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IVD企业,进军生免赛道!
来源:IVD从业者网,作者:锁炎
最近看到伯杰医疗也要做生化试剂了,这也是继圣湘生物在投资深圳安赛之后,分子圈里面的又一个热点的事件, 毕竟伯杰在过去三年里不仅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也让公司的渠道和产品布局从面向疾控市场转向了面向临床市场。但就这两点的转变,也足以让伯杰在一众分子企业中脱颖而出。
看一家公司有没有成长性的时候,我一般是看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对于企业和行业的认知定位,决定了这个企业未来能到达一个什么高度。第二个维度是看产品矩阵,产品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也是市场和企业产生联系的枢纽,产品的好坏多寡决定了企业的口碑。这也是为什么核酸大筛那几年,有些品牌快速崛起,有些品牌隐入尘烟。
关于领导班子,格局和作为最重要
大海航行靠舵手还是靠水手?有人说是靠船长,但很多船长以前都是舵手。能够对行业发展、业务形态、政策变化有感知的老板,一般发展都不会太差。去年IVD资讯的品牌张写了一篇文章《老板是IVD企业发展的天花板!》,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我们并不能要求老板都能十项全能,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公司的管理体系和决策体系。老板可以不懂行业,但要能够决策。
当然也不是瞎决策,而是合理的管理决策权,简单点就是,自己不懂,要去听,论证之后要去做或者自己不懂,合理授权给懂得的人去决策,将决策权下放给打仗的人。企业只有动起来才不会被淘汰。
关于产品矩阵,核心是拳头产品
从大部分市场和销售的眼中,都觉得产品越多越好,给客户的选择多,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多而不精,不如不做。这里就有一个核心词叫“战略聚焦”,不管是企业也好,还是个人也好,一定要倾注资源打造一款核心“产品”,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让你既做好这款产品,又做好那款产品,比如HPV做的好企业,基本上肝炎都做的一般般,肝炎做的好的,HPV都做的不好,做药物基因的,感染玩不明白,做伴随诊断的,生化搞不好一个道理,核心是资源分配,有资源才能砸出坑,长出树。
如果没有“拳头产品”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广散网,重点捕捞”,有人会一直撒网,撒了20年,后网太大渔船被拖到水下了,有人一直聚焦,后来被别的企业完全颠覆。这里的核心点在哪里?我认为是“战略决策信息差”。企业在决策的时候,它与市场的需求有时候不是同步,需要前瞻性,这个时候比较考验市场部或者老板的眼光,但大多数时候属于“押注”。押注没有问题,押注之后的快速战略应变才是获胜的法门,刚开始因为信息差只能押注,押了之后,发现市场机会,就得扑上去,倾注资源,打开市场。
新冠核酸企业赚钱后,一定要做生化免疫
回头今天分享的主题,为什么分子企业要去做生化免疫?做一个小而美的分子企业不好么?当然好啦,只不过有点难,核心原因是:分子诊断市场的增速没法满足企业的增长需求。
昨晚和医业观察的星哥吃饭,星哥问我这些分子企业今年Q1为什么普遍降了那么多,而生免企业的业绩不仅不降还都在增长,虽然说大部分是新冠核酸的原因,但也不至于这么惨吧?
在新冠之前,分子诊断占比IVD行业的大概17%左右,头部企业的营收基本在3-4亿,大部分的分子企业的营收是没有过亿的,这是行业现状,后面因为新冠的原因,起步都是5亿,10亿的,让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市场很大,生意也好做。
但分子诊断和生化免疫最大的不同在于,分子诊断和临床认知正相关,生化免疫和门诊量正相关。而临床认知的提升需要时间。
生化免疫是检验科的基本盘,基本盘的价值在于“量大从优”。所以IVD企业不做生化免疫,只相当于只有一只脚站在了IVD领域,不管是从国际上的IVD四巨头还是IVD国内四巨头,核心业务都是生化免疫,这就是基本盘。
生化免疫已红海,还要被集采,进去不等于“当炮灰”?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的认为产品数量多,玩家多就是红海,就没法完了,其实不尽然,就拿集采来说,对于一部分企业是毁灭性打击,对于一部分企业却是战略风口。
机会在哪儿呢?在于行业利益的重新分配,不管哪个行业,一旦开始利益的重新分配,这个行业就是有机会的,因为真正的受益者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化。所以集采对行业而言,不一定是坏事,再说了,生化免疫这个市场一直都在,不是他们的,就是我们的,有啥好焦虑的。
另外,国家政策使然,趋势使然,有啥好逆天改命的,应该多想想怎么顺应潮流,重构商业模式。
今天的主题是,新冠核酸企业赚钱后,一定要做生化免疫,原因如上有二;第一,不管哪家企业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核心产品,如果没有那就广散网,重点捕捞;第二,生化免疫是IVD的基本盘,当下又值集采风口,行业利益重新分配,是有一定风口的,而分子诊断市场的增速虽然快,但是需要很强的临床认知提升,这个确实比较花时间。
声明:本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