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年纪为何血栓?真的仅仅只是血栓吗?|全科带您查原因(十三)
指导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全科医学科 张卫茹 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 彭捷 副主任医师
【临床资料】
3年前,13岁小明因“反复头痛头晕”就诊湘雅医院;
颅脑CTA示:
左侧额叶多发小片状出血并周围水肿灶,左额叶片状低密度灶;
2.右侧枕部小脑慕上区硬膜下血肿。
可是小小年纪怎么会血栓形成呢?
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蛋白C活性29.5%,进一步基因检测:
PROC:Chr2:127418408:A>G杂合型(219/473) PROC:Chr2:127426114:C>T杂合型(60/196),确诊蛋白C缺乏症。小明的父母进行基因检测,父亲两个基因位点为杂合和野生型,母亲两个基因位点为野生型和杂合。2022年6月小明因停用华法林10月,因“右下肢疼痛半月”于当地医院复查下肢血管彩超提示多处静脉血栓形成。遂再次前往我院治疗。
2022年6月小明哥哥,小亮,19岁,打篮球时出现气促、胸痛,痰中带血,外院考虑“肺炎”,同时出现左小腿、足部明显肿胀、疼痛不适,完善下肢深静脉彩超考虑“左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5.34mg/L,考虑“肺栓塞”。
随后就诊我院,进一步检查凝血常规:纤维蛋白原4.61g/L,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8.2mg/L,D-二聚体0.89mg/L;血气分析:ph值7.42,二氧化碳分压44.3mmHg,氧分压133mmHg,FiO2 29%。
易栓症检查: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9.9mg/L,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123.5%,血浆蛋白C活性21.7%(82%-112%)。
哥哥蛋白C基因检测:PROC:Chr2:127418408:A>G杂合型 PROC:Chr2:127426114:C>T杂合型(与小明的基因检测结果一致)。
【诊疗经过】
患者小明:
入院后予以低分子肝素钠6250u Q12h抗凝(6月17日至6月24日),血浆蛋白C活性21.5%,凝血常规、D-二聚体等正常,6月29日外科建议改用利伐沙班片(20mg qd),7月3日复查D-二聚体正常,现规律服用利伐沙班20mg,口服,每日1次。出院后长期服药,定期复查。
患者小亮:
入院后予以“依诺肝素钠6000u 皮下注射 q12h”,第3天复查CTPA:1.右中肺动脉起始部栓塞较前好转,右下肺动脉及其分支、左下肺动脉基底支肺栓塞较前略减少。第四天复查纤维蛋白原 5.16g/L,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6.4mg/L,0.77mg/L,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20.1%,VWF活性测定126.3%,后改用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片,15mg/次,每日2次,6月24日低分子肝素 6500u 皮下注射 q12h,出院后长期用药,定期随访。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全科医学科 张卫茹主任点评
血栓形成是身体中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它在患者受伤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血栓形成的过程包括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纤维蛋白形成。由于老年人群常常患有慢性基础疾病,血管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老化,导致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与此不同的是,在儿童及青少年中,静脉血栓的情况非常罕见。因此,在对儿童和青少年的静脉血栓进行诊疗时,我们需要考虑一些不同的因素。首先是要进行临床评估,要关注是否有先天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特殊病史,比如早产、外伤、感染等。在体格检查中,还需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或其他部位的肿胀、疼痛、发绀、温度异常等症状。此外,需要检查患者的皮肤,寻找可能存在的静脉曲张、浅静脉炎、皮肤溃疡等征象来排除血管炎、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可能的疾病。
蛋白C缺乏症概念
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PCD)指的是PROC基因突变引起血液蛋白C减少,并由此引起下肢静脉栓塞、肺栓塞等症状综合征。以家族起病为主要特点,单个杂合基因突变,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微症状,以下肢静脉血栓多见。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患儿更罕见,表现为蛋白C水平明显降低,多表现为新生儿期起病的危及生命的严重暴发性紫癜(PF)等。
临床症状
纯合子与杂合子临床表现截然不同。
杂合子:
杂合子个体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大约增加7倍。蛋白C活性为正常值50%的多在20岁以后发病,其中50%的患者在30~40岁以前发病。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高的趋势,余者可一直无症状;表现为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血栓形成,约有半数40岁以前有过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或)肺栓塞。血栓性静脉炎、肋静脉或皮肤微血管栓塞出现皮肤坏死是该病特有表现。
复合杂合:
复合杂合型HPCD患者,大多数在婴儿期发病,严重蛋白也有部分在青少年时期发病,因而,当出现青少年血栓形成时,其症状从重到无症状,根据突变基因位点的不同而改变。
纯合子:
纯合子型 HPCD 患儿可在生后 6 ~ 24 h即出现症状, 最严重的并发症为眼底出血和颅内出血以及爆发性紫癜。
(婴儿爆发性紫癜)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 彭捷副主任点评
蛋白C(PC)缺乏症可由获得性或遗传性原因引起。
获得性PC缺乏症
