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毅讯| JACC:在CRT适应症患者中左束支起搏优于双心室起搏
每日毅讯
考虑到在心力衰竭的终末阶段普遍存在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的现象,这可能会影响心脏泵血的效率。因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经成为经典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方式之一。近年来,左束支起搏由于其恢复了生理性起搏,越来越多的被临床所应用。然而,在CRT治疗适应症的患者中进行左束支起搏是否具有优于双心室起搏的优势呢?近期,JACC杂志发表了一篇回顾性研究,探讨了这一话题。
研究者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在15个国际心脏中心住院的具有CRT适应症的LVEF≤35%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他们均首次接受了双心室起搏(BVP)或左束支起搏(LBBAP)。主要终点是死亡时间或心力衰竭住院 (HFH) 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包括死亡、HFH和超声心动图变化的复合终点。.
研究结果发现:共有1778名患者符合纳入标准,BVP组981例,LBBAP组79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9±12 岁,女性占32%,冠心病CAD占48%,LVEF平均为27±6%。LBBAP组中的起搏QRS宽度显著窄于基线(128±19 vs 161±28ms,p<0.001)并且与双BVP相比显著更窄(144±23ms,p<0.001)。CRT治疗后,LBBAP组的LVEF从27±6%提高到了41±13% (p<0.001),而BVP组的LVEF从27±7%提高到了37±12% (p<0.001),与基线相比变化在LBBAP组更大(13±12% vs 10±12%,p<0.001)。在多变量回归分析中,与BVP相比,LBBAP的主要终点也显著降低(20.8% vs 28%;HR 1.495;CI 1.213-1.842;p<0.001)。
毅讯点评
本研究虽然是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但从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CRT治疗中左束支起搏的优势,QRS波更窄、LVEF提升更明显,且终点事件显著降低。虽然本研究存在设计上的缺陷,因此不能够给予决定性的答案。但是,我们期待有针对性的RCT研究进一步明确目前现存的两种器械治疗方案的优劣,或者是在不同患者亚组中的优劣,以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治疗患者。
参考文献: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735109723055468?via%3Dihub
本文技术观点不代表CCI观点
作者简介
张毅,FACC,FESC,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研究员、副教授、博导;CCI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委;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扫码关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