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姜春岩 | Latarjet手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研究进展

2023-05-20 13:16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虽然移植骨块骨吸收在Latarjet术后很常见,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其对临床功能的影响方面尚未达成共识。Zhu等和Allain等的随访研究表明,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对患者的临床结果无显著影响。

覃其煌,姜春岩

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科(北京  100035)

通信作者:姜春岩

关键词: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喙突移位术;Latarjet 手术;移植骨块骨吸收;并发症

引用本文:覃其煌, 姜春岩. Latarjet手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研究进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3, 37(5): 526-532. doi: 10.7507/1002-1892.202301051 

摘要

目的

综述Latarjet手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移植骨块骨吸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对Latarjet 手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发生机制、分型、危险因素、对临床功能的影响、管理策略进行总结。

结果

移植骨块骨吸收是Latarjet手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骨块存在应力遮挡以及局部血供减少有关。术前无明显关节盂骨缺损、开放手术、骨愈合时间早可能是引起移植骨块骨吸收的危险因素。多种评估方法和分级标准已被用于骨吸收区域和程度的评估。部分骨吸收可能是术后关节盂的生理重塑过程,但严重或完全骨吸收是手术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效预防手段,仅能通过翻修手术进行治疗。

结论

Latarjet 手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对临床功能的影响尚未完全阐明,且缺乏有效管理策略,需要进行更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肩关节前脱位是常见的运动损伤疾病,发病率为2%~8%[1],好发于活动量大的青壮年男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行保守治疗后复发率高达26%~100%[2-4],继而引起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对患者日常生活及运动功能造成极大影响。手术治疗能有效降低肩关节前脱位复发率[5-6],成为运动医学研究热点。

在治疗伴有明显关节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术式中,喙突移位手术(Bristow-Latarjet手术),尤其是Latarjet手术,因长期随访结果满意、复发率低,被视为“金标准”术式[7-8]。此外,相比Bristow手术,Latarjet手术能提供更好的骨块固定强度和肩关节稳定性[9],而且早期骨愈合率更高[10],因此Latarjet手术的临床应用率更高。然而,随着应用的深入和随访时间延长,喙突移位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逐渐增加,高达15%~30%[11-12]。其中以移植骨块相关并发症最常见[13-14],这也是术后脱位复发的危险因素[15]。在此类并发症中,具有争议性的是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问题。一方面,有学者发现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发生并未对患者临床结果产生显著影响[16];但也有学者认为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会导致螺钉裸露、松动、突入关节内、刺激或撞击软组织等,继而引起脱位复发和肩关节退变[17-20]。由于缺乏针对性的长期随访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可能造成的影响尚未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发生机制未明。虽然目前已有学者从术后骨块的血运及生物力学方面推测和探索骨吸收发生原因[21-22],但研究多停留在大体标本和计算机模拟层面,其结论可靠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由于缺乏对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足够认识,迄今尚无有效预防和治疗策略,当患者因术后骨吸收出现症状时,最终只能依靠翻修手术来解决疼痛及功能障碍。然而,翻修手术不仅存在一定难度,还可能导致一系列术后并发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与经济负担。因此,本文将对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发生机制、分型、危险因素、对临床功能的影响、管理策略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移植骨块骨吸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探究预防或延缓移植骨块骨吸收发生的策略提供新思路。

1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发生机制

在Latarjet术后随访中,许多学者发现移植的喙突骨块会发生某种程度骨吸收,且主要集中在骨块的上部、内侧及表面[10,15-20,23-24]。适度的骨吸收可使整个关节盂形状逐渐恢复到与正常关节盂相似的“正梨形”,学者们认为这是一种骨移植后的生理重塑现象,这种重塑现象与术后移植骨块的血运特点及生物力学特点有关[17]。

