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下肢静脉血栓意外发现宫颈癌一例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48岁,因左下肢肿胀来本中心进行下肢动脉及深静脉彩超检查。
超声检查
检查所见:
左侧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近心段管腔扩张,管腔内探及实性低回声充填,探头加压管腔不变形,CDFI显示管腔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大隐静脉近心段可见附壁团块状低回声,CDFI显示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缺损。
左侧腘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小隐静脉管腔内透声差,呈“自显影”,探头加压后管腔消失,CDFI显示管腔内彩色血流充盈欠佳,挤压远端肢体后可见管腔内血流充盈良好。
超声提示:
左侧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近心段血栓形成(完全闭塞);左侧大隐静脉近心段血栓形成(狭窄<50%);
左侧腘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小隐静脉血流缓慢(不排除局部急性血栓形成可能,建议密切随诊)。
超声图像
髂总静脉及左侧髂外静脉闭塞
左侧股总静脉闭塞
左侧腘静脉血流“自显影”(血流缓慢)
该患者的检查申请项目仅为左下肢动脉与深静脉,但检查医生出于对病情的谨慎与追查病因的责任心,完成临床要求的检查部位后继续向血管近心端扫查,仔细观察左侧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及对侧下肢血管,发现该患者左侧髂外静脉及髂总静脉亦呈现闭塞状态,而对侧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
检查过程中,医生对盆腔也进行了扫查,超声显示患者的子宫颈存在异常声像,高度怀疑宫颈癌。
检查结束后,立即与该患者主治医生联系并沟通病情。
宫颈体积增大、形态失常,回声不均匀,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
该患者返回就诊医院进行后续诊治,证实宫颈癌的诊断。
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宫颈癌)是在子宫颈发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4位,仅次于乳腺癌、结直肠癌及肺癌。子宫颈癌的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且发病年龄开始出现年轻化趋势。
约85%的新发病例及90%的死亡病例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病因
子宫颈癌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国内外的大量数据证实,及对各种宫颈癌组织中的HPV 特异性抗原的检测表明,其发病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多个性伴侣、吸烟、性生活过早(<16岁)、性传播疾病、经济状况低下、口服避孕药和免疫抑制等因素相关。
临床症状
1.阴道流血,常为接触性出血,可发生在性生活、妇科检查及便后,出血量因病灶大小、侵及间质内血管的情况而异。早期出血量较少,晚期病灶较大时表现为大量出血,一旦侵蚀较大的血管可能引起致命性大出血。年轻患者也可表现为经期延长、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等,老年患者常表现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
2.阴道排液,排液量增多,呈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汤样,有腥臭味。晚期因癌组织破溃、组织坏死、继发感染等,有大量脓性或米汤样恶臭白带排出。
3.晚期症状,病灶累及盆腔结缔组织、骨盆,压迫输尿管或直肠、坐骨神经时,可出现尿频、尿急、肛门坠胀、大便秘结、里急后重、下肢肿痛等,疾病末期可出现消瘦、贫血,发热及全身衰竭。
检查方法及诊断依据
1.宫颈细胞学及HPV检查,可确认是否已经感染HPV病毒。
2.阴道镜检查,选择可疑癌变区进行宫颈活组织检查,可进一步发现宫颈病变。
3.宫颈活检,可以确诊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
4.影像学检查,包括阴道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PET/CT,充分利用影像学诊断,可以准确判断肿瘤大小、位置关系以及侵犯范围,也可进一步判断肿瘤是否发生转移及转移的位置。
5.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有助于宫颈癌的确诊。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
子宫颈癌可通过直接蔓延转移到宫旁、阴道、子宫和邻近器官(即膀胱和直肠),也可通过淋巴管转移到区域淋巴结,即闭孔、髂外、髂内淋巴结,然后再到髂总和主动脉旁淋巴结。晚期还可通过血缘途径转移至肺部、肝脏和骨骼等远处器官。
治疗方法
以手术和放疗为主,化疗为辅。需根据临床分期、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全身情况、医疗技术水平及设备条件等,综合考虑制定适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宫颈癌能否治愈与其具体分期有关,分期越早,治愈率越高。但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透明细胞癌预后较差。
预防措施
《FIGO 2021妇癌报告》中指出控制子宫颈癌发病的2个主要方法是:
1.通过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预防子宫颈癌。
2.筛查癌前病变,筛查方法包括传统细胞学检查(巴氏涂片)及液基细胞学、HPV检测、冰醋酸染色后肉眼观察(VIA)。
宫颈癌是可以预防的,定期筛查宫颈癌,适龄女性及早接种HPV疫苗,改善生活方式,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均可有效预防疾病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
参考资料:
[1]周晖,王东雁,罗铭,林仲秋.《FIGO 2021妇癌报告》——子宫颈癌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2,38(05):538-544.
[2]周辉,刘昀昀,罗铭,林仲秋.2021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J].中国实用妇科杂志.2020(36):1098-1102.
[3]刘文敏,付振明.宫颈癌预防与筛查:致力于消除宫颈癌的有力举措[J/OL].中国预防医学杂志:1-9[2022-07-12].
[4]张艺艺,李奇,刘旭,等.宫颈癌患者五年生存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2022,36(01):7-13.
[5]张燕科,杨素芬.ⅠB~ⅡA期宫颈癌发生脉管癌栓的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2021,43(08):888-889+893.
以上内容来源于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