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护理博士论文速览

2023
06/16

+
分享
评论
NursingResearch护理研究前沿
A-
A+

HIV检测行为模型以个体、社交、环境以及意图多重因素的角度,解释了MSM人群的HIV规律检测行为,但还需进一步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医疗系统的特征以及MSM人群就医经历等因素进一步调试。

摘要

研究背景:  

2020年全球艾滋病防控的3个90%目标亟待推进实现,中国在发现HIV感染者、衔接感染者进入后续医疗环节的前两个90%目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均呈日趋严重势态。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从而最大限度发现其中的HIV感染者,并在确诊后及时衔接入医疗系统获得抗病毒治疗,是实现感染者达到病毒学抑制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更是实现全球以及中国艾滋病“90-90-90”防控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构建理论化、综合性的行为模型,深入理解和分析MSM人群HIV规律检测和确诊后衔接医疗行为,可为进一步完善现有艾滋病相关医疗服务措施和政策方针提供实用性的参考和建议。  

研究目的:  

一、基于三元影响理论,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并在人群中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HIV检测行为的可行性;

二、基于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并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的可行性。  

研究方法:  

一、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并验证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

(一)经文献回顾筛选10个男男性行为人群HIV规律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检测意图、检测态度、社会规范信念、检测自我效能、HIV危险感知、HIV检测相关知识、社会凝聚力、获取医疗服务舒适度、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三元影响理论为模型构建框架,形成行为模型假设。

(二)便利抽取351名MSM人群,对HIV规律检测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进行测量,以研究对象HIV规律检测行为水平为结局变量,使用MPlus软件以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HIV检测行为模型。

(三)重新便利抽取212名MSM人群对HIV检测行为模型进行验证,以研究前期构建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为基础,使用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通过拟合评价指标,判断并验证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规律HIV检测的可行性。  

二、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

(一)文献回顾纳入9个HIV感染者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HIV相关歧视、家庭歧视、社会支持、精神健康、衔接医疗态度、消极应对、首次CD4+T细胞计数、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结合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为模型构建参考,形成行为模型假设。

(二)描述经便利抽取的257名近1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以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为结局变量,经SEM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衔接医疗行为模型。

(三)目的抽取12名近半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开展个人深度访谈,通过Colaizzi分析法结合Nvivo11.0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并将所得主题和主题间的关系,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的变量及变量间的作用路径对比。  

研究结果:  

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中包含11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3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检测意图、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直接作用于规律检测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77、0.420、-0.137,检测自我效能、社会规范信念、检测态度直接作用于检测意图,且个人、社交、环境因素存在跨领域的作用关系,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x2/df=1.403,CFI=0.926,TLI=0.918,RMSEA=0.034,SRMR=0.057。351名MSM人群中63.82%具有HIV规律检测行为。  

二、对HIV检测行为模型的验证发现3条在原构建模型路径作用系数上未达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模型拟合指标:x2/df=1.136,CFI=0.955,TLI=0.950,RMSEA=0.025,SRMR=0.064。

三、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包含9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4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社会支持、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首次CD4+T细胞计数直接作用于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06、0.222、0.148、-0.172,HIV相关歧视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057,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x2/df=1.160,CFI=0.967,TLI=0.959,RMSEA=0.025,SRMR=0.044。257名新近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中63.42%具有及时衔接医疗行为。

四、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中,根据12名MSM人群HIV感染者的访谈资料分析结果,最终形成10个主题、17个亚主题、9条主题间的作用关系,在原模型基础上发现2个新主题。  

研究结论:  

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以个体、社交、环境以及意图多重因素的角度,解释了MSM人群的HIV规律检测行为,但还需进一步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医疗系统的特征以及MSM人群就医经历等因素进一步调试。社会凝聚力在模型中的作用路径,提示未来在促进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行为中,应重点关注社交圈和社交团体的影响在男男性行为人群在树立检测信念过程中广泛而积极的效应,以社交因素作为切入点,发展并推动干预策略的实践。

二、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以HIV相关歧视为源头,社会支持、精神健康等因素为中间机制,深入解读新近确诊HIV感染的MSM人群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但就MSM人群对疾病预期、性格特征和既往就医经历等个体性因素在其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分析。未来针对中国MSM人群在确诊HIV感染后的就医行为研究,应关注HIV相关歧视和中国家庭文化对MSM人群的广泛、深远影响,早期并针对性开展HIV检测后转介相关问题的咨询服务,树立疾病正确认知;强调同伴和社交圈的力量,并促进医疗机构与社会组织的紧密连接。

三、综合分析HIV检测行为模型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结果,社交领域因素在MSM人群规律进行检测以及在确诊后感染者及时就医行为的决策和实践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实践意义;社会支持对HIV相关歧视的降低作用暗示了社会网络的积极效应能够降低HIV感染者延迟就医的源头阻碍。提示未来应进一步理解和早期关注MSM人群同志圈、社交圈文化,与社会组织早期建立合作联系,通过社会支持、同伴影响的干预手段,提高MSM人群对HIV感染风险的正确认知、促进检测、并缩短感染后就医治疗的衔接时间。

参考文献:

赵亚芳.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D]. 中国医学科学院,2021.

THE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感染者,HIV,MSM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