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和光同尘——华西“刀神”吴和光

2023-05-23 10:07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无论是十八年的医院院长,还是后来的医学院科研副院长,吴和光都是镇守中场的大将,是医院和医学院的灵魂人物。

近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中国作协会员、生长于华西坝的作家谭楷出版了第四部关于华西坝的纪实文学作品——《华西坝的钟声》。作品讲述了多位或生于华西坝,或长于华西坝,或学于华西坝,或奉献于华西坝的抗战英雄和医学专家等精彩的人生故事。《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专栏将对该作品进行连载选登。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华西医科大学外科奠基人之一、老院长吴和光的故事——

“和光同尘”四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为将所有的光彩混合在一起,与尘俗相同。表明大智者,与世俗融洽,不突出自己,不露锋芒,与世无争。

27261684796429918

吴和光

吴和光,其名取“和光”二字。观其一生,恪守古训,无论风云变幻,泰山压顶,他都不动声色;作为当代名医,柳叶刀指处,病魔溃退,死神却步;作为任职十八年的华西医院院长,成绩斐然,声名远播。真是“不争名利者,誉满天下;‘和光同尘’者,名垂青史”。

96891684796430172

吴和光在重庆读中学时,就迷上了足球。后来,他驰骋于华西坝绿茵场,是镇守中场的大将,队中的灵魂人物。

脱下球衣,穿上白大褂,手持柳叶刀的,是另一个“镇守中场”的吴和光。

吴和光于1936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同时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69791684796430313

1936医科毕业生

1947年,吴和光获得加拿大红十字会资助,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附属教学医院学习。1949年,他又进入美国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学习。在加拿大和美国的三年,吴和光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博取众家之长,将一把柳叶刀磨砺得更加锋利。

50861684796430492

1946年赴美学习途中,与部分华西校友在船舱中的合影

吴和光从华西协合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普通外科与神经外科的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尤为擅长诊治肝、胆、胰脏方面的疾病,成绩斐然。年纪轻轻的他就担任了华西协合大学医院外科主任、副院长。

1951年10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接收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学校更名为华西协合大学,吴和光被四川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华西协合大学附属医院(1953年更名为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一任院长。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吴和光的主持和规划,仅有内、外、妇、儿四科和二百三十张病床的医院进行了大扩张、大发展。在兼并了成都两所专科医院之后,华西医院新增了耳鼻喉科、精神病科,增加了门诊大楼、内科大楼、外科大楼及一些现代医疗设备,还拥有了一千五百张病床。

1968年,吴和光被任命为四川医学院科研副院长。他先后领导并创建了口腔、肿瘤、药学及生物医学工程、肝胆胰、神经疾病、器官移植等十余个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内的研究所或研究室,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学院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无论是十八年的医院院长,还是后来的医学院科研副院长,吴和光都是镇守中场的大将,是医院和医学院的灵魂人物。

谈到吴和光的行医和管理风格,吴和光的弟子都说:吴院长不苟言笑,待人坦诚,淡泊名利,精研医术,从不做长篇大论的报告。他带研究生,言简意赅,只讲要点;在管理工作中,长话短说,绝无空话,是典型的“用手术刀说话”的外科医生风格。

1954年,吴和光与神经内科专家黄克维教授合作,成功地开展了脑外科手术。紧接着,吴和光在开展脑外科手术的基础上,在外科学二级学科中进行细分,设立了三级学科神经外科专业组,并与黄克维、丘禔光成为专业组负责人,在我国西南地区创建起了第一个神经外科。

锋利的柳叶刀,在吴和光的手中变得无比神奇。他下刀之准确,动作之麻利,手指之灵活,而且速度之快,令观看过他手术的骨科医生曹振家、泌尿科医生邓显昭等名教授以及外科医生,无不叹服。这种外科手术水平,全国罕见,四川唯一,他也被医界赞为“从头做到脚”的全能外科专家。

“刀神”的故事,流传至今。

故事一:直切要害

20世纪50年代初,某援华专家突然腹痛,各项指标表明,他得的是急性阑尾炎。这位专家身体肥胖,腹大如鼓,主刀医生打开腹腔,竟然找不到阑尾深藏何处。无奈,只好请一位副教授出马。不巧的是,这位副教授手指有伤,还包着纱布,不能进行手术。

