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医者,我始终坚守对生命的敬畏,不坚持到最后决不放弃。
“王军伟很随和,这种随和使人如沐春风。”第一次见到他,我心里便是这样想。前不久去天台,约了他傍晚时分见,没想到因事耽误了许久,他在天台县人民医院等了足足三个小时。
见面时,我以为他会不耐烦,然而他一如往常热情地和我们打了招呼,继而来到书记办公室外面的小型会议室。会议室很简单,见不到一丝装饰的物品。
天台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军伟
“夜查房”机制
我们刚寒暄了几句,王军伟的手机钉钉会议铃声便响了,他告诉我们,这是十几年来医院和他一直坚持的一个环节——即知即改的“夜查房”。
“对于我们医院而言,生命唯一,安全第一!”从他接下来的言语中,我知道这不是一句口号,是一千多名职工几十年如一日实实在在的行动。
为了不冷落我们,他一边倾听会议中各科室的“夜查房”情况,一边介绍医院的“夜查房”机制。
“为不断强化对医疗风险点的评估识别和整改能力,医院创新推出了‘夜查房’机制。”
每晚,由带队院长、总值班、值班主任、值班护士长、后勤保卫人员组成的“夜查房”小组,都要花上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走遍全院,重点巡查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薄弱环节和医务人员上岗状态、服务水准等情况,并在每晚的8点半准时召开钉钉语音会议,做到即查即改。
他本人也参与带队“夜查房”。
“夜查房”后的钉钉晚交班,他是“雷打不动”的,且边听边做记录,并作最终总结。
他说,这样做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重患者,从而使之得到及时的治疗,再者也能提醒、督促值夜班的医护人员,坚守好岗位。
这一制度得到了医疗卫生界同行的认可,《健康报》等媒体多次予以报道;台州市多家医院学习借鉴并落地实施;湖南省石门县中医院也曾专程赶赴天台考察学习。
做大急诊
急诊科
王军伟的办公室里有很多书籍,且翻阅痕迹明显。后在交谈间了解到,他不仅是传染病学主任医师,还是急诊医学主任医师。
这让我在惊讶之余,又觉得合情合理,因为在他的身上能感受到无尽的能量。
正是多年传染病学的潜心钻研,使他在非典、甲流、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疫情爆发时成为医院救治的主心骨。
而对天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而言,他更是当之无愧的学科带头人。
因为在他担任急诊科主任的数年间里,把一个最初只有3名医生、没有病房、属于“中转站”性质的急诊科,推动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0名医生,100余名医护人员,13张抢救床位、12张留观床位、21张病区床位、22张急诊ICU床位的浙江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
2006年以前的急诊科,“忙、累、脏,风险高、收入低、压力大,没有成就感”,成为科室的代名词,这也使得急诊科存在没人来、留人难的局面。
但在医院里,急诊科是抢救生命的最前哨,长此以往肯定不行。
于是,已是感染科副主任的王军伟在2007年“临危受命”,来到急诊科。
在对急诊科现状进行调研和思考后,他写了一篇《县级医院急诊科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的思考》并进行了发表,文中阐述:急诊科想要发展,首先要“招兵买马”,找到属于自己的医生。
于是,他想尽方法“招兵买马”,又努力让急诊科有了自己的病房和抢救区块,把属于急诊科的患者收住在急诊病房。
他说:“这样一来,医生们会在多干事中加快成长,并在成长中获取成就感,也就自然愿意留下来。”同时,他还坚持每周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学习,每月请其他科室的主任过来培训。
“患者是我们医生最好的老师。”新入职的医生来到急诊科后,都会听到他说过这样的话。他也更是尊重每一位患者,遇到疑难危重患者,会每日亲自查看,并随时与同事们讨论病情及处理方案,然后在短期内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业务学习。
他支持年轻医生走出去进修,要求学有所成后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进修收获。
渐渐地,急诊科能独立完成气管插管、呼吸机的应用、洗胃等操作,病人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好转率明显提高,许多主动脉夹层、肺梗塞、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病例由于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处理而转危为安。
而他在急诊科“成长”的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每天7点不到就去医院,晚上23点钟才回到家,而很多时候人刚到家,电话就打进来,他马上折返。
待患者的病情稳定住,天也快亮了,他匆匆吃了早餐继续工作。
多年后,当有人提起这段往事,他只是淡淡地说:“值得!”
