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女儿手腕上出现了一道道血痕......
—SEASON OF GRADUATION—
青春有梦 勇敢前行,祝所有青少年得偿所愿!
又是一年中高考季,每到这个时候,孩子的考试成绩总是引发家长无比的在意。实际上,除了成绩之外,家长还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逐风生长、探索自我的青春期,孩子难免出现迷茫、困惑、自我怀疑等情绪,一个不留神就会患上抑郁症。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比成绩不佳要严重得多的伤害。
这么优秀的女儿,不可能有抑郁症
高一下学期,重点实验班成员小蜗牛(化名)开始感到力不从心,经常闷闷不乐,白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晚上还会失眠、焦躁不安。她开始质疑自己,觉得自己是“妄想逃避一切的胆小鬼”,是“苟活在世上的跳梁小丑”,自己的存在“让世界蒙羞”。
在一次月考成绩不理想后,她开始拒绝去学校,甚至开始伤害自己,让指甲深深陷进肉里,在手腕上留下一道道血痕。小蜗牛还会觉得自己的五官开始“腐烂”,自己就像一具行尸走肉……
在家里,蜗牛爸爸多次督促女儿去上学,而妈妈也纳闷“女儿怎么这么不争气”。实在没有办法的他们带小蜗牛来到了浙大二院精神科潘冰副主任医师的门诊。
当小蜗牛被诊断为抑郁症时,父母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这么优秀的女儿,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要啥给啥,怎么可能有抑郁症?
在几次的情绪崩溃后,蜗牛爸妈逐渐冷静下来,接受了女儿生病的事实,用尽心思为女儿诊治。
妈妈请了长假陪伴女儿,拉着她的手去散步、陪她一起阅读。“作为老师,我之前觉得有些不好好学习的学生真是不懂得珍惜好的条件,直到小蜗牛生病,才知道原来这样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爸爸也开始克制自己,不再乱发脾气,家庭关系越来越轻松和谐,没有人再因为学习而要求小蜗牛。父母陪同小蜗牛,开始服用药物,并配合认知行为治疗。
一切似乎都在慢慢改变。小蜗牛慢慢展开久违的笑容,她主动重新拾起书本。经过半年的治疗,她的情绪逐步恢复,每天专注在学习上的时间越来越长,还会自己预习课程。
好起来的小蜗牛,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感受:“曾经,自己就像是一只在黑暗中爬行的蜗牛,父母无条件的爱牵系着我,慢慢穿越抑郁。”
医生点评
抑郁症不是“作”,不是“不上进”,也不是简单“青春期的伤感”,而是一种在青少年中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当家属接受孩子生病的事实,接纳孩子有与自己期待不符的一面,并调整好情绪、无条件爱孩子,并和孩子一起努力向前时,孩子战胜抑郁就有了坚实的后盾。这些温暖的支持也会是抑郁症良好预后的堡垒。
迷茫学习的意义,寻找人生的理想
凯莉(化名)要启程去异国读大学了,虽然同父母当初的期望相差不少,但是,她自豪地说:“我是为了我的梦想去学习,其他人的评价不会再左右我的心情。”
故事还要从凯莉初三的时候开始。凯莉的爸爸是当年市里的高考状元,妈妈是大学教授,父母对凯莉要求严格,给她请最好的老师,让她读最好的学校。凯莉从来不负所望,成绩优秀,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她一直以来的认知里,只有学习努力,才可以“有出息”,考试分数成为她学习的唯一目标。太过在意分数,以至于考试异常紧张,凯莉有时会手抖,焦虑自己考不好。
但是,青春期的凯莉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的她问自己:“难道我的人生就是为了成绩?”凯莉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她开始闷闷不乐,拒绝上学,后来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门,再到后来不吃不喝……全家经历了难以形容的内心煎熬。
幸运的是,凯莉父母接纳了孩子的“摆烂”,给她办了休学,陪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画画、旅游、手工、看书、cosplay等,在这个“gap year”中,凯莉体会到,除了学习,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她也认识了不少朋友。凯莉始终在思考:自己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与精神科医生的交流中,凯莉刚开始觉得自己也想做一名心理医生,帮助像自己一样的人,大家都鼓励她慢慢学做起来。后来,她又觉得艺术会让自己快乐,打算学艺术类,家人也表达了支持……凯莉慢慢认识到,学习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自己的理想!
医生点评
看似完美的家庭环境,看似一帆风顺的学校生活,在青春期开始出现探索自我的阶段也会出现抑郁,但是寻找梦想的过程也是成长的一部分。除了学习,鼓励孩子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有助于青少年顺利渡过挫折时刻。
暴饮暴食再催吐,无助绝望是常态
最近,已经大一的蕊蕊(化名)给潘医生送来一张贺卡,上面写着:“感谢你像灯塔一样照亮黑暗中前行的我。”
蕊蕊读中学时父母离异,爸爸和妈妈各自有了新的伴侣,自己在老家随着大伯一起生活。她的中学记忆是“蓝色的忧郁”,始终被烦躁和伤心困扰,无助和绝望是常态,一道道伤痕无法掩饰凌乱的心境。
高三,学业压力激增,蕊蕊烦躁加重,开始暴饮暴食。除了常规晚饭,她会再加两碗泡面、一袋薯片、一袋饼干、一瓶饮料,“只要能找到的东西都会填进肚子里,常常撑到胃痛,又开始催吐,反复如此,以至于胃食道返流。”
蕊蕊从来不期望自己的人生会有开心的一天,直到她来到浙大二院精神科就诊。
在潘冰医生这里,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关注,她喜欢医生温暖的笑容和温和的声音,她觉得终于找到了理解自己的人,愿意和潘医生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愿意按照医嘱服药。
慢慢地,每次来复诊时,她都会把自己的心事写在一叠叠卡片上,投给医生这个“树洞”。有时,蕊蕊还会突然在周末来医院,把自己的“心事”卡片交给当班护士,请护士转交给潘医生。
就这样,自觉“孤立无援”的蕊蕊,在潘医生这里找到了生活的动力,人际关系有所改善,学习上也慢慢有了起色,顺利考上大学。现在,她脸上时常出现幸福的笑容,已有一年没有暴饮暴食过了。她对潘医生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有一天会好起来。”
医生点评
蕊蕊的家庭社会支持是比较差的,但是她有强烈的求治意愿,当发现医生值得信赖时,她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规范系统治疗成为指引她前行的灯塔,最终恢复日常社会功能。
经常有人问,青春期的抑郁到底能不能治愈,浙大二院精神科潘冰医生用三个案例来回答这个问题。抑郁的青少年,仿佛黑暗中爬行的蜗牛,期望灯塔的指引,寻找梦想的彼岸。
抑郁“小蜗牛”的成长和治愈,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需要规范系统的医疗干预,青少年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理想,最终走出黑暗,拥抱未来。
文字丨精神科 潘冰,许紫莹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 | 陈国忠 林铮 方序
责编 | 许紫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