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伟教授:如何正确认识药物性肝损伤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疾病谱和发病率的改变,加之健康保健需求,新的药物和保健品不断开发和上市,与药物相关的肝损伤以惊人速度增长,因肝损伤而增加黑框警示或被撤销的药物时有所闻。在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诊治问题得到长足进展的新态势下,药物性肝损伤(DILI)已成为临床急性肝损伤的常见原因。因此,DILI绝不仅仅是临床肝病专业医生,而是全体临床医生都无法避免和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在第十六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上,肝胆相照平台有幸邀请到海军军医大学905医院陈成伟教授,就DILI的发病机制与预防进行分享,现整理如下。
肝胆相照:如何正确认识药物性肝损伤
陈成伟教授:当前,我们暴露在6万种化学物质的威胁中,其中3万种为药品、保健品,3万种为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物。所以,药物和中毒性肝损伤已对人类构成相当大的威胁,需要格外重视。DILI在临床上屡见不鲜,所有的临床科室都可能遇到,但尽管如此,仍未引起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临床需要明确DILI的发病机制,以更好的采取预防、治疗措施。总体来说,DILI分为三类:
一、固有型肝毒性
固有型肝毒性,也就是药物直接导致的肝损伤。这种肝损伤呈剂量依赖性,对乙酰氨基酚是此类别中的代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作为解热镇痛药,在过去三年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摄取量低于4g/24h,不会发生肝损伤,>4g/d则会发生肝损伤,如>10g/d,可导致肝衰竭。此外,乙酰氨基酚平时使用剂量较小,常规服用较安全,但在饮酒的情况下,酒精使肝脏内肝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活性增加,使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代谢产生更多的毒性代谢产物,从而损害肝脏。
药物直接导致的肝损伤通常在降低药物剂量、停药后可恢复,恢复后再小剂量应用也较为安全。
二、特异质型肝损伤(IDILI)
IDILI与药物剂量常无关而与个体差异相关,又可分为免疫特异质性DILI和遗传特异质性DILI。免疫特异质性DILI有两种表现,一是超敏性,通常起病较快(用药后1~6周),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再次用药可快速导致肝损伤;另一种是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损伤,发生缓慢,体内可能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可表现为AIH或类似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等自身免疫性肝病,多无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1]。
遗传特异质性DILI通常无免疫反应特征,起病缓慢(最晚可达1年左右),再次用药未必快速导致肝损伤[1]。比如,HLA 5701位点突变,与氟氯西林药物性肝损伤相关;HLA 1501位点突变,阿莫西林-克拉维斯药物性肝损伤风险增加。近期,肖小河教授团队研究发现,HLA-B*3501位点与何首乌所致肝损伤密切相关。这些都属于遗传特异质性DILI。
三、间接性DILI(第三种类型DILI)
间接性DILI曾被称为第三种类型的DILI,是继发于药物药理学或生物学效应的肝毒性,有多种类型,其中,免疫活性药物诱发的新肝病或原有肝病的加重近年来最受重视,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酶抑制剂、免疫诱导药、重组细胞因子等导致的肝损伤均可归于此类[2]。
这给予我们两个启示:1、当前临床常见的DILI多发生在正常用药的情况下,属于IDILI,药物直接导致的肝损伤只有在获益远大于风险的情况下,才可能通过药品审核,才可能发生;2、IDILI与患者特异质性有关,发生DlLl≠用错药。了解了这三种发病机制,有助于临床更好的认识、预防DILI。
肝胆相照:是否需要提前预防DILI
陈成伟教授:不是一吃药就预防用药,这属于过度用药,因此应在用可能有肝损药物时严密监察,一旦发生再治疗,以避免过度用药。
IDILI在临床发生的概率较低,比如抗结核药异烟肼,10%的用药者会产生转氨酶升高,但这种转氨酶升高很快可以耐受,只有0.1%-0.2%的患者真正发生DILI。
Liver Tox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赞助的肝毒性网站,它描述了超过1200种药物(处方和非处方药物、草药产品、营养补充剂、金属和毒素),以及它们潜在的肝损伤。临床医生在用药前进行查询,在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观察患者症状,可尽量避免DILI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于乐成,茅益民,陈成伟.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J].肝脏,2015,20(10):750-767.DOI:10.14000/j.cnki.issn.1008-1704.2015.10.002.
[2]赖荣陶,于乐成,陈成伟.2021药物性肝损伤研究回顾和临床关注的问题[J].肝脏,2022,27(01):1-3.DOI:10.14000/j.cnki.issn.1008-1704.2022.01.001.
专家简介
陈成伟教授
《肝脏》杂志 主编
海军军医大学905 医院肝病中心 主任医师
华夏肝脏病学联盟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分会 副主任委员(2006-2015)
上海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 主任委员(2008-2012)
上海医学会内科学会 顾问
整理/肝胆相照 审校/陈成伟授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