血浆PC活性和水平降低可以由内分泌、药物、炎症、肿瘤、狼疮抗凝物及疾病的急性相等不同原因引起;降低活化的蛋白C(APC)生理功能的机制各异,包括PC生成减少、消耗增多、辅因子蛋白S(PS)活性下降或含量减少,以及APC作用底物的增减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导致PC在血管内消耗的常见病,在重度先兆子痫、呼吸窘迫症、手术后及获得性突发性紫癜也可以因血管内消耗而使血浆PC水平下降;PC合成降低引起的血浆PC水平降低,见于肝细胞性疾病、口服避孕药、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L-门冬酰胺酶或肿瘤药物治疗;尿毒症、肝移植术、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或新生儿呼吸窘迫症等疾病中也可以见到PC减少。
遗传性PC缺乏症
前文所分享家系即为遗传性PC缺乏症,本症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但也有隐性遗传。本症在正常献血员中的杂合子发生率相当高,为1/200~1/300,但这些个体,包括其家系在内,大多数并无血栓栓塞症。在成人中有血栓形成症状的PC缺乏症仅为1/1.6×105,而PC缺乏症在血栓形成患者中仅占2%~5%,在易栓症患者中各学者报道为1%~9%,差异甚大,临床的血栓形成可能存在着除PC缺乏以外的额外基因危险因子的影响。
临床表现
90%以上表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部位以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与肺栓塞常见;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肠系膜静脉及脑静脉血栓也较多见,而在少数患者中也可见动脉血栓形成。半数患者的发病是自发的。在50%的先证者中可有血栓形成的家族史,其家族成员的血栓形成危险增加8~10倍。有80%患者的首次血栓形成的发病年龄在45岁以前。血栓形成呈反复发作。
手术、创伤、妊娠及口服避孕药可增加血栓形成危险。约50%的杂合子并不发病。
治疗
关于遗传性PC缺乏症患者,无血栓形成的杂合子通常无需预防性治疗,但在手术或妊娠等额外危险因子存在时,可给予低分子肝素(LMWH)。
在有血栓形成的杂合子,按一般急性血栓形成处理。先用肝素,随后用口服抗凝剂维持。
新鲜冰冻血浆和PC浓缩剂可以补充PC而不会引起皮肤坏死并发症。PC浓缩剂以39U/kg体重作静脉滴注,每18小时一次,可使血浆的PC活性达到50%。
纯合子或复合杂合子一旦确诊,应立即治疗,可以输注PC浓缩剂,也可先用新鲜冰冻血浆,随后给予华法林,但应注意血浆输注存在着增大血容量及高蛋白血症的不良反应。
关于获得性PC缺乏症中,通常无需治疗,但在重度PC缺乏症(PC<0.01~0.02 U/ml)时,可以应用肝素与PC浓缩剂联合治疗。
全科临床思维
血栓形成,作为我国常见疾病,对于各级医院而言司空见惯,但是我们往往遗漏背后的真凶,追根溯源,找出真凶,早期干预。比如家族性蛋白C缺乏症,早发现,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早期干预与预防。
在此推荐,莫塔安全五步原则:
1.患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有什么不能忽略的严重疾病?
3.有什么容易被遗漏的疾病?
4.是否存在易被掩盖的疾病?
5.患者是不是还有没说完的话?
诊断和治疗
如何诊断
(1)静脉血栓形成或无症状。
(2)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3)纯合子\杂合子或复合杂合子型。
(4)血浆蛋白C含量降低或正常。
(5)血浆蛋白C活性减低。
(6)分型:
①I型:血浆蛋白C活性(抗凝活性与蛋白酶活性)与含量平行地下降,由于蛋白C合成减少或具有正常功能的蛋白C分子减少之故,患者的蛋白C活性/含量比率正常(>0.75);
②Ⅱ型;血浆蛋白C含量正常,活性明显减低,可分为Ⅱa型:抗凝活性与蛋白酶活性均降低;Ⅱb型:抗凝活性降低而蛋白酶活性正常两个亚型。
如何治疗
1. 严重的蛋白质C缺乏,多数在婴儿期,危及生命,应紧急就医。早期予FFP输注,长期口服抗凝药。国外则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案为定期静脉输注蛋白 C浓缩物, 以维持蛋白C的正常水平。
2.对于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肝素治疗,后期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抗凝药物,长期治疗,定期随访。
3.一般杂合导致的蛋白C缺乏症患者,无症状者可不作预防性治疗,但应避免由于外伤、手术及口服避孕药诱发的血栓形成。在临床上,针对于无症状患者用药尚无规范,也有部分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进行预防。若是伴有炎性肠病、妊娠、年龄>60岁等则建议专科个体化订制方案。在生活方式上可适当运动,切忌长期卧床或静坐、减重、戒烟等。
全科贴士
1. 具有单等位基因的准父母每次怀孕有25%的机会生下患有严重蛋白C缺乏的孩子,因此全科医师提醒您,若双方家族有血栓史,孕前双方可行蛋白C检测,达到预防目的;若已怀孕且基因突变已知,则可在妊娠11~14周时通过绒毛采样或15周后羊膜穿刺术来进行产前诊断。
2. 大多数蛋白C降低患者,早期并无症状,可观察家族内是否有成员出现血栓,进行易栓相关检查检查,若检测发现蛋白C、S下降,可早期预防。
3. 除基因异常外,血栓形成的因素很多与生活方式有关,在此建议您别大意,多运动,戒烟戒酒,减重等等,都可以一定程度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
指导专家
张卫茹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全科医学科
主任医师
擅长:内科复杂疑难病/罕见病、系统性风湿病、免疫相关流产及产科复杂内科疾病、慢性肾脏病的诊疗。
指导专家
彭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
副主任医师
擅长:出血、血栓性疾病,血液恶性肿瘤诊治。
病例提供
程婷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全科医学科
主治医师
张玉琴
2022级全科硕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
本文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党委宣传部。
主管部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党委宣传部
合作部门: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全科医学科
图片来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全科医学科、视觉中国
编辑:杨柳青
责编:谭恋恋
校对:陈玉华
审核:谢明霞
终审:严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