这里也是10 年前,2013 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年会的举办地。10年后,中国医师协会2023 年呼吸医师分会年会回到大连,是对大连 10 年来呼吸学科发展、辽宁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发展的一次检验。

王琪表示,全国各地呼吸专家来到大连,可以以大连为窗口,深入地了解东北、了解辽宁的呼吸学科发展,并将会为东北、辽宁呼吸学科的发展给出建设性的意见。此外,此次盛会在大连召开,对于辽宁、大连呼吸医师,包括呼吸相关专业的医师而言,意义尤为重大。他们不用跨过千山万水,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呼吸学科发展进展相关最全面、最先进的知识技术。特别是对于辽宁地区及偏远地区的青年医生,能现场听王辰院士、钟南山院士的讲话,近距离接触国内呼吸领域专家,了解国际呼吸医学、国家级学会协会发展方向,对他们呼吸职业生涯发展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大会可以推动辽宁省人民政府、大连市人民政府、包括卫生健康部门对呼吸学科的认识,从而推动呼吸学科的发展,给青年人才成长创造机会。“全国呼吸专家来到大连,不仅能把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带到大连,还能为大连医科大学的两所附属医院带来学习进步的机会。”会议的召开会为未来医学教育的具体实施、大学教学理念的转变、年轻医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作用,王琪表示,此次盛会也必将推动辽宁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发展。

矢志建成学习型一流科室  

愿与患者“同呼吸 共进退”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于1950年,1969年随大连医学院南迁遵义,1983年回迁大连,在几代呼吸人的共同努力下,现已成为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一流学科。 

向内修炼自身  铸造精兵强将

年门诊量达4500人的科室,拥有一支技术精湛、人才梯队合理的工作团队,亚专科分别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方向、慢性肺病方向、肺部肿瘤方向。现有医护人员 55人,多名专家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变态反应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辽宁省医学会内科学会、呼吸分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等担任职务。学科带头人王琪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肺癌基础和临床研究,她带领团队建设了高质量微流控芯片“一条龙”平台 1个,并与临床问题紧密结合取得系列成果。 

向外寻求合作  搭建交流平台

只要努力,就会被看见。经过70多年的积淀,科室发展日渐成熟。2019 年科室获复旦排行东北区域提名奖;2021 年成为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截至目前,该研究中心牵头、参与4项国际、国内多中心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功共建“个体化诊疗创新中心”;建设“医疗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全省肺癌诊治信息的集成、共享和分析;建立高质量标本库1个,与北京大学等多家合作单位共享;成为“中国肺癌联盟辽宁分中心和基地”。 科室成员始终相信,与患者“同呼吸,共进退”,是“呼吸人“的责任,也是“呼吸人”的信仰。

74171686872068079

二、引领呼吸学科新风向

大会主席王辰院士致欢迎辞:

亲爱的全国呼吸学界、医学界同道们、朋友们:       中国医师协会2023年呼吸医师年会(CACP2023)暨第二十二届中国呼吸医师论坛将于2023年6月15-18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我谨代表呼吸医师分会和大会组委会,热烈欢迎大家出席本次盛会。今年年会主题是“建设现代内科危重症医学体系,夯实呼吸学科发展基石”。本次会议是新冠疫情三年后、首次全国性大规模呼吸领域的线下学术会议。新冠疫情三年,呼吸人的责任、专业、担当以及呼吸学科的重要性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得到充分体现。探索提出创建平疫结合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为未来有效应对不时发生的疫情打下良好基础,充分体现了呼吸人的职业敏锐、远见卓识与使命担当。 

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呼吸学科在以人才培养、科室建设、行业发展“三驾马车”的发展方略引领下,经过呼吸学界的共同努力和一系列务实操作,专培、专修、单修相结合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建设,PCCM科室规范化建设,以及全国呼吸专科联合体建设的三方面工作在稳步推进。呼吸专科联合体覆盖了全国31个省近4000家医院,开展了广泛的双向转诊、远程会诊。PCCM科室规范化建设覆盖全国31个省70%以上三级医院,40%以上二级医院,3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统招PCCM专培学员招生、结业有序进行,标志着作为我国呼吸学科发展“定局之举”的PCCM专科规范化培训,其建设工作经过呼吸界同道近10年的共同努力,现已初步完成。本次会议将围绕PCCM之CCM,以丰富的内容,全新的概念,视角形式与实用的知识技能,以创新的形式呈现给呼吸界同道。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王琪教授致欢迎辞: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道、各位朋友:       在大连最美的季节里,CACP 2023 能在这里举办,充分体现了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对辽宁呼吸学界的信任、支持与肯定。我们将继续努力,不负众望。       中国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的蓬勃发展,清晰地反映在呼吸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历练与成长。经历了三年的新冠疫情,各位同道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如今我们更应总结经验,夯实基础。借此盛会共同探讨呼吸学科发展方向与途径,传播思想,凝练文化、探求学术,培养人才,助推呼吸学科发展。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三、CACP2023:聚焦PCCM危重症医疗能力建设

