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失败?华西骨科、血管外科等多学科高难度翻修,拯救患者髋关节!
患者女性,今年65岁,2月,在其他医院进行了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右髋疼痛,不能站立、行走,为进一步治疗,到华西医院就诊。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康鹏德教授团队、血管外科马玉奎教授团队,联合麻醉手术中心徐宏伟副教授团队以及手术室护理团队,如何为该患者实施高难度的髋关节翻修手术!
髋关节置换失败,到华西就诊
患者为65岁女性,今年2月因为“右侧股骨头坏死”,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但医生不慎将髋臼侧假体打入盆腔中,导致手术失败。
图1:髋关节3D建模,红色为髋臼假体
手术之后,患者感到右髋关节疼痛,并且活动受限,甚至无法下地站立以及行走。今年3月10日,也就是术后三周,患者来到华西医院,找到骨科康鹏德教授希望接受进一步治疗。
髋臼假体突入盆腔,表面被覆骨水泥
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后,接受了髋关节CT等全面检查,提示右髋臼假体松动,伴髋臼较大骨缺损。假体突破髋臼内壁向内侧移位接近中线,突入盆腔内部,并靠近盆腔内子宫、膀胱、直肠等脏器以及盆腔内血管。
同时,在髋臼假体表面还粘固着大块不规则状骨水泥。骨水泥是一种用于骨科手术的医用粘固剂,硬化后形成类似建筑材料中水泥一样坚硬的固态结构,因此进一步加大了取出整个髋臼假体的难度。
图2:患者术前检查影像
此外,患者盆腔CT血管造影提示,右侧髂后动脉与盆腔内游离骨块关系密切。这就意味着在取出假体过程中,游离骨块可能会受影响而移动位置,进而损伤盆腔动脉,导致出血;而且,患者腹主动脉璧及分支多发钙化伴腹壁血栓形成,再加上第一次术后长期处于卧床状态,增加了患者围手术期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
病情复杂,多学科团队确定手术方案
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患者髋臼假体进入盆腔,髋关节自然就不能完成承重的任务,因此患者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这个病例需要做髋关节翻修手术,也就是取出原来的髋臼假体,再更换一个新的髋臼假体。
针对这一复杂病例,华西医院康鹏德教授团队进行了全科疑难病例讨论,同时请血管外科马玉奎教授团队协助诊治。
专家们反复讨论后认为,此翻修手术创伤较大、失血多,血栓形成及盆腔脏器血管损伤风险高,并且距离患者初次手术仅三周时间,患者目前可能无法承受再次手术,建议先转回当地医院继续营养支持及抗凝治疗。
4月6日,患者再次入院,全身情况明显改善。康鹏德教授、马玉奎教授再次对患者的手术方案进行了仔细讨论,认为为该患者实施手术存在两个难点:
该患者髋臼假体表面粘固着不规则状骨水泥,形成复合体,从髋臼破损处突入盆腔,如果从髋臼破损处取出假体,可能会受到不规则骨水泥的阻挡。
该患者髋臼假体及骨水泥复合体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手术分离时非常困难,且复合体与周围血管邻近,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盆腔血管。再加上手术视野受限,止血若不及时,将会威胁患者生命。
经过多学科专家的多次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手术方案。手术分两步进行:
完整取出失效髋臼假体
为了充分保护盆腔中的重要血管,同时获得比较清楚的手术视野,专家决定以髂腹股沟入路进入,先分离、保护盆腔髂外血管,再仔细剥离假体及骨水泥周围粘连软组织,最后完整取出假体。
安放新的3D打印髋臼假体
专家从原来右髋置换手术入路进入,放入根据患者髋臼情况专门定制的3D打印髋臼假体,完成右髋关节翻修手术。
图3:髋臼缺损3D建模(绿色部分)
图4:新设计髋臼假体3D建模(红色部分)
手术进行4小时,术后3天辅助行走
4月10日,在麻醉手术中心徐宏伟副教授团队保驾护航下,在手术室护理团队的精密配合下,康鹏德教授、马玉奎教授联合开展手术。
术中,发现假体骨水泥复合体周围软组织粘连严重,和髂外血管紧密粘连且仅隔着一层软组织包膜,经过紧张、惊险地分离取出等一系列过程,顺利完成4小时的翻修手术。术后,患者平安返回病房。
图5:患者术后情况
4月13日(手术后第3天),患者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护理、治疗及康复指导下,可扶助行器逐渐下地行走。4月17日,患者顺利出院。经了解,目前患者恢复良好,仅需要轻微辅助就能较为自由地行走,患者及家属对此较为满意。
此例手术为华西医院首例分离髂外血管后,从前方取出突入盆腔髋臼假体的高难度翻修手术。同时,是华西医院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技术的再一次体现,为华西医院在关节置换高难度翻修领域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