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中层管理者的沟通之痛——向上管理

2023
06/08

+
分享
评论
诊锁界
A-
A+

综上,从向上管理的基础、重点和误区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有效沟通主要考验的是转化能力,能提炼、能拆解、能布局,能共情,能分担,都是其表现。

“ 中层管理者是一家企业的中流砥柱,需要能力,也需要韧性。既能理解高管层的高屋建瓴,也理解基层员工的执行琐碎,既知道如何带领团队执行,也知道如何向上总结汇报。”     

来源:唐阁健康

作者:程妍  

01向上管理的基础

1. 了解高层的管理风格

关于管理风格,有不同的说法,无论是划分为四种(指令型、教练型、团队型、授权型),还是划分为六种(指令型、领跑型、愿景型、亲和型、民主型、辅导型),都能提供相应的对照参考。

你所要做的,就是快速抓住并总结出上级的管理习惯。

比如,

高层是否非常在意细节,还是特别注重效率?

高层乐于接受变化,还是喜欢雷打不动的执行计划?

高层对待工作项目是全面管理型的,还是只看结果不问过程的?

……

2. 了解高层的工作目标

自上而下的工作目标,呈现金字塔结构,所以,高层的工作目标分解成若干子目标后,你和团队的工作目标就是其中之一。

但需注意的是,除此之外,高层的工作目标也是你要时时对齐的目标,以保证你所奔向的子目标不偏离高层的目标。

3. 了解高层的时间规律

做好这一步,有助于以后找到恰好的沟通时机。

比如,有的高层喜欢上午听取汇报,下午处理复杂工作;

有的高层认为自己上午思维敏锐,喜欢进行创意型或分析型会议。

02向上管理的重点

向上管理通常包括目标管理、需求管理、时间管理、预期管理、资源管理。其中,很多中层的问题还是集中在预期管理和资源管理这两方面。

预期管理

任何人对待任何事情都有所预期,所以,在接到项目或任务时,中层需要与高层确认其预期,这包括任务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期望结果,可以接受的底线。 中层接到的任务,大都不是简单的执行工作。所以,如果立刻贸然表态:“这事没问题,您放心“,此时你就抬高了高层对此的预期。 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先对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并评估相关不可控因素或者风险,并把这些向高层如实陈述,让其了解该任务的难点,有可能碰到的问题,以及所需要的支持等等。 这样既能让高层了解你对该项目的思路,又能建立合适的预期,更能在此基础上推进任务的执行。

资源管理

不同工作需要借助不同的资源,当得知高层有适用于你工作的资源时,如何借用就是要仔细考虑的。 举个例子: 中层A采用直接伸手法:“XX总,您XX资源可以借用一下吗?XX项目有些问题。” 中层B的表达是这样的:“XX总,目前我所负责的XX项目需要请您支持。项目目前进展到XX阶段,问题是XXX,考虑分析后,希望能借用您的XXX资源,帮助项目顺利解决这个问题,正常推进。如果可以,我来作为主要对接人。”

显而易见,A的表达仅仅说明了意向,却没有给足需要的背景信息,导致高层也不知道你要借来做什么, 而B的表达中,既说明了自己的意向,又说明了为什么借用,同时还将下一步对接工作做了准备。 这样的回答会让高层认为更有价值,更有系统性。

03向上管理的误区

1. 目标对齐了,但任务没有分解和确认。

高层给目标,中层管落地。

有的中层认为自己已经明白了高层的目标,就自顾自的开展工作,走着走着方向可能跑偏。因此,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在目标对齐后,中层要及时把高层的目标进行拆解,转化成可以落地的工作上,并将这些工作与高层沟通,修正,最后达成一致。

2. 专业能力强于上级,在沟通中咄咄逼人。

专业能力强的中层,在与高层沟通中,如果遇到分歧,一不注意就会把自己的专业优势表现得咄咄逼人。

这个时候,建议使用 “Yes And 原则”。

首先用“Yes”认同对方的观点,然后用“And”把自己的想法和对方的联系起来,这样既能保持良好沟通的氛围,又能继续表达你自己的观点。两人的观点就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3. 以为高层了解信任自己,没有主动反馈任务进度。

信任不等于放手,对于高层来说,即使再忙,也需要听到如实的进度汇报。

所以,按照计划或提前确认高层需求,根据具体的时间节点,准时或提前汇报。

尤其是出现问题时,更要及时反馈,避免瞒报。

简而言之,就是不要给高层“惊吓”,也不需要让高层“惊喜”。

4. 只提问题,没有解决方案。

面对工作中的问题,中层一般有三种表现:

中层A,火急火燎的找高层,把问题抛向高层;

中层B,向高层说明了问题,提出了自己解决的想法;

中层C,向高层说明问题,提出了2-3个解决方案,并列举利弊,请高层支持或定夺。

毫无疑问,中层C的做法会得到普遍欢迎。

综上,从向上管理的基础、重点和误区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有效沟通主要考验的是转化能力,能提炼、能拆解、能布局,能共情,能分担,都是其表现。

END 

本文来源:唐阁健康

作者:程妍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医疗管理,医疗机构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