1.1血运相关机制

血运方面,Di Giacomo等[20]认为关节盂颈的解剖特点使移植骨块外侧部与新鲜化的关节盂骨床接触更好,血供更丰富,所以骨吸收少;而内侧部与关节盂骨床接触欠佳,导致血供减少,因此骨吸收多。另一方面,移植骨块深部血供比表面血供丰富,所以骨吸收主要集中在表面区域。多项研究发现,营养喙突的穿支动脉主要来源于肩胛上动脉分支、胸肩峰动脉分支以及腋动脉第2段分支[21,25-27]。学者们认为术中骨块的截取与分离过程破坏了上述穿支动脉,因此术后骨块血运可能主要由联合腱动脉供应。由于移植骨块的下部(喙突尖)与联合腱相连,所以该部分血供丰富,而骨块上部因远离联合腱而血供匮乏,所以骨吸收集中在上部[19-20,23,28]。然而,Hamel等[27]的解剖研究并未发现联合腱动脉是喙突尖的血供来源。Deng等[21]在大体标本上模拟Latarjet手术喙突截骨操作后发现,术后移植骨块的血供会遭到较大程度破坏,而且无明显来源于联合腱的血管支配喙突尖的血运。目前,关于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血运的研究较少,而且主要基于对大体标本的解剖,样本量不足和无法动态观察的缺陷影响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因此,术后移植骨块的血运特点对骨吸收发生的影响仍不明确,后续研究可采用血管成像技术(如磁共振血管造影)对术后移植骨块的血运变化进行动态观察,以明确血运对骨吸收发生的作用。

1.2生物力学相关机制

生物力学方面,不少学者推测骨块上部骨吸收的发生与该区域存在应力遮挡现象有关[10,19-20,23,28-29],即Latarjet术后肩关节外展外旋时肱骨头对骨块上部的应力远远低于对骨块下部的应力,同时螺钉阻挡了联合腱牵拉力向骨块上部传导,所以骨块上部因缺乏足够的应力刺激而发生骨吸收。多项研究[22,29-30]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的生物力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移植骨块上部、上内侧部、上浅表部的应力遮挡最明显。根据 Wolff 定律[31]和骨骼的功能适应机制[32],骨骼生长会受到力学刺激的影响而改变其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在适当应力范围内骨组织随应力增加而增加,或随应力减少而减少。由于缺乏足够应力刺激,骨块的上、内侧部分发生了明显骨吸收,而下、外侧部分由于应力遮挡不明显,故骨吸收较少。这一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学者们的推测。Unsal等[29]在“等弧法”Latarjet手术模型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应力遮挡现象。而在Bristow手术模型中,移植骨块不仅不存在应力遮挡区,其上部的应力还显著高于下部[30],这可能是Bristow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发生率较低[10,33]的原因之一。

此外,有学者认为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发生与内固定物对骨块的应力有关。Alp等[34]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了不同固定方式下骨块的应力分布特点,他们发现与线袢固定相比,螺钉固定时固定物会对骨块产生更大压力,而且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周围、骨块表面及内侧部分,过度应力使这些区域发生了骨吸收。线袢固定时固定物对骨块产生的压力较小,因此骨吸收较少。所以内固定物对骨块产生的过度应力可能是严重或完全骨吸收发生的原因之一。但通过改变固定方式以改善过度应力,并未有效避免骨吸收的发生,反而可能加重骨吸收程度[35-36]。这意味着固定方式引起的过度应力可能对骨吸收的发生、发展影响有限,所以该机制仍需更多临床对比研究来证实。

