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科成功举办2023年辽宁省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与科研创新学术论坛
为推动我省全科医学研究生临床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6月10日,大医二院全科医学成功举办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活动项目——“杰为卓荦”2023年辽宁省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与科研创新线上学术论坛。共吸引1.9万人在线观看。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于晓松教授出席线上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今年是国内全科医学学科成立第30年。30年来,全科医学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尽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有了长足的进步,根据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求,全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培养水平都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全科医学骨干力量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改革创新全科研究生的培养,实现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同时,不断提高全科医生以及导师的数量和质量,最终为人类健康提供保障。最后预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进入线上学术交流环节。此环节上午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张成普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衍富教授、大连市中心医院姬琛华教授主持。下午由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薛凌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卓教授、张春玉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致理书院院长李艳梅教授就《论文写作与投稿的几点注意》做出精彩授课。李艳梅教授指出:好的科研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科研论文写作与投稿需要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分别是选题、设计、写作以及投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高诗娟教授就《心血管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以主动脉夹层诊治新靶标为例》展开授课。高诗娟教授提出,要根据临床需求关注临床问题,解决临床问题也需要回归基础。高教授介绍了关于遗传病因、分子分型、基因干预以及预后分层的内容。基于已知基因的主动脉瘤分子分型研究,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在心血管领域展现的潜在价值,进行基因干预,以及进行预后风险评估等。
北京大学医学部闫军浩教授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与标书撰写之我见》做精彩报告。首先闫军浩教授介绍了项目资助体系,并分享了关于在面上项目的经验指导。闫教授指出:基金申请的三要素即要有创新思想、研究实力以及写作技巧。闫军浩教授列举出了上述内容在实践中我们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方法。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葛伟教授的授课题目是《新手开展全科医学研究的方法初探》。为什么全科医生要进行科学研究?葛伟教授提出,基层保健环境具有独特性,全科医师有着与专科医生不同的视角与思考,同时科学研究也可以培养全科医生思维习惯,加强诊疗工作,增长技能知识,保持持续兴趣,以及建立合作关系等等。葛伟教授也分享了她在全科医学领域研究的经验,例如全科医生在进行科学研究中,首先要确定研究主题,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五步骤来进行选题。
东北大学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李晨教授带来一节生动的课程,授课题目是:《TOD-NET: Transformer-based Neural Network for Tiny Object Detection in Sperm Microscopic Videos》。李晨教授从该研究的背景、数据准备以及方法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分享了TOD-NET和TOD-CNN(或称产品名ACTIVE)两种方法。课程中,无论是精密的数据还是生动的图像和视频都十分引人入胜,充分展现了工科的魅力,并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医工结合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广泛应用的前景。通过跨学科合作,医工结合不仅可以解决当今医学领域所面临的挑战,而且还可以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单海燕教授授课内容为《全科医学研究生培养中人文教育的探索》。单海燕教授提到:医学的目的指向人,医学的本质指向医学人文。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医学模式也经历了多次转变,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学必须回归医学人文教育。单海燕教授就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师资方面、理论以及实际运用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讲授。
上海交通大学李岩教授授课题目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李岩教授首先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脑科学的“三脑”规划,与脑科学专业技术四大平台等等相关内容。其次,李岩教授围绕着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享,她提到研究生培养过程需要强调过程育人。拥有高屋建瓴的学科带头人、与时俱进的发展规划以及瞄准国际前沿对接国家战略,使得研究生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绩。同时,研究生也需要热爱并且具有使命感,做到身边有榜样,心中有希望。北京天坛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马力教授讲述了《全科医学教学门诊带教规范》。马力教授针对全科医学门诊教学的背景与概念、要求与流程、以及实施中的要点进行讲授。马力教授提出,全科门诊教学的重要性主要来自于门诊是全科医生的主要工作场所;全科门诊具有独特的临床思维方法;发达国家的全科住培的一半时间在门诊培训;全科连续性医疗模式必须在门诊中学习。门诊病人与病房病人的疾病处理也存在许多不同。教学门诊是全科住培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马力教授向我们讲解了教学门诊的目的、要求以及教学门诊四步法。随后又讲解了门诊教学的三种模式,包括示范模式、带教模式与指导模式等等内容。
大连医科大学胡冬梅教授就《临床疾病预测模型应用》开展授课。首先,胡教授介绍了诊断模型以及预后模型,并且讲解了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及体现在疾病的三级预防体系中的作用。随后,胡冬梅教授详细地讲授了机器学习,包括监督学习模型、无监督学习模型、以及深度学习模型,并且列举了大量的文献。同时也介绍了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灰色模型、动态模型以及Markov模型,以及各个模型所适合的研究与存在的不足,通过精确性评估以及建立ROC曲线来评估风险预测模型的效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王佳贺教授的授课题目是《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王佳贺教授提出全科医学研究生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有平和的心态,有吃苦的精神,有团队协助的意识。要统筹分配时间,合理规划,同时跨学科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同样必不可少。定期举行交流分享讲座,进行多梯度、递进式的科研训练。建议采取适合全科医学特点的研究方法,例如质性研究、Meta分析、临床回顾性研究、社区横断面研究、医工结合等等,并具体分析了以上各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张华教授的授课内容是《医学人文与研究生培养有效结合——全科结业考核后的几点思考》。首先,张华教授提出关于医患沟通考站的四方面思考,分别是:究竟考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关注和提高?怎样提高成绩?在工作中如何达到更好的医患沟通效果?基于以上四方面,张华教授结合实际考核,生动细致地讲授了在考试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常见的扣分点以及医患沟通的技巧。强调从症状入手进行诊断,以发现、确定临床问题为出发点,以解释、解决临床问题为目标,遵循八大临床诊断思维原则,采用Murtagh全科医学安全诊断策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科医学科高海英教授的授课题目为《全科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高海英教授首先围绕政策解读展开了本次分享。其次,她介绍了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与进程。关于精品课程的课程团队、课程设计、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应用效果,以及精品课程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设计团队结构、团队建设模式、课程的规范,高海英教授也给出了详细的讲解。最后,介绍了全科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要做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规范与特色相融合,实践与教学相贯通。知识驱动教育智慧化,全面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大会最后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科医学科李卓主任总结发言,她表示,本次大会从研究生导师做好科研及带好学生入手,以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为抓手,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人文实践为全科特色,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写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临床医生在繁忙的工作中高效地做好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实现临床工作与全科带教共赢。今后,大医二院全科医学科将进一步强化导师育人能力提升及考核评价,构建常态化培训体系,着力打造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内容:全科医学科
编辑:宣传与文化建设部 姜晨
审核:宣传与文化建设部 郭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