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助推高质量发展丨吉大一院成功举办第一期“临床研究名家系列讲坛”
为进一步助力医院临床研究高质量发展,提升全院师生的临床研究水平,2023年6月13日下午,吉大一院临床研究部在3号楼5楼多功能厅举办第一期“临床研究名家系列讲坛”。活动特邀国家级海外人才项目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杰出教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吴浩作《从传统批量组学数据中解码细胞类型特异性信息》专题讲座。吉大一院临床研究部主任王艳波、副主任王轶楠,神经内科副主任金涛,检验科副主任曲林琳及百余名师生线下参会。活动由王艳波主持。
(活动现场)
(吴浩教授作专题分享)
吴浩结合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向大家讲解了如何使用其团队开发的生物信息学新方法来分析传统组学数据,解码特异于各个细胞类型间的基因表达水平,实现即使不做单细胞测序实验,也能挖掘出“单细胞”水平上的信息。
(现场与会人员就相关问题展开热烈的沟通和交流)
王艳波在总结中提到,生物信息学是当前提升医院临床研究水平的重要抓手,希望通过本次活动,激发大家对生物信息学的学习热情。未来临床研究部将继续邀请临床研究名家做专题讲座,助力吉大一院临床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
讲者介绍
吴浩: 国家级海外人才项目获得者,清华大学电机系工学学士学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即任美国埃默里大学助理教授,直至晋升为终身正教授。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杰出教授及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研究领域是生物统计及生物信息学,主要聚焦于生物医疗大数据(包括高通量基因组学、电子病历、穿戴设备等)的分析处理算法以及临床诊断应用。截止至2023年6月,在国际期刊上共发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约50篇,包括Nature Methods、Genome Biology、Genome Research、Nucleic Acid Research、Bioinformatics等生物信息学顶级杂志。上述研究论文据谷歌学者统计,总引用量超过16000次。开发了一系列被广泛应用的开源软件包,包括7个收录于Bioconductor的R语言软件包,每年总下载量超过30000次。
END
来源丨临床研究部 提交丨王玥琦 科室撰稿丨王玥琦 科室审阅丨王艳波 责编丨薛奥 编审丨于姗姗 发布丨宣传统战办公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