“建设现代内科危重症医学体系,夯实呼吸学科发展基石”是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2023年会(CACP 2023)暨第二十二届中国呼吸医师论坛的主题,为进一步诠释该主题,在大会召开之际,《医师报》记者特别采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总干事、大会筹备负责人代华平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秘书、PCCM专培专家委员会吴司南副总干事,协助CACP2023会务筹备工作的刘亚君女士。

代华平:12场大会报告 CC贯穿始终

CACP2023关于新冠内容涵盖面广,新冠话题融汇多个学组,包括新冠诊疗经验分享,以及最新、最前沿相关研究。 “三年多来,我们经历的新冠疫情不仅仅是‘大考’,同样也给各专家组带来了许多新思考,他们围绕新冠疫情与疾病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不菲成绩。因此,各专家组的专题论坛中许多报告都体现了新冠诊疗相关研究‘最前沿’内容。” 代华平表示,呼吸危重症作为“促防诊控治康”的一部分,并不局限于只谈临床,大会围绕“危重症”主题还设计了从促进健康、疾病预防到终末期治疗的全过程管理相关的精彩内容,如早期康复、医疗质控、如何加强科学研究和转化,青年医生职业发展等。 “这些特点在大会报告中也均有体现——12场大会报告内容紧扣‘CC’。”代华平介绍,瞿介明主委、陈荣昌教授、曹彬教授、李为民教授、黄克武教授将分别从危重呼吸系感染、危重慢阻肺病、危重型新冠、危重复杂肺癌、危重哮喘等不同疾病领域针对如何进行“促防诊控治康”的全面照护进行主题报告。孙德俊教授、詹庆元教授、李强教授、翟振国教授的主题报告中“CC”贯穿始终。 内科危重症的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则作为大会闭幕环节的压轴收尾,由李燕明教授进行报告。 “大会共375 个专题发言,远超过往年任何一届,各专题分会场内容明显注重并突出与内科危重症、内科ICU相关主题。”代华平说。

吴司南:呼吸专科医生必须懂CC会CC

一个无法规范、高水平地开展气管插管、呼吸机管理、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PCCM专科医生不能称之为合格。因此,在危重症救治需求日显其突出的当下,呼吸专科医生必须懂“CC”、会“CC”、擅长“CC”。 现有PCCM 专科建设与危重症救治能力是否能满足未来的突发呼吸道传染病及呼吸慢病危重患者的健康与医疗需要,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危重症照护能力(Critical Care以下简称“CC”)是否能满足广大患者的迫切需求? 吴司南指出,“目前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吴司南坦言,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由于处于专培启动初期,其培训规模和能力难以满足广大呼吸疾病患者对于合格PCCM专科医师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在PCCM专培基地建设上,部分PCCM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CC能力薄弱,长此以往,不仅无法培养合格的PCCM专科医师,其PCCM专科在医院和学界的地位也将迅速下降。 吴司南表示,站在新起点上,我们有着新的责任和使命,“CC”是专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不能让“CC”处于“弱势”或“附属”位置,只有“CC”能力足够强大才能够为呼吸学科的长期发展提供源动力。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科发展要避免满足于现状。吴司南认为,呼吸学界通过长期努力完成了我国PCCM专科从无到有、从0~1的发展阶段,未来要有更长远的考虑,为PCCM专科高质量发展谋远见、给年轻医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成了摆在呼吸学科和各PCCM科室领军人面前的首要问题。 “CAPC 2023以此为背景设立主题,下一步将重点加强对专培基地的动态评估、加大CC相关考核内容比重,以真正实现PCCM专培为学科培养‘种子选手’的目标。”吴司南说。 

刘亚君:优质高效服务 助力大会顺利召开

分会致力于大会每一个细节的落实,为参会者营造“家”的感觉,用优质高效的服务助力大会顺利召开。 刘亚君介绍,确定一个大会在什么地方召开,首先要看该地是否具备开会的硬件,如场地、交通、住宿等,分会工作人员在前期都会逐一落实。 每场会议从时间、地点,到发言人、发言内容,再到主持人等如何安排,分会特意制定了《会议指南》,方便参会者查阅。同时,会议期间会务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会在现场解答每位代表的问题。对年龄较大的参会专家,会务组提供一对一服务。 刘亚君介绍,在年会召开前,分会联合《医师报》、呼吸界等媒体不间断做好会议通知和预热宣传;年会召开期间,分会在《每日会讯》上进行学术荟萃与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海报、电子屏传播各分论坛主题、时间、地点,以便参会代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时了解、参与大会。 “在中国医师协会的领导下,尤其是学术会务部李磊老师多次指导,不厌其烦地提醒督促,使整个大会会务筹备工作井然有序,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效地完成。”刘亚君说。 “从会议网站建立,前期和会中注册流程明确,到会场的设备保障以及讲座课件传输和大会重点内容直播、会议信息宣传和预热,再到参会代表的食宿交通以及会后代表继续教育学分的领取,主办方、协办方、承办方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分工。”刘亚君表示,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为所有参会代表提供最暖心、最优质、最高效的服务。

