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泌尿外科泰斗级人物——华西医院泌尿外科创始人邓显昭

2023-06-06 10:4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何生教授认为,邓显昭虽然没有留过洋,却一点也不比留过洋的差。他是“华西土特产”中的杰出代表。他用行动诠释了“清慎勤和,仁智忠勇”的校训,是华西医学精神最好的传承人之一。

近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中国作协会员、生长于华西坝的作家谭楷出版了第四部关于华西坝的纪实文学作品——《华西坝的钟声》。作品讲述了多位或生于华西坝,或长于华西坝,或学于华西坝,或奉献于华西坝的抗战英雄和医学专家等精彩的人生故事。《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专栏对该作品进行了连载选登。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我囯泌尿外科泰斗级人物、华西医院泌尿外科创始人邓显昭的故事—79631686006023277

邓显昭,原名邓建初,字国庆,1919年出生于四川省崇宁县(今成都市郫县区唐昌镇)。

邓显昭属于当时新旧文化碰撞、中西文化交融时代的知识分子。他十四五岁才开始学习新学,此前读私塾,从童年到少年,学的是“四书五经”,临的是欧、禇、颜、柳各大家的字帖,师爷的戒尺总在眼前晃。稍有懈怠,戒尺打手板心。转学新学后,那背书的功夫,学习的定力,字斟句酌的严谨,尊师重教的习惯,使他受益匪浅。考入华西协合大学后,他开启了学医生涯。

学医之苦——数不清的实验,背不完的课本,等等——几乎令每个医科学生谈之色变。有道是学医苦,学医累,细胞、组织都要背,解剖、手术都要会,一手拿笔,一手拿刀,不怕僵尸不怕鬼,死人看多无所谓。

实事求是

一次解剖学考试,测试骨骼方面的知识,老师在解剖室沿墙脚放了一圈人体骨骼标本,每个标本对应一个具体问题,要求考生在试卷上作答。其中有一个标本,问题是“试分析此骨头骨龄”。

邓显昭在这个问题上卡住了,他知道这是一块股骨,然而这块股骨非常小,却又发育正常、完整,这怎么可能是人的股骨呢?他仔细研究了标本,咬咬牙在试卷上填写了“不知道”。成绩出来后,他考了解剖课罕见的高分——九十分。原来那块股骨真的不是人的股骨,而是动物的股骨。老师出这道题,是为了考验学生是否具有实事求是的医学精神。

通过考验

医科学生临床实习,随时都可能遇上考试。一天,一个六十多岁的外国人身穿便服,随主治医师查房。他将邓显昭负责的一位在日机轰炸中胸部受重伤的伤员从头到脚看了一遍,然后问邓显昭:“换药了吗?”邓显昭详尽地向他介绍了伤员的伤情以及手术、术后治疗和近日恢复的情况。

谁知第二天,那个外国老头又来了,指责邓显昭没有给病人换床单,并扬言要向院长报告。邓显昭也没有多想,就把护士的疏忽揽到自己身上,承认了过失并很快地换了床单。第三天,外国老头再次不请自来,一进病房就撸起袖子,递给邓显昭一只空针,让邓显昭给他抽血。邓显昭一番熟练操作后,外国老头露出了和蔼的笑容——邓显昭的一次临床考试结束。这个外国老头就是在华西教学和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加拿大人胡祖遗教授。

当年与邓显昭一起考入华西协合大学医牙学院的有九十人,经过三年的严格考核和淘汰,只剩下十三位同学。他们是:梁永耀、邓显昭、叶成中、黄安华、胡镜尧、薛崇成、张慎徽、温光楠、杨式之、刘嘉伦、唐维晶、郭媛珠、刘源美。

1944年冬,十三位同学相聚,欢送老三叶成中参加抗日远征军。他们买来老字号“八号花生米”,在广益坝草坪上边吃边聊天,感觉还不过瘾,又来到钟楼前合影。身手矫捷、性格开朗的邓显昭就率先爬到银杏树的最高处。