到2011年,急诊科已发展成为一个有诊间、抢救室、复苏室、重症监护病房、留观病区等一系列设施的综合性科室,急诊科的人气也逐渐汇聚起来,不断有医生护士加入进来。
2012年,急诊科成为浙江省第一批县级医院龙头学科。
时光迭代、冬去春来,如今的天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已融合成一个三层楼集中的整体,一楼是急诊大厅、抢救室,设有预检分诊台,医护人员根据来院就诊患者进行症状采集、快速病情评估,针对病症的轻重缓急安排患者进行“分区分级”快速就诊。
二楼是设有20多张病床的急诊病区,急诊患者在这里可以得到专业的救护;三楼是急诊ICU,确保危重患者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救治。
“医护人员从以前的不想来,到现在的不想走。”王军伟看到急诊科的日新月异,感到很欣慰:“虽然在急诊科很辛苦,但很多医生都愿意一辈子留在急诊科,因为当他们努力把急危重病人抢救回来时,内心的快乐与成就感是常人无法享受得到的。”
现在的急诊科主任谭明明便是如此,她在2007年加入急诊科这个大家庭时,是一位青涩懵懂的“小菜鸟”,如今成长为台州市名医工作室领衔人、浙江省医坛新秀。
做有尊严的医疗
纪委书记带队廉政查房
一心只希望做一名纯粹好医生的王军伟,在2010年被推选为医院副院长,2019年被任命为医院党委书记。
走出科室后,他的视野看得更加宽广:“做医生也好,管理者也好,首先一定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要真正为老百姓着想,要做有尊严的医疗。”
如何做有尊严的医疗?在王军伟看来,首先要立足县级医院实际发展情况,准确定位,做好学科建设。
于是,医院明确了“做大急诊,做强创伤,发展特色专科”的学科发展思路,并大力推进各大学科建设。
据悉,医院急诊医学科、全科医学科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医学龙头学科,创伤外科被评为台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全科医学科被评为台州市公立医院差异化发展扶持专科,感染科被评为台州市共建学科。
全国首个县市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示范区落户天台。
“必须坚持创新医学技术,才能创造更多生命奇迹。”这是他坚信的。
ECMO
为此,近年来,医院陆续配备了1.5T磁共振、2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64排及以上CT、DR、大型超声诊断仪、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先进医疗设备。
并于2015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的帮扶下,率先在国内县级医院组建了“ECMO”抢救团队。
他说:“我们的紧急呼叫群,不管是几点,遇到急救患者,只需在群里一键呼叫,大部分医生会在5分钟之内全部赶到抢救区。”
近年来,团队在王军伟的带领下成功抢救了不少重症心肌炎、心源性休克患者。
截至目前,医院已开展了50多例ECMO的抢救治疗,成为国内开展ECMO最多的县级医院之一。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在王军伟看来,除了学科建设、技术发展,医疗管理也必须与时俱进,勇于自我突破。
除开头我们亲身体验到的“夜查房”机制外,他提到的“控药”改革,也让我们颇为震撼。
早在2012年,天台县人民医院便推出了“控药”改革,推出“双排名”制度,陆续“请”出了几百种药品;廉政约谈300余家药企,对百余种药品作停药处理;累计挤掉药品、医用耗材“水分”近8000万元;住院药占比从37.81%降至17.95%,住院均次药品费从2374.6元降至1533.57元。
在浙江省三乙综合性医院中处于低位;真正减轻了百姓就医负担,让医生得以纯粹行医。
当然,这场改革也为王军伟等带头人引来了不少匿名的举报信、恐吓信,但是并未能阻挡他们“控药”的进程。
2019年,这场“控药”风暴扩大到天台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所有成员单位。如今,天台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已经形成了“合理用药”的文化,基本实现了百姓得实惠、医生有尊严、医院快发展的“三赢”局面。
“控药”改革也吸引了《健康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台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这只是医院发展中的一面。
在他的讲述中,我们还了解到医院围绕“厚德循道”理念,倡导“无痛是患者的权利,疼痛是医生的耻辱”,实施“无痛”工程。并以张仲南教授的“人本位”医疗理念为引领,梳理出十大流程,推动“和合文化、文明天医”行动。
打造全国首个“云上医共体”,借助5G技术,构建“移动诊间”“医疗集市”“住院一体办”“健康管家”等,让健康管理和优质医疗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
倡导既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理念,重视健康科普活动,通过组建“卒中学校”“健康讲师团”等,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普及急救、健康知识。
坚持培育向上向善的“慈善”文化,通过“天益慈善”、党员志愿者团队等推进院内志愿者、健康义诊、舒缓医疗等志愿服务建设,积极营造“人人公益,处处可为”的公益氛围……
人才培养是关键
说到学科建设、医院发展,自然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天台县人民医院和其他县级医院一样,同样遭遇人才难引进的困惑。