60971686872069147

四、建设内科危重症是呼吸人的使命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王辰院士曾多次强调:呼吸学科要加强呼吸重症监护室建设,提升危重症救治水平,并且把中国医师协会2023 年呼吸医师年会(CACP2023)主题定为“建设现代内科危重症医学体系,夯实呼吸学科发展基石”。为何要建设内科危重症?呼吸人在内科危重症建设方面应作哪些努力?《医师报》特邀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陈荣昌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解立新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梁宗安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徐金富教授进行解读。

陈荣昌:补齐内科危重症建设短板

2023年呼吸医师年会在王辰院士的带领下如期举行,今年年会的主题是“建设现代内科危重症医学体系,夯实呼吸学科发展基石”,面对该主题,全体呼吸学科人都要有所思考,如何落实内科危重症建设?如何才能夯实呼吸学科发展的基石? 呼吸学科通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初步构成了学科未来的建设体系,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建立由专培、专修、单修有机构成的专培体系。PCCM规范化培训体系的建立,为实施分级诊疗创造条件,整体提升我国的呼吸疾病防治水平。 新冠疫情三年,更加凸显了呼吸学科规范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也暴露了部分医院在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建设上的短板——内科危重症。不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对内科危重症的态度有所不同,甚至部分医院还只有呼吸内科,而无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如何补齐短板,在呼吸与危重症领域落实内科危重症建设,丰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内涵,是每一位呼吸学界同道应为之努力的目标,在此我提两点建议: 第一,建设好危重症平台,培养呼吸与危重症人才,提升内科危重症救治能力。 第二,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科发展 理念,支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可持续发展。

梁宗安:建设危重症从转变观念做起

在我国,呼吸科、麻醉科是较早引入呼吸机的科室,呼吸机在其他学科中应用十分有限,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地医院兴建“重症监护室”(ICU),基于医院发展阶段,该时期的重症监护室大部分由外科、麻醉主导,ICU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人力、财力等原因,该时期的ICU多为以外科为主导的综合ICU,只在大型综合医院和呼吸相关专科医院保留有内科ICU和呼吸ICU。 伴随着现代呼吸病学的迅猛发展,大部分医院的呼吸内科更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承担起对呼吸衰竭等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经历了“非典”与“新冠”两场大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危重症患者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呼吸衰竭的监测与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危重症救治中日渐突出其重要性。 尽管如此,部分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仍名不副实,科室医生承担呼吸内科的治疗工作较多,而对呼吸衰竭等危重症救治关注的较少。要想落实今年年会主题,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医生首先要转变观念,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捆绑发展是大势所趋,呼吸学科医生“要懂ICU”、要掌握各脏器支持技术、要站到学科前沿。尽管中国大陆没有双执照体系,但作为呼吸学科医生,如果只治疗呼吸内科的疾病而不能兼顾危重症,未来的个人发展势必会受到一定影响 通过新冠疫情三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冲锋在前,承担了“呼吸人”应尽的义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面临的问题,呼吸学科由大学科发展成强学科任重而道远,但刻不容缓。 最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教育、培训一定要跟上,人才培养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建设的重要环节,更是呼吸学科由大学科发展为强学科的不竭动力。

解立新:推进危重症建设乃我辈之责任

今年CACP的主题充分彰显了内科危重症在呼吸学科发展的重要性。 三年新冠疫情,尤其是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Omicron 危重症患者救治,内科危重症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呼吸学科的地位和学科价值。 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呼吸学科的发展从结核病防治到肺心病照护,再到近20年来呼吸病学和危重症照护捆绑交融,并已成为全球性学科主导形式,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培训体系是保障呼吸学科同质化发展的定局之举,其中内科危重症培训体系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质性推进PCCM专科中危重症医疗体系能力建设是你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涂金富:小步不停步夯实PCCM科基础和核心

今年呼吸医师年会主题强调了危重症在呼吸与危重症学科领域的重要地位,从理论上来讲,危重症医学是呼吸学科的核心。 在美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以重症监护病房为主,重症监护病房才是PCCM的主战场,患者由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医生管理。 而普通呼吸疾病患者则零散地分布在全院各处,由内科医生日常管理,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医生只负责定期查房和指导。 在我国,病房设置的情形几乎相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中绝大部分为普通病房,只有10%-20%的为重症监护病床。这种情况在国际上极为少见,王辰院士深知这一现象必须纠正,多年前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动PCCM规范化建设。 但仍有少数医院只是把科室名称变更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并没有独立的呼吸重症监护病房。PCCM科应聚焦于危重症患者管理水平提升,着力加强重症监护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呼吸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 呼吸与危重症捆绑发展是大势所趋,医院管理者、科室负责人和PCCM专科医生应及时转变观念。医院拥有强大的PCCM科,可以有效应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多方面挑战,全面解决疾病诊断、鉴别、针对性治疗以及脏器功能支持等多方面问题;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新冠疫情等挑战时,能为提高救治率、降低病死率作出巨大贡献,能成为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的重要屏障,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内容:《医师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中国医师协会,危重症医学科,PCCM,呼吸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