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脑梗,也需警惕颅内肿瘤
家住潮汕的刘先生(化姓)今年还不足半百。平日里是家中的顶梁柱,一直在外奔波忙碌。三个月前,刘先生突然觉得左眼闭合困难,照镜子才发觉,口角似乎也有些歪斜。
刘先生自觉平日工作劳累,当时又正值季节交替,他以为可能是伤风感冒,便在当地进行医治。服药无效后,又进行了针灸理疗。可病情非但没有好转,面瘫的程度却越来越严重。于是刘先生便前往当地医院进行检查,当地医生告诉刘先生,可能是脑梗死引起的面瘫。刘先生又服用了活血药物后,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
仔细阅片和询问病史后,我院神经外九科主任穆林森怀疑刘先生的病并非脑梗死,并建议他进行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提示,刘先生的左侧内耳岩骨区存在一个1.5cm×1.5cm大小占位性病变。
▲术前CT及MRI见:左侧岩骨区占位性病变,部分岩骨受侵蚀
穆林森解释,这个区域正好是面听神经从脑干发出的部位,面瘫的真凶很可能就是此占位压迫神经导致。“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解除压迫,再经过后期的锻炼和治疗,面瘫可以慢慢恢复。”听完穆林森的解答后,刘先生也下定决心进行手术治疗。
术中通过神经内镜技术,多角度观察病变组织,全切占位性病变的同时,也没有对邻近的神经血管造成新的损伤。术后病理提示为:(岩骨区)表皮样囊肿。
▲术中见珍珠样病变侵犯岩骨及内听道
术后,刘先生恢复良好,顺利出院。刘先生一家人也对穆林森团队“纠察真凶”、医治病根的过程表达了感谢。
▲术后复查CT见病变切除满意
▲病理结果
颅内表皮样囊肿是一种起源于胚胎发育早期外胚层细胞的良性囊肿,少数可因头颅外伤诱发,旧称“胆脂瘤”。病变大体标本呈现“银白色珍珠状”,故也称“颅内珍珠瘤”。可见于任何年龄,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0.5%-1.8%。常见症状有头面部疼痛、面肌痉挛、面部感觉减退、耳鸣、听力下降等。如囊肿体积较小,症状不明显,则可采取保守观察治疗。如症状明显或囊肿体积进行性增大时,则应手术治疗。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绝大多数表皮样囊肿都可以采取内镜手术治疗,手术创伤较小,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