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动态】PET/CT系列病例分享(二十五)
为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给患者提供全程、精准、优质的医疗服务,我院核医学科梳理典型病例,以“病例分享”形式定期进行推送,旨在总结和积累诊疗经验,拓宽临床医生尤其是青年医生的诊疗思路。
01病例回顾
患者,男,77岁,主因“发现睾丸占位性病变3月余”入院,外院泌尿系CT提示:阴囊内软组织密度,考虑右侧睾丸占位。盆腔MRI:考虑右侧睾丸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不除外转移。HCG < 0.200mIU/ml(阴性<5.0 mIU/ml),LDH 405.9U/L(参考值范围114-241 U/L),β2-MG 2641.12ug/L(参考值范围0-1900 ug /L),CA72-4 15.8U/ml(参考值范围<6.9U /ml),余男性肿瘤标记物均为阴性。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于我院核医学科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
02检查所见
右侧阴囊内见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如图1-4),密度不均,CT值23~45Hu,大小约69.2mm×70.4mm×110.0mm,PET显像可见不均匀放射性浓聚,SUVmax7.0,肿块沿右侧腹股沟向上(相当于精索走行区),PET显像仍可见异常放射性浓聚,SUVmax6.4。双髂脉区及腹股沟见多发小结节,部分见淋巴门,大者短径约8mm,PET显像部分略见放射性浓聚,SUVmax2.3。
图1
图2
图3
图4
03检查结论
1.右侧阴囊及腹股沟管内肿物,PET显像均可见异常放射性浓聚,考虑为恶性;
2.腹膜后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周围、右髂血管旁结节,PET显像可见异常放射性浓聚;
以上1-2,考虑为睾丸原发恶性肿瘤伴右侧精索受累及淋巴结转移,不除外淋巴瘤,请结合病理。
04病理结果
后患者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如图5):(右侧睾丸)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no-GCB型),侵周围包膜及脂肪组织,累犯附睾及精索,精索断端未见肿瘤累及。免疫组化结果:CD3(-),CD20(+),PAX-5(+),CD79α(+),CD10(-),Bcl-6(-),Ki67(约70%+),CD19(+),CD5(-),CyclinD1(-),MUM1(约15%+),C-myc(+),CD23(-),BcL-2(+),EBER(-)。
图5
05讨论
睾丸肿瘤临床症状主要为睾丸肿大,伴阴囊坠胀感或疼痛,透光实验阴性,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可帮助诊断。睾丸肿瘤比较少见,大部分为恶性。睾丸肿瘤有两个年龄段发病高峰,第一个高峰为15-35岁,主要为睾丸原发肿瘤,第二个高峰为71-90岁,以淋巴瘤和转移瘤为主。
睾丸原发肿瘤多为生殖细胞瘤,占睾丸肿瘤90%-95%,包括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又以精原细胞瘤最为常见,占睾丸肿瘤35%-50%。(1)精原细胞瘤,好发于35-45岁,60岁以上及10岁以下者少见。影像学表现:MRI显示肿块呈多发结节状,T1WI 呈等信号,与正常睾丸T1WI 信号相等,T2WI 信号低于正常睾丸组织,瘤内纤维血管分隔数量不等,粗细不均,增强扫描纤维血管分隔强化高于肿瘤组织。由于肿块浸润受到白膜限制,其轮廓一般清楚。大部分文献报道精原细胞瘤较少出现坏死、出血。(2)非精原细胞瘤包括胚胎性癌,畸胎瘤,内胚窦瘤/卵黄囊瘤,绒毛膜癌及混合型生殖细胞瘤等。其中畸胎瘤内含有囊性、软骨、钙化及脂肪成分,好发于4岁以下儿童,一般为良性,影像学表现一般呈边界清晰混杂密度/信号肿块;表皮样囊肿,好发年龄为20-40岁,现在普遍认为是畸胎瘤一种亚型或是其发展的一个阶段,其内充满角化物,MRI典型表现为病灶边缘出现“黑环征”,T2WI 病灶内部出现“洋葱皮征”,由于无血供,肿块一般无强化;卵黄囊瘤为婴幼儿最为常见肿瘤,也称内胚窦瘤,占儿童睾丸肿瘤80%,常以无痛性睾丸迅速长大为主要症状,易肺转移,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胚胎性癌是由原始退行性上皮细胞组成,发病高峰为25-35岁,侵袭性强,易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绒毛膜癌极为罕见,但高度恶性,好发于20-30岁,由于睾丸生化中心退化,大部分患者睾丸大小正常,甚至缩小,转移发生早,易转移至肺、肝、消化道、脑,其原发灶及转移灶易出血,通常临床表现以转移症状为主,如咯血、消化道出血等;混合型生殖细胞瘤最为常见,它由2种或2种以上生殖细胞来源组成,发病年龄小。非精原细胞瘤常含有不同组织成分,易出现出血坏死导致信号或密度不均,相对于精原细胞瘤强化更明显。
睾丸的非生殖细胞瘤较为少见,包括淋巴瘤、转移瘤、腺样腺瘤、血管瘤、纤维瘤、平滑肌瘤、胚胎横纹肌肉瘤等。其中淋巴瘤是60岁以上男性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睾丸淋巴瘤38%的患者为双侧发生,非同时发生者多于同时发生者,临床表现为睾丸无痛性肿物,肿块边界模糊,呈浸润生长。影像学表现肿块密度或信号较均匀,可伴少许小斑块状坏死,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呈较均匀强化,且睾丸淋巴瘤DWI信号比精原细胞瘤高。
本例患者为77岁老年男性,甲胎蛋白(AFP)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均为阴性,在年龄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方面均不支持睾丸原发肿瘤的诊断,最终病理结果证实该患者为右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总之,睾丸肿瘤大部分为恶性,实验室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如卵黄囊细胞瘤、混合型胚胎瘤合并卵黄囊成分AFP升高,精原细胞瘤、绒毛膜癌HCG升高。影像学方面MR检查软组织分辨率高,在诊断睾丸肿瘤具有独特优势,CT检查是分期评估及复诊的重要手段,PET-CT可以评估是否有远处转移提供治疗前分期,尤其是在睾丸淋巴瘤的诊疗中尤为重要。在诊断睾丸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时,应当仔细分析影像学特征,综合患者年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提高术前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VARSHA D,MANVEEN K,FOUZIA S,et al.Primary testicular lymphoma with solitary cutaneous nodule as theinitial presentation[J].Can Urol Assoc J,2015,9(9): 744-747.
2. Bosl GJ, Motzer RJ. Testicular germ-cell cancer [J]. N Engl J Med, 1997,337(19):242-253.
来源 | 核医学科
编辑丨党委宣传科
审核 | 董华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