3201686006023416

照片中只有12人,刘源美因事离开

邓显昭的毕业论文是《急性胰腺炎》,指导老师是王桂生教授,论文审核是曹钟樑教授,论文批准人是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院长启真道教授。

七年的医科学习培养了邓显昭的独立思考能力,他时刻谨记着要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不固守陈规,还必须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一旦穿上白大褂,凡事皆是“先病人后自己”。

1948年6月,邓显昭以医科学生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获得华西协合大学博士学位,同时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文凭。

95591686006023665

当年6月28日,方叔轩校长在华西三十四届(1948级)毕业典礼大会上宣布:“医科学生邓显昭,以品、德、学、健康均能达至高之发展,特授给莫尔思奖章。”

75951686006023738

1951年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传遍成都大街小巷。邓显昭作为当时的外科住院总医师,入选援朝手术队,并担任副队长。队长是华西牙学院院长宋儒耀教授。当时,邓显昭的夫人肖淑芳还有孕在身。

援朝手术队最终到达设在长春的野战医院。在野战医院,面对伤病员时,邓显昭和手术队其他成员才真正懂得了战争的惨烈。所有的伤员,都是卫生员从火线上抢救下来,又经运输员送到接收站,经简易清创、止血、包扎,又冒着敌人的炮火运送来的。

美军投下的凝固汽油弹爆炸后,溅到哪里就烧到哪里,这让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深受其害。医院住满了面部烧伤、瘢痕挛缩的伤员,真是看一眼就让人揪心!

邓显昭主要做植皮手术。从伤员的臀部、腿部、背部取下一块块完好的皮肤,去修补脸部、颈部的创伤部位。取皮既不能深也不能浅,那是一项极细心而又极需耐心的活儿。邓显昭越做越熟练,后来,他还“发明”了一种特殊刀具,能有效地成块地取皮。

在紧张的日子里,邓显昭和王翰章先后收到电报,邓夫人和王夫人都生下了一个男孩。为纪念援朝手术队的工作,邓显昭给小儿子取名邓长春。

1952年春,援朝手术队救治了上千名颌面受严重创伤的伤员之后,回到了华西。志愿军总部对援朝手术队出色的工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给手术队记了集体功,还颁发了奖状,进行了表彰。每一位队员,都经历了严峻的意志考验,磨炼了扎实技术,丰富了临床经验。邓显昭认为,抗美援朝的经历,为一生做一个好医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33931686006023803

1954年,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组建泌尿专业组,由杨嘉良教授任指导,邓显昭任主治医师。用老百姓玩笑的话来说,泌尿科干的就是“修补下水道”的活儿——这肯定是对泌尿科不了解所说的外行话。

其实,泌尿外科很复杂,主要涉及肾移植,腹腔镜手术,肾上腺瘤、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肾上腺手术治疗,肾、膀胱、前列腺肿瘤摘除手术,肾、输尿管、膀胱结石手术,还有体外碎石治疗肾、输尿管、膀胱结石以及男性不育的诊治,等等。

何生教授说,如今,看到有关中国三甲医院学科排名的资料,华西医院泌尿外科一直名列前茅。这与杨嘉良、邓显昭等教授以及所有医护人员几十年来矢志不渝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为华西泌尿外科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何生教授认为,邓显昭虽然没有留过洋,却一点也不比留过洋的差。他是“华西土特产”中的杰出代表。他用行动诠释了“清慎勤和,仁智忠勇”的校训,是华西医学精神最好的传承人之一。

