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家上市IVD企业,研发团队大分析!
来源:IVD研究社
总的看,IVD企业员工中,约五分之一为研发;研发队伍中,本科占一半,博士是稀缺的;本科/硕士毕业5~8年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半数,还是以年轻人为主。
(一)在研发规模结构上,这64家IVD相关企业,研发人员总数33177人;研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比例,A股上市公司里边,平均是21.83%,约为五分之一。
(二)在研发学历结构上,研发人员中,本科学历16680人,占50.28%,过半了;硕士学历11150人,占33.61%;博士学历的815人,占2.46%;
(三)在研发年龄结构上,小于30岁的,有17270人,占52.05%,超过一半;30~40岁的,有13370人,占40.30%;40岁以上的,有2546人,占7.67%。
IVD系统,主要包括仪器、试剂、耗材。与之对应的,也有主营仪器、试剂、耗材的企业。我们知道,IVD行业是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人员也是多学科的。黄工基于猎聘网,整理了IVD相关企业研发岗位。
从下表能看到,IVD仪器、试剂、耗材研发人员类别,全行业最起码有30种。
研发团队结构化分析表,也包括一些生物原料企业。这些企业的研发人员,与试剂研发接近。故列入试剂研发一栏。
从研发团队的规模、学历、年龄3个角度,总体分析各家研发团队构成情况。详细数据见下表《64家IVD研发团队结构化分析》。
* 选择
以上64家企业做对比,有几点理由:
①都是A股,会计准则一致,指标统一便于统计;
②有几家第三方检测一同列入,招聘人员专业接近;
③复星医药、
丽珠集团业务跨制药和器械,
较复杂,暂不列入;
④乐普医疗、新华医疗同属器械,监管规则、研发专业构成接近,故列入;
⑤数据基于上市公司2022财报。
从结构化分析表中,对学历和年龄结构分析后,黄工提炼出IVD研发团队的4种模式。
模式(一):双金字塔型
绝大部分IVD企业,是符合这种结构的,也是相对正常的结构。在学历上,本科占比超50%,硕士占比35~40%,博士占比不超5%。年龄上,<30岁的占比超50%,30~40岁的占比40%左右,>40岁占比不超10%,老中青合理搭配。
模式(二):金字塔+橄榄型
这类模式的企业,比较少。学历结构或年龄结构,各属于其中一种。总的好处是,学历高或经验资深的研发人员,在研发团队中占大多数,这对于加快研发速度、保证研发质量是有益的。
比较典型的,是迈瑞、安图、华大智造、诺唯赞。比如(1)迈瑞的,本科1218人,占31%;硕士2570人,占65.4%;博士139人,占3.6%;在学历上是橄榄型,即硕士居多,本科、博士较少。在年龄上,则属于金字塔型。(2)安图的,学历结构是金字塔型,年龄结构是橄榄型,30~40岁的1021人,占59.3%。(3)华大智造的,学历结构是金字塔型,年龄结构是橄榄型。(4)诺唯赞的,学历结构是橄榄型,年龄结构是金字塔型。
模式(三):双橄榄型
这类模式,存在极少数企业中。
模式(四):金字塔/橄榄型+梯型
绝小部分企业,符合这种结构。这类模式的弊端,其实是年龄结构。30岁及以上,占绝大多数,30岁以下占小部分。经过数年发展,研发团队的老中青梯队培养,是不太合理的,容易造成年龄断层。
当然了,黄工提出IVD研发团队模式,或多或少有些片面了。可供参考的指标或因素太少。在这里,只是方便大家了解比较,各家IVD研发团队结构化,提出一种工具概念罢了。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会采用不同的研发团队模式。在后续IVD产业研究中,黄工会持续关注研发团队、研发模式等话题,在思考的更深入后,再写些文章分享观点。
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