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改良新技术,免除了口腔颌面手术患者气管切开痛苦
近年来,为了加快患者术后康复,中山一院口腔颌面外科将气管切开的传统治疗模式进行改进,改为采用“延迟拔管”新技术,大大降低吻合血管失败的几率,提高了皮瓣移植的成功率。
周先生今年40岁,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忧心忡忡来到口腔科门诊检查。据他诉说,由于职业原因,他常常抽烟喝酒熬夜。几个月前,他发现左下牙龈长了一块不痛不痒的肿物,随着肿物的增大,疼痛越来越明显,慢慢影响了进食和睡眠,这时他才赶忙来求医。
经门诊活检,病理确诊为牙龈鳞状细胞癌,CT显示肿物侵犯破坏下颌骨。周先生先后咨询了几家医院,最后选择来到中山一院口腔颌面外科。除了相信中山一院的综合实力外,医院开展的一项新技术也吸引了他,那就是可以免除气管切开的“延迟拔管”新技术。
延迟拔管新技术有效提高皮瓣移植成功率
口腔颌面部与呼吸道距离很近,目前国内外进行口腔颌面部大型手术(如游离组织瓣移植)时,常采用气管切开,防止患者术后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气管切开术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也增加了皮下气肿、术区感染、肺部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大大延长了住院时间。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ICU)为此项临床新技术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全方位保障急危重患者的诊治。
专家采用“延迟拔管”新技术
为了加快患者的术后康复,中山一院口腔颌面外科对口腔颌面部大型手术采用气管切开这种传统治疗模式进行改进,改为采用“延迟拔管”新技术,即在评估患者术后呼吸道堵塞的风险后,让患者术后带气管插管进ICU密切监护,等待各项生命指标稳定再拔除气管插管。
延迟拔管不仅能免除气管切开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如切口及肺部感染、血肿、皮瓣坏死等,而且最大的优点是保持患者拔管前血压的稳定、头及颈部的制动,可大大降低吻合血管失败的几率,提高皮瓣移植的成功率。
近2年来,中山一院医疗组已采用延迟拔管新技术开展游离组织瓣修复手术100余台,皮瓣存活率达100%,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2-36小时顺利拔管,患者均未出现呼吸道堵塞而气管切开,加快了患者术后的康复速度,缩短了住院时间,患者一般术后7-9天可顺利出院。
延迟拔管新技术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既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疗费用,又节省了医疗资源。
来源:中山一院
编辑:章智琦
初审:郑亦楠
审核:潘曼琪
终审:彭福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