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KD)是多发于小儿的血管炎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以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双侧球结膜充血、皮疹及口唇病变等为特征性临床表现。
200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曾在瘟疫流行中患过某种传染病而康复的人,对这种疾病的再次感染具有抵抗力,称为免疫Immunity。免疫力(即免疫功能)是由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执行的,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抗原及体内突变和衰老细胞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能力。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看门人”,旨在击退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伤害。它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它们共同作用,对抗真菌、病毒、寄生虫和细菌等微生物,捕捉和攻击引起疾病的物质。
小儿免疫状况与成人明显不同,导致了儿童免疫相关疾病的特殊性。传统认为小儿时期,特别是新生儿期免疫系统不成熟,实际上,出生时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均已相当成熟,免疫功能低下主要是未接触抗原、尚未建立免疫记忆的缘故。当儿童的免疫系统正常工作时,它会保护身体免受入侵者的侵袭,保持身体健康;一旦出现故障,免疫功能失调可致异常免疫反应,不仅可出现以感染易感性增高为主的免疫缺陷表现和免疫监视功能受损而发生恶性肿瘤,也可导致过敏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和过度的炎症反应等问题[1]。
每个人一出生,从接触外界环境开始,免疫系统就开始了工作。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免疫系统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儿童的免疫功能与成年人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儿科疾病中,关注儿童免疫系统的特点,会有助于疾病的诊疗。
免疫功能最缺乏-原发性免疫缺陷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基因突变导致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补体和细胞膜表面分子)发生缺陷,最终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为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炎症性疾病和肿瘤易感性增高,儿童期以感染为突出表现,常表现为反复、严重、持续性或条件致病菌感染。PID合并感染是临床的棘手问题,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病原菌和感染灶常难以确定、感染死亡率极高,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2]。
对于潜在PID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评估是重要而且相对便捷的途径。在PID免疫功能评估中,流式细胞术(FCM)在测定疾病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分析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凋亡、脱颗粒等功能,以及白细胞氧化功能等方面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和广泛应用,在PID诊断、移植前后免疫功能检测、预后判断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发病率最高-反复呼吸道感染
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相比,更常见的是反复感染(经常涉及上呼吸道),这种感染不那么严重,发生在免疫系统没有明显重大缺陷的情况下。由于免疫系统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低龄个体很容易被外界病原微生物入侵,儿童在一年内,即在其生命的前5年,可出现4至8次呼吸道感染。平均感染时间为8天至2周;如果儿童在6个月内出现3次急性感染,则认为呼吸道感染复发[4]。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s)是儿童十分常见的临床现象,其原因繁多,除了感染相关因素外,还可能涉及免疫系统与呼吸系统等基础疾病[5]。
研究表明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免疫反应的改变有关,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免疫参数可辅助完成临床诊断,有利于及早发现潜在病因,指导治疗策略,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
传染性最强-重症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手足口出疹期属于普通型,神经系统受累后或伴有心肺功能损伤属于重型手足口病,年龄越小的婴幼儿越容易进展成为重症手足口病。近年有研究显示机体的细胞屏障、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功能改变在病毒感染及发病过程起到重要作用,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9]。
研究显示,手足口病患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素乱,对疾病的恢复和预后起负面影响。T淋巴细胞受抑制程度与病情轻重有一定关系,监测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对手足口病的诊治及病情的判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6]。
儿科特有-川崎病
川崎病(KD)是多发于小儿的血管炎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以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双侧球结膜充血、皮疹及口唇病变等为特征性临床表现[7]。KD的流行病学特征(存在流行、社区暴发和季节性)、独特的年龄分布和临床症状及体征提示该疾病是由一个或多个感染环境触发的。川崎病具有自限性,与自身抗体的产生或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无关,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很少复发[8]。但是诊断不准确、救治不及时或者没有进行治疗,则会导致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发生获得性心脏病,甚至心肌梗死、猝死等,给患儿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7]。
KD诊断尚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仅靠早期临床表现难以确诊,而且川崎病不典型病例发生率近20%,给临床早期诊断带来极大的困难。KD患儿存在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异常,加强对患儿进行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指标的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川崎病,减轻疾病负担,保障患儿生命健康安全[7]。
参考文献
[1] Pediatric Immunology (childrens.com)
[2]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抗感染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 2017(4).
[3]蒋利萍, 向青青.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免疫功能评估进展[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7, 32(7):5.
[4]Munteanu A N, Surcel M, Huică R I, et al. Peripheral immune cell markers in children with recurrent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the absence of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J]. 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 2019, 18(3): 1693-1700.
[5] 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路径[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6, 31(10):721-725.
[6] 利幸芝, 吴曙粤, 谢庆玲. 重症手足口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系统评价[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8, 11(7):7.
[7] 汪燕, 鲁利群, 贺静,等. 川崎病患儿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 儿科药学杂志, 2018, 24(1):4.
[8] Hara T, Nakashima Y, Sakai Y, et al. Kawasaki disease: a matter of innate immunity[J]. Clinical &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2016, 186(2): 134-143.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