“那时我刚毕业,担任助理住院医师。有一次值班,接诊一位腹痛的中年女患者,无转移性腹痛病史,无恶心、呕吐、腹泻及尿路感染症状,也不发烧。查体无恒定压痛,反跳痛不明显。经请示住院总医师、值班主治医师后,均同意观察。适逢那天邓显昭老师作为值班主任来查房,他仔细检查病人后,果断地说:‘阑尾炎,马上做手术!’当时所有值班医师均大惑不解,因为患者阑尾炎的各项病理指标都不明显。然而,在切开腹膜时大家都傻眼了——腹膜充血、水肿、色泽晦暗,有脓液溢出……探查证实系急性阑尾炎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的非典型病例。邓老师深入细致的作风和过硬的临床基本功使得一个个晚辈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邓显昭于1962年晋升为外科副教授;1972年任医院大外科副主任,后任四川医学院教务长、图书馆馆长;1978年晋升为外科教授,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泌尿外科学第一批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早在1959年,邓显昭就同另外两位同事一起总结和报道了一百零九例尿路结石的诊治经验。此后,在杨嘉良教授的指导下,邓显昭开始进行膀胱全切、尿流改道的临床研究,总结临床经验,并根据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重点开展了直肠膀胱术。

1980年,邓显昭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第一卷第二期上发表了《输尿管结肠造瘘鱼嘴式吻合术》的重要论文。这篇论文,论及过去的十八年间,为重建结肠-膀胱术的输尿管口,施鱼嘴状输尿管直肠吻合术一百零六例,无手术死亡,无术后漏尿。

对于这篇发表于四十多年前的论文,何生教授做了解读:

邓显昭老师这个手术,简而言之,就是利用结肠排小便,使小便从肛门排出。多年来,医生们前赴后继,想为患者建立一个尽可能接近天然括约机制的单向阀门,以尽可能为患者恢复天然生理功能。邓显昭老师的输尿管结肠造瘘鱼嘴式吻合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的努力与尝试,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这种手术有两个关键点,即通畅排泄和防止返流。迄今为止,人类尚未发明出人工括约肌装置,所以邓老师的努力和尝试更具有重要意义。

5971686006023860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教授,能把浅显的知识讲得玄而又玄的,那不算本事,有本事的是把深奥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华西医院泌尿外科教授李响讲述了“第一堂见习课”的故事:

“邓老上课,面对黑板随手用粉笔画了几笔,等他一侧身,黑板上就是两颗形态逼真的肾脏。同学们刚刚露出惊讶的表情,邓老又几笔画出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就像教科书上画的一样,并且他在画膀胱三角的时候,画了一个弯弯的笑脸,整个泌尿系统就像一个拖着两只大耳朵的调皮小孩。

“邓老接着说:‘要当一个好的泌尿外科医生,就要学会画好这个娃娃。’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接着进入正题。邓老就着泌尿系统简笔画,三言两语就把泌尿和排尿的生理和解剖要点给同学们做了概要复习。

94911686006023922

伍波说:“邓显昭老师为人特别谦和,上课尤为风趣。他讲尿路损伤,有偶然性,也有突发性。比如,他模仿农民挑担,战战兢兢过独木桥,不小心摔倒了,伤了裆部;模仿大学生在电影院翻椅子,骑跨在椅背上,出事了;等等。他让我们记住了耻骨下那几根脆弱的小管管是怎么断的,更让我们记住了这类病人的症状以及如何紧急处理。

“他讲的前列腺增生病人的症状‘人急尿不急’(排尿初始困难)和‘屙尿打湿鞋’(排尿中途断断续续)以及‘滴滴答答’和‘意犹未尽’(排尿有少量尿液溢出),既生动又容易记住,多年之后,同学们还记忆犹新。”

何生教授说:“邓老师循循善诱,非常会教学生。比如,讨论一个病案,他总是启发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引起争论。然后,他会梳理每一位同学的思路,指出对错,让同学们真正地掌握新的知识。”

31131686006024012

邓显昭带出了十几个硕士生和博士生,学生们共同的看法是:邓老师是严师,也是慈父。整个华西医院,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认为邓老师既是非常有学问的教授,又是非常厚道、宽容、善良的人。都说他善于与人相处,“磨擦系数为零”。

他带的博士生、曾任深圳市卫计委副主任的许四虎说:“邓老师很严格,他是用师德来影响学生的好老师。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方法、技巧毫无保留地、手把手地教给了学生。我的一篇论文,邓老师要求我反复写了好几次,每次他都会逐字逐句地修改,简直要修改得无可挑剔。邓老师太认真了!”

