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老人晕倒在垃圾站旁,命悬一线之后,发生了什么?
4月末的一个清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钱塘院区急诊室像往常一样忙碌。
伴随着一阵急促尖锐的救护车鸣笛声,一位陷入昏迷的老爷爷被推进了抢救室。随行的120医生说,这位老爷爷被发现昏倒在九堡的一个垃圾房旁,是一位好心的路人看到并第一时间呼叫120送来的医院。
患者被送到时已经神志不清,双侧瞳孔已散大固定,急诊科梁敏主治医师做了快速评估,直觉告诉他这位患者极有可能发生了脑卒中,训练有素的急诊科医护团队立即启动了危重症患者急救流程并第一时间呼叫了神经内科值班医生。
神经内科张文颖副主任医师对患者做了细致的神经系统查体,考虑有颅内大血管闭塞可能,快速呼叫脑血管病介入医师陈毅刚。陈毅刚医师立即接过生命的接力棒,对患者的颅脑CT和CTP进行阅片,考虑是颅内基底动脉尖闭塞。此时患者危在旦夕,需要立即急诊手术。
深度昏迷命悬一线,开通绿通火速救治
就在这时,一个棘手的问题浮现了。只要是手术,就存在麻醉意外、手术相关并发症等一系列风险。因此,手术前都需要家属签署相关手术知情同意书。
然而患者已经进一步陷入深度昏迷,在他身上却找不到任何身份证明。时间紧迫,如果要通过其他方式找到家属,命悬一线的患者很有可能等不到家属赶来签字。
无姓名、无家属、无身份信息、无经费,既往病史对医院来说也是未知。但时间就是大脑,需要尽早为他开通血管,挽救生命!
那么,由谁来承担签字的责任和手术的风险?
这个手术,到底做还是不做?
其实,刚入抢救室时,急诊科医师就已经汇报医院总值班、联系医务科,火速为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来不及多想,当神经内科医师判断患者有急诊介入指征那一刻,根据医院相应的流程和预案,值班工作人员已代表医院毅然为患者签下了手术知情同意书。
开通血管生死竞速,挽救大脑仁心仁术
“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开通血管!”
接到消息后,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介入组负责人张锦华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开展急诊介入手术,与死神开展争分夺秒的较量。
与此同时,急诊科、神经内科、麻醉科、导管室等卒中中心各部门的配合也井然有序。
患者一路绿灯至导管室,麻醉科医生迅速完成了对患者的全身麻醉。
随着导管的顺利进入,全脑血管造影术证实了患者为左侧椎动脉开口—基底动脉尖部急性串联闭塞。
神经内科脑血管介入团队遂运用球囊扩张+ADAPT技术(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pass Technology,直接抽吸取栓技术)取栓1次,完整取出基底动脉闭塞处3cm黑红色血栓,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完全复流,复查头颅CT未见出血,患者生命的通路重新建立,脑血管介入团队成功地完成了这次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
此时,联系上的“无名氏”家属终于赶到现场,一遍又一遍地向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重启生命点燃希望,卒中中心保驾护航
手术后,患者被收住到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进一步监护治疗。下午神经内科脑血管介入团队查房时惊喜地发现,患者神志清醒,而且对答如流,四肢肌力也恢复正常。
在场的医护团队都沉浸在救治成功的喜悦中,邵逸夫医院卒中家园的全体成员也都为这场卒中急救接力赛纷纷点赞。
患者在NICU观察过渡了3天后,转到神经内科普通病房进一步规范诊疗,并于取栓术后第6天顺利出院。出院那天,患者女儿含泪向脑血管介入团队表示感谢,谢谢他们重启了父亲的生命。
“时间就是大脑”的理念已经深深根植于脑血管介入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心中。每次接诊到脑卒中患者,他们都会开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团队也凭借仁心仁术得到了患者一致的口碑与信任。
浙大邵逸夫医院卒中中心,执行主任王谨感慨:
及时有效的脑血管开通再灌注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救治的关键,该患者救治成功得益于我院卒中中心团队的高效配合以及脑血管介入团队的精湛技术,同时也多亏了及时帮他打120的好心人。
邵逸夫医院高级卒中中心健全的急救体系,先进的治疗技术,最大程度缩短了脑卒中患者就诊到接受治疗恢复脑组织血流的时间,为生命开辟了绿色通道,极大地降低了脑卒中患者的致残致死率,重燃患者生命之光。
浙大邵逸夫医院,卒中中心
成立于2008年,是国家卫健委脑防委首批授牌的高级卒中中心之一,并多次荣获“五星高级卒中中心”称号。通过急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影像、康复、护理等多学科紧密协作,专业的卒中医生、护士全程陪同,手术医生24小时待命,打造高效流畅的卒中绿色通道救治体系。卒中患者到院前由120急救中心提前通过信息系统预警急诊,到院后规范分诊、评估及处理,配备专用溶栓床,启动流程后携带用物齐全的溶栓箱,急诊监护室全天候预留备用床用于接收溶栓患者,并通过智慧化的信息系统严格质控卒中流程各环节。缺血性卒中患者最快到院20分钟内即可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实现血管再通。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