由于现有技术暂不能实现在大体标本上或在体内精确分析术后移植骨块的生物力学特点,因此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成为生物力学研究的主要手段,该方法可以通过建模和控制不同条件来实现对研究对象的生物力学仿真。然而有限元模型是实体模型的简化版本,建模过程通常忽略软组织的影响,这会导致一定程度失真,使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其次,材料参数、接触条件、边界条件有多种设定值,不同设定值会产生不同结果。再者,多数研究仅模拟了术后某个时刻的骨块生物力学特点,缺乏动态分析;同时,实际的肩关节运动模式是动态、多维度、多方向、复合性的,现有研究暂未对这种复杂的运动模式进行很好模拟。此外,Latarjet手术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肩关节的解剖结构特点,从而引起肩关节运动模式变化。因此,以正常解剖结构和运动模式进行模拟可能无法还原术后真实情况。后续的移植骨块生物力学研究应从这些方面改进和努力,不断提高实验仿真度和结果可靠性。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认为应力遮挡对移植骨块的骨吸收发挥了关键作用,移植骨块不同区域的应力分布和机械刺激差异,使骨组织的内环境发生不同变化,进而对骨块的骨生成和骨吸收产生不同影响,导致了不同骨代谢现象。为进一步明确具体发生机制,有必要开展细胞及动物实验来探究骨吸收过程中的骨代谢变化。

2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分型

2.1骨吸收区域分型

为了更好地描述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情况、定位骨吸收发生区域,不少学者对移植骨块进行了区域划分,并观察各区域的骨吸收情况。Di Giacomo等[20]于肩关节正位将移植骨块分为8个部分:近端外侧浅表部、近端外侧深部、近端内侧浅表部、近端内侧深部、远端外侧浅表部、远端外侧深部、远端内侧浅表部、远端内侧深部。学者们发现术后骨吸收主要发生在移植骨块的近端内侧浅表部和近端外侧浅表部,而远端内侧深部和远端外侧深部骨吸收最少。虽然该方法通过细化骨块分区精确定位了骨吸收发生区域,但每个区域划分标准尚不明确,可能会导致骨愈合后的分区存在一定误差;而且该研究仅在二维CT轴位图像的上、下螺钉处两个层面进行评估,不能真实反映每个区域实际骨吸收情况。相似地,Dalmas等[23]在二维CT轴位图像上将移植骨块分为4个象限:前外侧、前内侧、后外侧、后内侧,在矢状位上将移植骨块分为上半部和下半部,发现骨吸收主要发生在上半部的前象限。Kee等[17]在二维CT斜矢状位图像上以上、下螺钉作为参考点,将移植骨块分为3个部分:上部(上位螺钉以上区域)、中部(上、下位螺钉间的区域)、下部(下位螺钉以下区域),发现骨吸收主要发生在骨块上部。该分区方法比较简单,区域划分标准相对明确,但同样也仅在螺钉最明显层面进行评估,其可靠性仍有不足。Xu等[37]则提出在三维CT关节盂正面观(en face view)上将移植骨块分为关节盂最适圆外和最适圆内2个部分,并发现骨吸收主要发生在最适圆外部分,最适圆内部分则会出现一定程度骨生成,而在轴位上骨块相对于关节盂关节面偏外部分也会发生骨吸收,直至骨块与关节面齐平。相比于上述方法,大多数学者在矢状位上以上、下螺钉为参考点,将移植骨块简单分为上半部和下半部,并发现骨吸收主要发生在上半部[10,15-16,18-19,24]。

综上,无论采用哪种分型方法,都不难发现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主要发生在移植骨块的上部或者近端,这有助于专科医生区分正常和异常的骨吸收情况。如果骨吸收仅局限于骨块下部或者骨块上下部均出现严重骨吸收,我们应警惕异常骨吸收的发生(移植骨块的非生理重塑),需及时找出病因并及早进行干预,以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2骨吸收程度分型

