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科技创新文化节】学科提升工程巡礼11丨重医附一院放射科:在影像的世界里寻找疾病的真相
开栏语:重医附一院党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创新提出“九大工程”发展战略,不断引领和推动医疗技术、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等方面大跨步向前发展,全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新重庆奋进发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人才·科技创新文化节”圆满落幕之际,特推出【学科提升工程巡礼】专栏,让我们一起走近重医附一院的这些优势学科,了解他们臻于至善,不断攀登医学高峰,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无畏征程。
重医附一院放射科成立于1957年,经过66年风雨历程及几代人的奋斗,已成为医疗设备先进、技术实力雄厚、服务水平一流、专业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重庆市医学影像重点学科。 每天大量患者从各地来到这里,看似是平凡而短暂的相遇,重医附一院放射科医生则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分秒必争、明察秋毫,为患者做出准确的诊断。
以影像还原真实
影像医学就是临床医生的另一双“眼睛”,从纷繁复杂的生命体征中,褪去疾病外部的假象,做出准确的诊断,帮助临床医生彻查病症、精准探病,有效根除顽疾。
邹先生今年60岁,2022年在运动中一根肋骨骨折,全身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并逐渐发展到无法行走、不敢咳嗽、不敢翻身的地步。他前往重医附一院内分泌内科就诊,医生进一步检查发现其颈侧有一个包块,疑似甲状旁腺肿瘤。
难道这个肿瘤就是邹先生全身疼痛的原因?邹先生随即转入乳腺甲状腺外科,进行了颈侧小切口探查+甲状旁腺肿块切除手术。肿块切除后确认是良性包块,而邹先生的疼痛仅有部分缓解。
疑惑之下,为邹先生治疗的孔令泉教授找到放射科主任吕发金教授,决定用骨钙CT成像可视化及定量技术为邹先生进行骨钙CT检查。该技术由重医附一院放射科自主研发,通过超低剂量CT检查,采用虚拟仿真三维重组技术,以三维多平面成像和数据定量评价的方式,可视化地体现患者全身骨骼密度及强度的情况。
邹先生的检查结果让大家大惊失色,CT图像上除了脊柱和肩胛骨的部分图像,患者上半身的肋骨若隐若现,多条肋骨甚至看不见,宛如一个“透明人”。
“普通的DXA和QCT等检查方法只能查到患者的骨密度数据,但通过骨钙CT成像可视化及定量技术,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和清楚地看到邹先生的全身骨质疏松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吕发金教授介绍,“在图像上,正常人的骨骼是白色,并且表面光滑,而骨密度越低,骨骼显示越接近透明;双能骨密度成像(DXA)数据也显示邹先生的骨密度已低至-5.3,正常人是-1.0以上。”
邹先生全身疼痛的谜团终于解开。此后,孔令泉教授团队通过大剂量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和口服钙剂、维生素D制剂的方式为邹先生治疗。两个半月时间后,邹先生全身疼痛完全消失,离开轮椅独立行走,重新恢复正常生活。
以影像还原真实,探索疾病的真相。重医附一院放射科不断开拓特色技术和重点技术,包括头颈部减影CTA技术、CT能谱成像技术、骨钙CT成像可视化及定量技术、基于AI的一站式肺癌筛查、肝脏全息影像分析、泌尿系统MSCT一站式影像检查技术、胸部低剂量CT检查技术、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MRN)、骨关节动态成像技术、骨科去金属伪影成像技术等。其中,科室自主研发的头颈部减影CTA技术、骨钙CT成像可视化及定量技术以及基于AI的一站式肺癌筛查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以诊断推动治疗
医学发展至今,微创乃至无创因其对人伤害更少,成为备受关注的发展趋势,放射科也由此从诊断走向治疗,发挥更大效应。
王康(化名)是一名鼻咽癌伴肺内转移患者,在鼻咽癌综合治疗后出现肺转移,手术切除后再次出现双肺多发转移病灶,经免疫治疗后仍有部分转移结节未能完全消失。
经胸外科医生会诊,确定王康不适合手术治疗。专家团队联合讨论后,建议为他实施机器人导航CT经皮肺结节射频消融术。2月3日,放射科副主任杨海涛教授主刀为患者手术,该手术是重庆市首例机器人导航下CT经皮射频消融术。
