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揭晓,我院获奖数创历史新高
热烈祝贺
我院四项科研成果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在2023年5月26日召开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院共有四个项目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两项。
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华伟教授团队
耳源性眩晕精确诊疗体系的建立及推广
卢奕教授团队
高度近视白内障精准治疗技术与应用
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天宇教授团队
耳畸形功能重建与美学再造的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
科学技术普及二等奖
王璟教授
“健康五官护你精彩世界”科普系列推广
此次一次性斩获四项大奖,创造了我院历史性的突破!
用创新之光,照亮兴院之路,医院将向着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眼耳鼻喉专科医院,和五官疾病亚洲医学中心”的目标,砥砺前行!
赶快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些项目吧,耳源性眩晕精确诊疗体系的建立及推广。
李华伟教授团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完成人
李华伟、聂国辉、李文妍、吴沛霞、屈寅弘、王武庆、戴春富、姜涛、罗旭
该项目瞄准眼动高清采集与精准分析核心技术,结合三维空间精确定位、定速前庭刺激策略,实现了耳源性眩晕的精确诊疗;研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诊断仪”等设备并成功量产,打破了国外厂商的长期垄断。牵头系列高质量临床研究,建立了梅尼埃病“客观可视化的诊断标准”“微创鼓室内注射治疗策略”“疗效动态监测和功能评价机制”,使眩晕控制率达到90%,大量患者免除了手术;形成了6项诊疗指南及共识。研发了集智能诊断、随访、康复、科普为一体的“复旦眩晕AI工作站”公益平台,实现疾病初筛、就医精准匹配、在线康复和远程督导,推动眩晕疾病诊疗的智慧化进程,已服务上万名患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高度近视白内障精准治疗技术与应用
卢奕教授团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完成人
卢奕、竺向佳、何雯雯、张可可、唐雅婷、季樱红、杨晋、孟佳琪、杜钰、齐姣、李丹、缪爱珠、隗菱、张英蕾、张少华
高度近视白内障是一种常见高致盲风险的近视并发症,影响我国超六千万黄金工作年龄人群,防控形势严峻。其不仅发病率高、机制不明,且治疗难度大、疗效差、并发症多。因此我们建立了高度近视白内障专病数据样本库,全面、深入阐明其发病机制;设计精准人工智能辅助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并实现成果转化;创建精准手术体系,显著提升术后视力,降低对戴镜的依赖;最终使患者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视功能,延长工作寿命。代表成果写入美国白内障临床指南及国际权威眼科教材;第一完成人被著名Expertscape机构排名全球白内障专家第2名(总计35407位),组建了亚洲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治联盟,大力推动了我国防盲事业发展。
耳畸形功能重建与美学再造的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
张天宇教授团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完成人
张天宇、傅窈窈、李辰龙、马竞、谢友舟、陈永正、朱雅颖、郭英、陈颖、任柳杰
该项目聚焦外中耳畸形的基础与临床难点,提出新的综合性耳畸形分类分型分度方案,规范每一特定类型的治疗。阐明耳郭软骨生物力学的年龄变化规律,明确耳模矫正的最佳治疗时机为出生后6周内,整体治疗有效率高达96%,彻底改变耳郭畸形的治疗模式。创新外耳道重建与再造技术,形成规范的功能耳再造技术方案,开展4000余例功能耳再造手术。同时成功研制国产植入式骨导助听器并进行临床转化。组织制定耳畸形领域国内、国际共识3项。功能耳再造方案已在国内外推广应用4000余例;规范化耳模矫正技术在全国5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4万余例,对本领域发展起到重要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健康五官护你精彩世界”科普系列推广
王璟教授科学技术普及
二等奖
王璟教授及其科普团队创新性地建立双层次多维度科普推广体系。一方面,通过撰写科普文章并制作科普视频,在多个报刊及新媒体平台上发表和推广,持续多年在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做科普节目,开展科普讲座、健康答疑、义诊、联欢会、科普剧、科普入校园、老年大学宣讲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以最广泛地覆盖受众人群。另一方面,针对从事科普的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科普队伍素质和能力,包括编著教材、开办专业论坛和国家级培训项目,进行教改创新,申报课题,研发新技术和新设备,撰写专家共识,发表论文,申报发明成果,以及与学校合作建立并培养学生科普团队。同时,在科普形式、内容和技术上进一步创新,创立模拟三维动画技术,增加科普的趣味性和感性认识,并重点强化和普及实用性知识和技能。
笃行不怠·砥砺奋进
本次科研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充分体现了我院科研人员紧密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和全民健康的宗旨,加强产、学、研、医结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形成了一批有临床价值的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医院的综合水平和学科地位,也为社会大众带来了光明和福音。
供稿 | 科研科 孙夷
编辑 | 党委宣传部 占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