最后,在众人的盼望中,吴院长出差归来,刚下火车,便风风火火直奔手术室。所有医护人员都为手术的一拖再拖而捏了一把汗。那翻过的肠肠肚肚,如同一篇涂改得乱七八糟的文章。而吴院长那把柳叶刀,如同文豪手中的笔,三下两下,切中要害,行云流水,圆满收尾。手术做得非常轻松,众人都松了一口气。

故事二:“通”

在三年困难时期,有人给医院送了一袋土豆。两位饥肠辘辘的住院医生,当夜就煮了一盆土豆吃下。未及天明,两人腹痛不已。体弱的那位医生先被推进手术室,因肠穿孔大出血,竟死于手术台。而另一位腹痛的医生正待手术,刚好遇上吴院长清晨查房。他问清病情,立刻下令:“通!”也就是说,只须洗肠子而不须动刀子。结果,该医生获救。此后,医院盛传,吴院长一个“通”字,就救下一命。

故事三:“割”

后来,医院又接收了一名因腹部剧痛而休克的患者,此时,患者已是命若悬丝。吴和光观察了几分钟,摸了一下患者的腹部,等不及化验单结果送来就下令:“割!”助手完全明白吴院长的意图,争分夺秒,将患者坏死的胆囊割下,又救下一命。

对于吴和光来说,比写论文、做演讲更具有说服力的是他的柳叶刀。

诚如古人所言:“大道至简。”

34211684796430918

任医院院长初期,吴和光就关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了。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是常见的危急重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百分之五十。这种病至今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和手段,是国际公认的医学难题。

一位普外(肝胆胰外科)老医生曾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做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手术,由于难度大,成功率低,可谓是摘取“皇冠上的宝石”。

20世纪70年代初,上海一家医院在学术交流时特别介绍,做胰腺手术要在腹部大开口,横一刀竖一刀,让坏死的胰腺充分暴露,便于切除与引流。为防止大面积伤口感染,术后护理必须在无菌病房内进行。当时,这种医治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技术算是先进的,然而成功率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

当上海经验在全国的同行中试行时,没料到,一份来自四川医学院的报告显示,做同样的手术成功率竟达到百分之六十甚至以上。原来,吴和光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进胰腺手术。一家外国医院从后背插引流管的报道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吴和光在国内首创从患者后背开刀,直取胰腺的手术方式。这种方法,伤口小,患者术后平卧,脓液从低位流出,引流十分顺畅,避免了堵塞与感染。

30021684796431251

吴和光(右)和他的学生张肇达

吴和光的弟子张肇达博士采用此法,医治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并且不断改进,成功率越来越高。这种手术方法,一直沿用至今。1991年,吴和光主持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经腹膜后引流新技术”项目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61181684796431471

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科始建于1956年,是西医院校首批建立的中西医结合科室。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吴和光院长就主持成立了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核心的急腹症攻关小组,致力于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探索。

对于吴和光这样的大医,一个大的难题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而一次严峻的挑战竟然催生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成果。

那是1989年,原四川省委书记杨超在攀枝花突然发病。四川医学院的一个抢救组赶去,经诊断确定杨超得的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杨老被紧急护送到成都后,根据检查结果,应立即实行手术,但没有手术条件,因为杨老已经七十八岁了,且患有心脏病。

杨老昏迷了近十个小时,腹部隆起很高,却无肠鸣声,更无大小便排出。吴和光组织了多位教授、副教授参加大会诊。西医各科均表态,再观察,再观察。吴和光作为院长,顿感压力山大。

吴和光的目光扫过蒋俊明教授。蒋俊明欲言又止,似乎想说什么。蒋俊明,1955年考入四川医学院医疗系,毕业之后改行学中医,一直在中西医结合科打拼。此刻,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终于打破沉默,说道:“可不可以用中药汤剂试一试?”并细细道来缘由。

吴和光对蒋俊明充分信任,放手让他采用中药治疗。深夜回到家中,吴和光又翻阅了大量资料,一夜无眠。第二天,天还没亮,吴和光便匆匆走进医院的外科病房。

蒋俊明身上带着浓浓的烟味,一脸倦容却难掩心中喜悦。他对吴和光说:“吴院长,杨老有了肠鸣声。三次排便,已经有上千毫升了。”

吴和光来到病床前,杨老已睁开双眼,面带微笑。他伸手触摸杨老下腹,平缓而松弛,不禁大喜过望。那一刻,吴和光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中西医结合,攻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是一条成功之路。

杨老康复,从省委领导到各界朋友都松了一口气。

之后,吴和光点将,由冉瑞图、郑光琪、蒋俊明等成立五人小组,重点研究中西医结合攻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如今,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已经是全国排名前列的科室,科室目前每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两千余名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规模居全国之首,形成了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华西模式’,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

八十多岁的蒋俊明感叹道:“看看如今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成就,真佩服当年的吴院长,有眼光,有魄力啊!”