手术中,专家团队首先通过专用大孔径CT扫描将患者的图像,传至智能导航机器人系统中。接着,通过人机对话,用3D多平面设计出最佳穿刺入路和进针角度及长度。然后按照设计的路线实施穿刺,进行射频热消融治疗,利用局部高温达到杀灭肿瘤的效果。术后,CT评估射频热消融范围已覆盖两个结节周围0.5至1厘米,达到根治性消融效果。
杨海涛教授说:“机器人辅助导航技术有更多优势,一是通过微创甚至无创让患者在治疗中的伤害更小,减少术中调针的次数,降低患者术中的辐射剂量,缩短手术时间;二是机器人的三维路径规划系统和机械臂系统让操作更稳定、更精准,提高穿刺进度,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三是一些危险部位,多维度进针和难度较大的手术,机器人导航更精准,更安全,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放射科于2020年11月引进先进的微无创术中导航机器人,建立机器人导航下CT引导的微创治疗平台,科室微无创专业小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穿刺的技术。至今,科室已完成各种CT引导下的微创手术2000余例,包括肺结节定位术、全身各部位肿瘤穿刺活检术、胸腹腔脓肿引流术、肺结节消融术等。目前,科室还通过远程机器人导航与基层医院相连,指导基层医院医生开展微创介入手术。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微无创医学影像诊疗中心。”吕发金教授说,“以精准的诊断去推动治疗,缩短病人在诊断和治疗的时间,未来我们放射科要基于医学影像设备搭建平台,即微无创医学影像诊疗中心,相对麻醉科搭建的外科手术室(第一手术室),这个中心相当于医院的第二手术室。”
以文化培育“医心”
放射科医生面对的不应只是冰冷的机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在吕发金主任的带领下,放射科以“医学影像,诊疗让病人受伤害更小,让医学更文明”为愿景,提出“慈悲心、敬爱心、光明心、上进心、自信心”五心服务理念,不断营造有温度的科室文化。
“面对每天来来往往前来检查的患者,放射科一手抓医疗管理和控制,提高医疗质量;一手抓医疗安全和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放射科副主任李咏梅教授介绍。通过引进仪器设备,增加检查空间;合理排班,加快周转;信息化调整,AI阅片等方式,近年来放射科患者等候时间不断缩小,患者满意度不断增加。
有温度的科室文化不仅体现在服务患者上,还体现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上。2020年,放射科开展《重医附一院云端讲堂》,包括“跟发金教授学读片”“芝麻花学术讲堂”“如影随形”“谈骨论肌”“蒲公英讲堂”等12个线上直播课程,打造学习型团队,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全科人员中担任国家级学会、协会学术职务15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重庆市学会、协会学术职务18人。
如今,重医附一院放射科学科已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师队伍,他们在各亚专业方向开拓创新,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持续发出“重医附一院放射科”的最强音。
科室名片
重医附一院放射科始建于1957年,由原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中山医院及华山医院戚警吾、张克随等专家西迁重庆成立重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经过66年的发展,重医附一院放射科已成为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重庆市医学影像重点学科,连续六年在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西南地区放射科声誉排行榜中位列第二位。
科室拥有各种先进检查设备,包括高端CT 18台,3.0T RI 6台,1.5TMRI 6台,大型平板DSA 12台,DR 13台等。科室研发头颈部减影CTA技术、骨钙CT成像可视化及定量技术以及基于AI的一站式肺癌筛查等创新技术,开展机器人导航CT微创介入技术等多项重点技术。科室是西南放射专科联盟理事长单位,共有165家单位加入,是重庆市放射诊断中心及远程会诊中心,有23家远程影像签约医院。
来源 |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撰稿 | 龙利蓉 编辑 | 李丹 姜佳妮 审核 | 吕发金 王红 周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