骨吸收程度是评估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关键指标,尤其是骨吸收程度的量化与分型。目前研究多采用面积测量、体积测量来量化骨吸收程度。Di Giacomo等[20]使用图像软件分别测量移植骨块近端和远端各个分区的面积,通过与术后即刻对应分区的面积对比发现,随访18个月后移植骨块近端内侧浅表部的骨吸收百分比约为93%,近端外侧浅表部则约为89%,所有移植骨块的平均骨吸收百分比约为60%。Kee等[17]则在二维CT斜矢状位图像上分别测量各个分区面积,通过与术后即刻对比发现,随访32个月后移植骨块上部的骨吸收百分比约为79%。然而,Haeni等[24]认为利用二维CT测量面积的方法准确度不高,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他们首次提出了采用三维CT测量体积的方法来量化骨吸收程度。研究者使用图像软件计算出骨块体积,通过与术后6周对应部分的体积对比发现,术后骨块总体积由术后6周的1.68 cm3降至1.29 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骨块上半部体积则由0.89 cm3降至0.53 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almas等[23]则将二维CT轴位上的相邻2层骨块图像看作1个四棱台,利用CT的层厚计算出每个四棱台的体积,所有四棱台体积的总和即为骨块体积。该方法将移植骨块的三维形态理想化,这可能引起测量误差。

虽然从面积测量法到体积测量法,量化骨吸收程度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但上述方法均未根据骨吸收量来对骨吸收严重程度进行分型,以致于临床上对骨吸收程度的评估标准不一,评估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上述评估方法过于复杂,在临床实践中难以推广和应用。基于此,有研究[15,18]直接将骨吸收程度分为部分吸收(骨吸收仅限于上位螺钉或下位螺钉的周围)和完全吸收(骨块完全消失),但该方法属于粗略定性评估,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有限。相比之下,Zhu等[19]提出了一种更为精确的基于CT的骨吸收程度分级系统。该系统以骨吸收后螺钉的裸露情况作为分级标准,将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程度分为4级:0级,喙突骨块无吸收,钉杆及钉帽均深埋于喙突骨块内;Ⅰ级,喙突骨块轻度吸收,仅有钉帽露于喙突骨块外,钉杆完全埋于喙突骨块内;Ⅱ级,喙突骨块明显吸收,钉帽与部分钉杆裸露于喙突骨块外,但关节盂前方仍有喙突骨块残留;Ⅲ级,喙突骨块完全吸收,关节盂前面无骨块残留,仅有完全暴露的钉杆及钉帽。术后1年随访结果示,63例患者骨吸收程度分级情况为0级6例(9.5%)、Ⅰ级26例(41.3%)、Ⅱ级25例(39.7%)、Ⅲ级6例(9.5%)。该分级系统简单易用,而且具有较高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骨吸收程度评估标准的统一,而且该系统有效反映了螺钉裸露情况,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评估后续并发症发生风险。目前该分级系统已被应用于多项研究[10,16,38-39]。后续随访研究可分析不同分级与并发症或翻修风险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明确该系统的临床指导意义,最终实现根据骨吸收程度分型对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进行阶梯式干预的目的。

3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危险因素

为进一步探究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发生机制和预防策略,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对可能引起或加重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3.1术前关节盂骨缺损大小

Di Giacomo等[40]探究了术前关节盂骨缺损大小对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程度的影响,发现无关节盂骨缺损组的移植骨块骨吸收程度显著高于关节盂骨缺损组(骨缺损>15%),并推测这可能与无关节盂骨缺损组的移植骨块存在较大范围应力遮挡区有关,但该研究可能存在Ⅰ类错误而出现假阳性结果。Cohen等[16]也发现无明显关节盂骨缺损组的移植骨块骨吸收程度更高。而其余两项研究[23,39]则未发现术前关节盂骨缺损大小与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程度有关。

3.2手术方式

Zhu等[38]的研究发现在术后1年随访中,关节镜Latarjet手术组的骨吸收程度显著低于开放Latarjet手术组,他们认为关节镜技术能更好地保护软组织,从而减少对移植骨块血供的破坏。Kordasiewicz等[18]也发现移植骨块完全骨吸收的发生率在开放组中更高,而部分骨吸收的发生率则在关节镜组中更高,但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和内固定物种类不一致,所以结果可能存在偏倚。然而,Ali等[41]的研究并未发现关节镜组和开放组的骨吸收程度有显著差异。

