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例用药不良反应,谈谈静脉输注万古霉素时护士应知道的那些事儿
万古霉素是临床常用的糖肽类抗菌药物,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尤其推荐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万古霉素静脉用药安全窗较窄,护理人员在执行药疗过程中,需掌握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提升不良反应的辨别处置能力。
案例回顾一
一例59岁的男性患者因“腰1椎体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1月,伤口裂开伴流液5天”以“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急诊收治入院。
入院后即取切口分泌物培养,结果为MRSA感染。医嘱予万古霉素500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q12h静脉输注抗感染治疗,护士在以50滴/min的速度首次输注10min时患者突发全身瘙痒,出现面部、颈部和躯干潮红及红疹,并诉双上肢肌肉疼痛不适,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无异常。主管护士判断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用万古霉素,通知值班医生临床查看患者,予以吸氧后不良反应消失。
经与药师沟通,考虑为万古霉素引起的“红人综合征”,修改医嘱为万古霉素500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q12h静脉缓慢输注,未再发生用药反应,现患者在院积极治疗中。
案例分析二
此例患者在首次输注万古霉素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红人综合征”?
这种反应和我们熟悉的过敏反应存在什么区别?
如何避免发生“红人综合征”呢?
笔者带着疑问,查阅了相关文献并结合案例作简要分享。
1、什么是“红人综合征”
红人综合征(red man syndrom , RMS),又称为类过敏反应,它是一种与剂量相关的非免疫性、由组胺介导的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颜面部、颈部及躯干上部斑丘疹样红斑,常伴有瘙痒,严重者会发生休克表现。本例患者的在使用万古霉素后发生了皮肤反应,但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表现,故考虑红人综合征。
2、什么是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一种在接触变应原后迅速起病、累及单个系统或全身的反应,临床症状以皮肤、呼吸以及循环系统为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过敏反应是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和输液滴速不相关,一定要切断过敏原才能缓解变态反应症状。本例患者后续输注万古霉素过程中,未再发生用药反应,故不考虑发生了过敏反应。
3、为什么会发生“红人综合征”
研究表明,“红人综合征”的发生与万古霉素的使用剂量和使用速率息息相关。万古霉素可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加组胺释放。大剂量或者快速率的万古霉素进入人体后,导致组胺大量释放,从而引发红人综合征。本案例患者首次输注万古霉素时,药物配置浓度达5mg/ml,输注速率高达16.67mg/分,导致了患者红人综合征的发生。
4、“红人综合征”的预防及处置
(1)临床使用万古霉素前,可将药物溶于大量液体使输注速率降低。本案例将溶液调整为250ml输注后,未再发生反应。
(2)可在输注万古霉素前静脉注射抗组胺药物来避免红人综合征。
(3)护理人员在输注过程中,在严密观察不良反应的同时,需注意调节输液速度,并做好健康宣教。研究表明,1g万古霉素滴注时间>1小时,可降低红人综合征的发生。
在发生红人综合征时,应立即停止万古霉素的输注,并联系医生进行评估。对于轻度症状的患者,给予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组胺药物;对于重度症状的患者,可考虑给予吸氧、皮质类固醇和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
结语
万古霉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但其静脉用药安全窗较窄,护士在执行药疗过程中,需掌握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提升不良反应的辨别处置能力,从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Shime N, Saito N, Bokui M, et al.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initial treatment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tions. Infect Drug Resist . 2018;11:1073-1081. Published 2018 Aug 6. doi:10.2147/IDR.S159447 [2]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and Clinical Toxicity ,IATDMCT.Optimal Practice for Vancomycin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Position Statement From the Anti-infectives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and Clinical Toxicology.Ther Drug Monit.2022 Feb 1;44(1):121-132. [3] 孙宝,白延宁,张媛媛,等. 190例万古霉素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21,18(2):106-109. DOI:10.3969/j.issn.1672-8157.2021.02.010.
[4] Reuter S , Stocker S , Alffenaar J , et al. Optimal Practice for Vancomycin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Position Statement from the Anti-Infectives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and Clinical Toxicology (IATDMCT).[J].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2021. [5]The Major Extremity Trauma Research Consortium (METRC).Effect of Intrawound Vancomycin Powder in Operatively Treated High-risk Tibia Fracture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ASurg. March 24 ,2021. [6] 赵云,范丽芳.糖肽类抗菌药物利用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应用分析[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36(1):103-107. DOI:10.13748/j.cnki.issn1007-7693.2019.01.021.
(黄黎银 张颖 洪咏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