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科“掌门人”】李雪萍:他们为患者康复之路按下“快进键”
时间倒 回到20年前 那时,我院康复医学科还只是一个辅助科室。刚刚组建时,仅有6名医护和一个运动理疗室,属于医院的“边缘”科室。如今,经过不断地发展,康复医疗科已经成为拥有2个病区、近90张床位、医技护人员近百人的新兴科室。是什么促成了这一变化?
李雪萍正在为患者做康复治疗
两个月的康复她奇迹般站了起来
“加油,腿慢慢走起来,头抬起来……”我院康复医学科每天都有几十名下肢瘫痪或上肢功能障碍者,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有的被康复机器人悬吊起来,在机器人的带动下,一伸一展,仿真模拟正常人的步态“行走”,有的在康复治疗床上进行肢体锻炼,有的人坐在电脑前,跟着手柄移动“升级打怪”。
脑出血患者李女士(化姓),两个月前从神经内科转到康复医学科时,严重的左侧瘫痪,大小便功能失常,躺在床上无法说话,动也不能动。面对这样的自己,李女士整个人是崩溃的,严重抑郁,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康复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们并没有放弃,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为她制定运动处方,言语、手功能、行走等治疗方案,每天在康复训练时,都会不断给她信心和希望。
一份努力,一份收获,两个月的康复治疗,她一天天变好,最后奇迹般地恢复了正常,不但能清晰地说话,还可以独立站起来行走。如今李女士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她逢人便说,是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康复医学科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看了李女士的病历,我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李雪萍也特别欣慰,她说:“康复治疗的最终目标,是让人回归正常生活,有尊严地活着。”
实力团队赢得良好口碑
奇迹的背后,是康复医学科强大的实力和医务人员的努力与坚持。李雪萍介绍,我院康复医学科前身为理疗科,已有60多年历史。自2003年正式组建康复医学科以来,学科在科室规模、技术水平、科研教学、社会影响等各方面飞速发展,先后在2009年、2013年成为南京市及江苏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的康复医学科人才荟萃,阵容齐整,有床位近90张,医技护人员近百名,其中主任和副主任康复医师8人,硕博士研究生16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康复治疗师30人。“康复医学属于临床医学,没有捷径,‘绝招’就是按国家要求的规范进行学科的软硬件建设,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工作,软件建设主要分为康复医学人才队伍的建设、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的规范与开展。”
评定技术包括临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和康复医学独特的功能评定,如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心肺功能等,在行康复治疗前先做评定,再制订康复治疗计划。
治疗技术包括运动治疗、理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吞咽治疗、传统中医治疗等,根据治疗计划,进行患者的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以达到最大、最快的治疗效果。
为患者康复之路按下“快进键”
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每年都要接收5000人次的患者,他们因为康复治疗,命运被“改写”,重获新生。
李雪萍介绍,公众对康复治疗不太了解,很多患者往往要等到功能障碍十分严重的时候才会到康复医学科就诊,但此时已经错过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出定义,康复是让病、伤、残者尽可能地恢复,重新走向生活、走向工作、走向社会。
哪些患者需要到康复医疗科进行治疗呢?李雪萍表示,除了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的患者需要康复外,骨科大手术后,每一位病人都需要术前和术后的康复指导。一般来说,骨科手术后是二次损伤的过程,病人关节活动和运动功能受到影响,大多数人通过1~3个月都能恢复到术前功能。
如今,我国平均预期寿命在延长,人口老龄化在加速,慢性病患者也在增加,李雪萍坦言,运动损伤、关节蜕变等慢性病的老人也需要进行康复训练,而糖尿病患者和心脏病患者则需要康复医生给出运动康复的处方,才能慢慢回归到正常生活。
专家简介
李雪萍 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康复医学会秘书长、南京市康复医学质控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卒中学会神经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师协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工伤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大数据专委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学杂志编委。 擅长骨与关节损伤康复、脑损伤康复、心肺康复及脑瘫儿童康复诊治。
素材 | 现代快报
编排 | 刘春兴
校对 | 章琛 吴建伟
审核 | 孙忠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