在另一项研究中[10],研究者发现Bristow手术组的骨吸收发生率为6.1%,而Latarjet手术组为100%,该差异可能与Bristow术后移植骨块不存在应力遮挡有关[30]。

3.3其他因素

Dalmas等[23]发现在线袢固定Latarjet术后1年随访中,术后3个月已愈合的骨块其骨吸收程度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未愈合的骨块。

目前,暂未发现性别、年龄、吸烟、关节过度活动、移植骨块在轴位和矢状位的位置、移植骨块与关节盂间的接触面大小、移植骨块的贴合率、螺钉角度、用于关节囊修复的缝合锚钉、术后活动范围、术后疼痛、术后Rowe评分等因素与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程度或发生率有关[16,23,39]。

4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对临床功能的影响

 由于评估标准、随访时间、手术方式、样本量的差异,目前文献报道的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总体发生率高达48%~100%[15-19,42],而严重或完全骨吸收的发生率为5%~60%[16-20]。虽然移植骨块骨吸收在Latarjet术后很常见,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其对临床功能的影响方面尚未达成共识。Zhu等[19,38]和Allain等[43]的随访研究表明,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对患者的临床结果无显著影响。Di Giacomo等[20]发现即使是严重骨吸收也未对肩关节功能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Cohen等[16]推测这可能与术前关节盂骨缺损的大小有关。尽管如此,不少学者还是提出了不同观点。Cassagnaud等[44]、Métais[28]、Lunn等[45]及Kordasiewicz等[18]认为严重或完全骨吸收会增加术后脱位复发(骨遮挡效应消失)、肱骨头软骨损伤(裸露螺钉磨损软骨)、僵硬与疼痛(裸露螺钉与肩胛下肌撞击)的风险,而且一旦出现上述并发症,通常需要进行翻修手术。在Lafosse等[46-47]的研究中,因严重骨吸收导致的螺钉突出已成为患者接受螺钉取出术治疗的一大原因。还有研究指出,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尤其是严重或完全骨吸收,是Latarjet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42,48],这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警惕。虽然由于样本量、随访时间、证据等级的限制,现有研究尚不能完全证实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会对患者的临床结局造成影响,但为了避免严重或完全骨吸收带来的翻修风险,临床医生应在后续随访中加大对移植骨块骨吸收的关注力度。

除了对临床功能的影响,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进展情况同样值得我们注意,因为这不仅仅与术式疗效密切相关,还可能是骨吸收发生机制的宏观表现。然而,目前少有研究对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进展情况进行阐述。Dalmas等[23]和Xu等[37]发现移植骨块骨吸收主要发生在术后前6个月内,此后骨块体积不再减小,甚至还有所增加。Kee等[17]也发现术后7.7个月和31.7个月的骨吸收程度无显著差异。而Tanaka等[10]发现虽然骨吸收在术后3~6个月进展最明显,但直到术后1年骨吸收程度仍有增加。我们推测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进展情况可能与评估标准、随访时间、骨块固定方式、术前关节盂骨缺损大小、移植骨块大小等因素有关,而且大部分正常骨块的骨吸收进展到一定程度后便会趋于稳定,不再进展[17]。

为明确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对临床功能的影响和进展情况,需要进行时间更长、样本量更大的随访研究,同时对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此外,评估标准统一化也十分重要,这有利于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干预指征和干预时间节点的确定。

5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管理策略

目前,对于严重或完全骨吸收引起的螺钉裸露和手术失效,通常采用螺钉取出[47]、髂骨移植[28]、胫骨远端同种异体骨移植[42]等方法进行翻修,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随着对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发生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不少学者开始探索预防或延缓移植骨块骨吸收的治疗策略。Giacomo等[35]尝试使用微钢板固定技术来增加移植骨块和关节盂骨床的接触和压迫,从而促进骨愈合,减少移植骨块骨吸收;但随访2年后发现这种固定方式并不能降低骨吸收发生风险。而在另一项为期2年的随访研究中[49],研究者发现使用微钢板固定后移植骨块并未发生骨吸收。