82581684796431842

航船上,老船长总是手持望远镜,注视着远方。

在华西医院这艘大船上,吴和光就是经验丰富的老船长,他总在寻找引领现代医学发展的那些闪闪发光的新的航标灯。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是世界医学又一个难以攀登的高峰。

1976年,吴和光组织临床多学科的专家教授协同合作,在国内倡导开展器官移植,并组织二十六个医疗单位协作开展肝肾移植及灌注与保存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实践,成功实施自体肾移植后,又领导并组建了肝移植协作组,建立起跨学科、跨专业,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医疗和研究小组,开展了肝脏移植的临床研究与医学实践。

肝移植攻关的主力,是吴和光的高足严律南。在三十多年的从医生涯中,严律南及其团队累计实施肝癌手术八千余例,临床肝移植一千四百多例,取得五年生存率达百分之八十三点五的良好成绩;开展活体肝移植三百九十四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严律南荣获“中国医师奖”,被誉为“肝移植领域的时代先锋”。

外科手术缝合线

作为一名领航人,吴和光还特别关注生物医学工程学的进展。

早在1943年,吴和光就发现,外科手术用的缝合线,大有学问。澳大利亚制造的羊肠缝合线,几乎占据垄断地位。

他创造性地提出并亲自采用蚕丝纺织的丝线进行肠壁及腹膜手术的缝合,经临床实践证明,丝线对人体组织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很好的缝合材料,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从此,采用蚕丝线缝合外科伤口在临床上开始得到应用,并逐步为国内外外科界所广泛认可。

生物医学工程学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为了开拓我国处于萌芽状态的生物医学工程学,吴和光多次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家驷商议,共同向国家有关部门呼吁,支持新兴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为这门边缘学科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

吴和光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先驱,也是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奠基人。

1978年,吴和光奔波于成都科技大学(后与四川大学合并)和四川医学院,共同参与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了技术难度极高的牦牛心包瓣膜(YPV-Ⅰ型)的研制及应用工作。率先建立了国内首个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研究室、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室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同年建立了中国首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此外,吴和光还大力支持重庆大学吴云鹏教授、重庆医科大学李宗明教授建立血液流变学研究室。

他不仅致力于在川渝地区推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并陆续建立起医用高分子材料、医用热解碳材料、人工器官等许多新兴的生物医学工程分支学科的研究所(室),还获国家批准,率先在国内成立了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有关的硕士点、博士点,招收硕士和博士,开展专项研究,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优秀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这些人现在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医院、企业的中坚骨干,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4411684796432269

1984年,四川医学院建立临床医学博士后活动站,吴和光担任博士后导师,共培养医学博士十八名,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华西医科大学校长张肇达、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严律南、四川省卫生系统学术带头人李波等。

“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是医德;而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更要重视医德。能不用外科的方法治病救人,就尽量不要动刀。”这是吴和光导师对他的研究生经常讲的话。

16921684796432790

吴和光(前排右三)等博士生导师与在读博士的合影(摄于2 0世纪80年代) jpg

张肇达说:“1994年,吴和光老师因突发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逝。说实话,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流了好多泪,好像失去了一位父亲……”

张肇达说着说着,有些哽咽。

张肇达喜欢画画,他的手机上保存有自己业余时间画的画作。他用缓缓的语调,描绘了一幅画面:

黄昏,华西校园沐浴在金色余晖里。每当我走在长长的林荫道上时,总想到吴和光老师,他会不会从对面走过来?

他匆匆忙忙,在华西校园里来来往往了大半个世纪,那些老建筑、老树木、老荷塘、老员工都认得他。

在冬天,他总是穿着极为朴素的灰色棉大衣,夕照勾勒出他颀长的身影。他目不旁骛,脚步坚定而有力……

百年华西,因有吴和光而增光添彩。

和光同尘,永远是华西坝的一道靓丽风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坏死性胰腺炎,吴和光,吴院长,中西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