“到现在为止医院的硕士、博士加起来共有70多人,基本上都是医院自己培养的。”王军伟说,在县级医院,人才培养是关键。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都有潜能可挖。我们要珍惜每一位职工。而不是,见其不思上进,就任由发展。”
他的理想是,“每一个学科、每个专病都有能够达到省级医院水平的医生。”
他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造福天台的百姓,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好医生,获得好的治疗,医院也才能真正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医院借力“双下沉 两提升”工程、“山海”提升工程,借助浙江省人民医院天台分院平台、杭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平台,即“输血”又“造血”,启智扶志打造了一支又一支充满活力与潜力的医生发展梯队。
汪威、王继业
他介绍,比如泌尿外科,常见的是前列腺和结石手术,医院把专家带教、进修培训的机会重点给了汪威与王继业两位主任。
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专家的帮扶下,两位主任的手术做得炉火纯青。
县域内泌尿外科患者外流的现象几乎没有,甚至周边地区的患者也会慕名前来就诊。这两位医生的手术质量已经达到了省级三甲医院水平。
心内科也是一样。
说起心内科主任裘晟,王军伟首先和我们分享了他的一句话。
心内科主任裘晟在DSA下为心梗患者开展介入手术“”
“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裘晟说,“而我的这件事就是心梗。”
2013年,裘晟从浙二医院学习回来后,又连续三年,每周三风雨无阻地赶往台州医院学习。这位已经拥有正高职称的心内科主任,在台医的导管室内却谦虚好学,深得同行尊重。
三年的坚持,让这位临床医生在心脏介入领域快速成长。
所以,当2016年DSA落户天台县人民医院时,他坦然的穿上厚重的铅衣,在手术台上把“尖端扭转型室度、下壁心梗”一度心跳骤停的老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大叔等,一个个急危重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DSA已经顺利运行了7年的今天,裘晟依旧坚持每周三去台州医院学习。
在这些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科室医生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
一切为了患者
在我们交谈期间,不断有人来找王军伟。
可以看出,这些人几乎全是患者,他们见到我们几乎都说了类似的几句话:“王医师真的很好,他平时太忙了,常常晚上或者周末抽时间帮我们老百姓看病。”
“王医师很厉害的,我们全家一有不舒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看看,他什么病都会看。”
看着已是医院党委书记的王军伟细心、认真地向患者询问病情,耐心地为患者排忧解难,我不禁十分感慨:他把精力全部用在了医学领域。
在王军伟问诊期间,医院工作人员和我们讲述了几段往事。
那是一个夏天的中午,天台县洪畴镇一位年轻的母亲在送孩子到学校的途中,突发心跳骤停,当地卫生院抢救无效,但悲伤的家属不愿放弃,于是将患者又送到了天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在抢救复苏室内,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瞳孔散至边缘,全身皮肤出现花斑纹,在大家准备放弃时,参与抢救的王军伟果断地说:继续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在48分钟时,奇迹真的出现了!患者的瞳孔缩小,股动脉搏动恢复,已经停止跳动的心脏开始缓慢工作。
患者70多岁的母亲,喜极而泣,跪在抢救床旁不停地向王军伟磕头感谢。
还有一位83岁的老人,因肝部剧烈疼痛被送到天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后确诊为肝硬化腹水,脸色暗黄,腹大如孕。
住院期间,王军伟每天都会挤出时间去看她。
老人家住石梁镇太平村,一个离医院有20多公里的偏远山村。出院后,为了方便老人,王军伟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给了她。
老人一有不舒服就打电话给他,在那段日子里,他当起了老人的电话保健医生。
这一联络就是两年。在老人眼里,王军伟已不再是一名医生,更像是自己的亲人。
两年后,老人过世,其女儿找到王军伟,一边流着泪,一边把手里的两盒茶叶塞到他手上:“王医师,我今天是替我母亲来完成遗愿的。”
原来临走前,老人一再叮嘱女儿要帮她完成一个心愿,让王军伟尝一尝她种的茶叶。
“你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这是王军伟从医生涯中的信条:“身为医者,我始终坚守对生命的敬畏,不坚持到最后决不放弃。”
他说:“我办公室大门永远都是打开着的,为患者打开着。”
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不过是心灵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种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是来自于金钱、权利和其他无常的东西,而是建立在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上。
懂得这个真理的人,总是在为别人奉献,或者说把人生的价值寄托在奉献,而这个世界也从来不会亏待他!或者说更不会亏待他!
责任编辑:王若冰
审核:王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