Zhu等[19]提出为了减少螺钉引起的应力遮挡和避免骨吸收后螺钉裸露带来的影响,可采用生物可吸收螺钉取代金属螺钉,尤其是上位螺钉。遗憾的是,使用生物可吸收螺钉固定移植骨块后,近70%患者出现了严重的移植骨块骨吸收,学者们分析可能与螺钉吸收时的水解反应有关,因此不建议在Latarjet术中使用生物可吸收螺钉[36]。尽管如此,未来仍需不断探索能有效预防移植骨块骨吸收发生的内固定物以及固定方式。

因为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等尚不明确,所以国内外学者难以对术后骨吸收尤其严重或完全骨吸收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由于术者无法改变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的血运等生物因素,根据已发现的可能机制,我们应该尝试从生物力学层面对骨吸收进行干预。然而,术后移植骨块的生物力学特点难以进行人为调控。因此,有必要开展细胞及动物实验来探究骨吸收过程中的骨代谢变化,从而在分子生物学层面上探索预防或延缓骨吸收发生的治疗策略。

6总结与展望

移植骨块骨吸收是Latarjet术后常见并发症,虽然已有较多报道,但研究不够深入。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和对手术失败原因的深入分析,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尤其是严重或完全骨吸收所引起的不良后果逐渐引起了临床医生注意,因此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问题成为近年来Latarjet手术研究的热点。

现有研究表明,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的发生可能与骨块局部的血供减少和应力遮挡有关,但相关结论多基于解剖学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结果,后续应尝试开展体内动态观察研究和提高生物力学试验的仿真度,以进一步明确具体发生机制。对于术后骨吸收的发生、发展,术前无明显关节盂骨缺损、开放手术、骨愈合时间可能是相关危险因素,但仍需随访时间更长、样本量更大、证据级别更高的临床对比研究予以证实。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在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对临床功能的影响方面仍未达成共识,这使得对术后骨吸收干预必要性的探讨观点不一。虽然部分骨吸收可能是术后关节盂的生理重塑过程,但是严重或完全骨吸收已被证实是Latarjet手术失败和进行翻修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临床医生应在后续随访中加大对移植骨块骨吸收的关注力度,尤其及时评估骨吸收进展情况,以助于术后骨吸收干预指征和干预时间节点的确定。目前有多种分型方法用于评估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且各有利弊,骨吸收区域的精确定位有助于区分正常和异常的骨吸收情况,骨吸收程度的精确量化与分型有助于评估后续并发症发生风险,实现对术后骨吸收的阶梯式干预采取简便、统一的评估方法和分型标准。对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骨吸收进行有效干预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未来仍需不断在生物力学层面和分子生物学层面探索预防或延缓骨吸收发生及发展的治疗策略。

通信作者

46171684538357768

姜春岩,医学博士,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肩关节外科专业以及运动医学专业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在肩关节外科临床与科研工作中开展了大量创新工作,包括肩关节运动损伤、退行性疾患以及肩关节周围骨折的诊治创新。

第一作者

23131684538358005

覃其煌,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科,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运动医学和肩关节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简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于1987年创刊,月刊,每月15日出版。期刊以“修复缺损、重建功能、改善外形,促进结构、功能、形态的完美结合”为办刊宗旨;学科领域覆盖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口腔颌面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再生医学等。期刊自1997年持续被国际权威医学数据库MEDLINE收录,2021年被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 Central (PMC)全文数据库收录,也是国内三大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来源期刊,是目前能够综合反映我国修复重建外科领域最高发展水平的学术期刊。期刊于2011年、2014年、2017年和2020年连续入选第2届、第3届、第4届以及第5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骨块,手术,治疗,研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