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质量|基于双因素理论的乡村医生工作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调查
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2030”双重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医改的纵深推进,乡村医生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工作内容和压力有所增加,流失现象较严重。这不仅会影响基层医疗队伍的稳定,而且会削弱乡村医疗服务能力。调查乡村医生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能够识别影响乡村医生离职意愿的因素,从而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稳定乡村医生队伍。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认为,员工对工作产生的满意感和不满意感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可使员工产生满意感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防止员工产生不满情绪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本研究基于双因素理论,调查了山东省潍坊市乡村医生工作满意度水平,分析了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出相应改善措施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2020年6月,课题组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取潍坊市乡村医生作为调查对象。首先,将潍坊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每个等级抽取2个~3个县市区,共抽取7个县市区;其次,从7个县市区中随机各抽取3个~4个乡镇;再次,从每个乡镇随机各抽取30名~40名乡村医生。共回收有效问卷737份。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根据课题组讨论结果,设计乡村医生工作满意度双因素指标。其中:保健因素指标共8项,包括日平均服务人数、每日工作时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每周休息天数、从医年收入、收入满意度、生存现状满意度、养老保障满意度;激励因素指标共5项,包括从业方式、近三年培训次数、工作能力自评、社会地位自评、是否愿意长期从事乡村医生工作。
2、结果
737名乡村医生中,有122名对工作满意,工作满意度为16.55%。生存现状满意度、养老保障满意度、近三年培训次数、是否乐意长期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是乡村医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生存现状满意度、养老保障满意度为保健因素;近三年培训次数、是否乐意长期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为激励因素。
3、建议
(1)着力改善乡村医生生存现状。一方面,科学、合理配置乡村医生,减少乡村医生8 h外工作量;另一方面,加大对乡村医生的定额补助,根据乡村医生的地域位置和从业年限实施差异性岗位补贴,提升卫生费用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轻乡村医生生存压力,改善其生存现状满意度。
(2)提升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水平。一是减免乡村医生部分自付养老保险费用,降低乡村医生购买养老保险压力;二是探索按照乡村医生从业年限实施岗位补贴方案;三是优化乡村医生养老保险结构,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提高其养老保障待遇。
(3)关注乡村医生培训需求。相关部门在保证乡村医生培训可及性的同时,调查其具体培训需求,根据实际需求安排和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操性,避免“一刀切”式的硬性培训。
(4)提升乡村医生职业获得感。在持续改善保健因素的基础上,统筹规划乡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通过明确职业前景、树立模范标杆、增强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等方式,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乡村医生职业,激发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从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乡村医生队伍。
作者:青岛大学医学部 董复宗等
文章刊期:2023年第4期
图文编辑:任红霞、邵若彬
审核发布:姚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