53691686006024092

邓显昭九十五岁时还在与学生许四虎博士做交流(摄于2014年)

他的硕士生、华西医院泌尿外科教授沈宏说:“当年,我想考研究生,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邓老师写信。邓老师的回信,写得很认真,信中讲述了如何做好人生规划,对我的希望以及想把我培养成哪方面的人才。后来,我成了邓老师的研究生。他经常来宿舍看我们,嘘寒问暖:‘你们习不习惯?你们缺啥子东西?有啥子事就给我说嘛。’”

邓显昭的研究生、南华大学教授罗志刚博士曾写文怀念恩师。他写道:“当我进入泌尿外科的临床学习以后,我感受到了大师的独特风范,这也是华西泌尿外科前辈们的共同风范。邓老师每周都会来参加科室的病历与术前讨论。七十多岁的老人,竟然在我就读的四年时间里,从来没有缺席过,也没有迟到过。他来时,对每个人,包括我们这些毛头小子都会亲切地点点头或打个招呼。在讨论环节,他仔细聆听我们汇报病历后,几乎可以完全复述,最后也能够恰到好处地提问。对于诊疗方法的决策,他也总是非常谦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加上一句‘仅供参考’。”

1521686006024151

邓显昭于2014年11月18日病逝,享年九十五岁。

学生们发现,邓老师的著作(包括译作),语言精练,文笔流畅,显示出深厚的文字功力,足以传之后世。从1985年开始,他作为主要撰稿人之一,参与撰写《华西医科大学校史》。在八十岁到九十岁期间,他翻译了莫尔思的《紫色云雾中的华西》、玛格丽特的《月亮门那边的故事》和黄思礼的《华西协合大学》,以及文佳兰的《竹石》(部分)。

最让人惊讶的是,他早早就写下遗嘱,安排好了“后事”。邓长春说:“父亲给我留了一个盒子,说是只要打开盒子就知道咋个处理了……”说话间,他拿出一个标注着“遗体捐献登记表”的盒子。打开盒子,里面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有解剖教研室、解剖储备室的电话,旁边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们夫妇无论在家或在医院因故或因病救治无效,在心跳停止后,立即按此号码通知我校,通知他们立即来接送遗体去进行药物注射,以保养遗体组织的质量。

邓长春接着说:“我们遵照父亲遗嘱里两个‘立即’的要求,在他11月18日清晨七点四十五分去世后,立刻拨通了纸条上的电话,父亲的遗体被送至华西解剖教研室,进行遗体处理。”

邓显昭离去后,住了多年的家更显空寂:简陋的小套三,没有装修但非常整洁。客厅仅摆放着简单的电器和一张老式饭桌,一张小沙发,一个立柜。这个立柜还是邓显昭和肖淑芳1949年结婚时买的,其他家具是1981年搬进来时买的,已经用了三十多年。

“根据父亲生前交代与母亲意愿,父亲去世后不设灵堂,不收礼金,不搞追思会,不搞告别仪式……”这是邓长春在父亲离开后发给父亲同事、学生以及亲友的短信。

华西医院泌尿外科泰斗邓显昭就这样静悄悄地走了。然而,他的名字在中国泌尿外科史上留存,熠熠生辉!

《华西坝的钟声》展现了华西坝文化的深厚底蕴,体现了华西坝精神的时代性,堪称一份珍贵的华西坝人文史料和一部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读物。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公众号永远的华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华西医院,邓显昭,泌尿,股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