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三板斧:投人、投资、投研发!
文章来源于IVD工具人,作者上海滩老纪
自疫情结束之后,赚到钱的IVD企业都感受到了业绩压力,纷纷想着大干一场,疫情时“挣钱”容易,现在花钱买未来的“方向”,有点难了。不管是上市融资融到的钱,还是新冠业务赚到的钱,如果仅仅只是躺在银行的账面上,或者找个理财买一买,终究还是保守了。虽然风险小,但是“浪越大,鱼越贵“!想赢得IVD的未来,还是得主动出击,不然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家拔地而起,抓住新的风口。
怎么做才能在前途未卜的IVD抢到最多的筹码呢?兵荒马乱,就要“抢钱,抢粮,抢地盘”,商业激战,就要“投人,投资,投研发”!
投人
疫情结束后的IVD行业好像不“缺人”了,一堆企业大幅裁员。但同时他们又在“招人”,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分子的企业弄了生化发光新平台,层析的企业也搞起了分子;原本的发光生化龙头不甘落后,质谱,流式,测序,什么新鲜上什么。所以企业一边裁人一边招人,倒是促进了行业人才流动。
以前时候IVD企业招人,喜欢招应届生,不仅好培养,还便宜,现在都喜欢招有工作经验的,上手快,有想法,能加速推进公司开展的新技术,新平台,快速落地新的产品线。
随着“国产替代”的盛行,外企的IVD工具人生存环境变得艰辛,去一个钱多又能做事的企业,成为很多原来在外企工作的童鞋的一种向往,而当下不少快速奔跑的IVD国内企业,正愁没人才呢,所以外企高管加入民企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挣到钱的IVD企业更是爱才心切,比的就是谁给的薪水更高,谁给的权限更大,谁给的舞台更广阔!
投资
这一波赚了钱的企业怎么花钱,大家都看到了,主要分这几种:银行理财,买地盖楼,设立基金,股权并购。
银行理财
无疑是选择最多的投资方式,安全系数最好,具有回报率比较稳定,可预见等优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XX企业决定将XX亿的拿来理财等公告,买了理财,高枕无忧,躺平,也是不错的选择。更适合保守型的企业。
买地盖楼
对于疫情间赚了钱的企业,非常流行。买块地,盖个楼,做成产业园。自己的产线大了可以用,自己用不了可以租,当包租公也是很舒服。对土地的热爱是中国老板的特点。
设立基金
IVD企业设立的基金,依旧在医疗健康领域,主要在IVD,也有涉足医药,食品,医美,等等。反正有钱了,弄个基金,从被投企业转型LP,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因为阶级变了,从被剥削转型为剥削者,哈哈!怎么玩生态圈,怎么选择有成长性的初创企业,还是挺多学问的,但是企业不怕,有钱,任性,砸就行了!
股权投资
中国的IVD“全都要”的特点是一贯的,雷同的,是大家的选择,比较少有企业仅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要有了钱,要么主动,要么被迫,都会切向别的赛道。
但是自己从头打造新团队新产线,实在太慢了,特别是注册,很花时间。所以最高效的就是股权投资,或者跟自身赛道互补的企业,或者是上下游的企业,虽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只有做大做全做强,才能在中国IVD领域笑到最后。
当下业内的股权投资是此起彼伏,发光企业的收购生化,PCR企业入股测序,生化企业买下凝血,等等等。资本真的是行业发展加速器,
投研发
买地,建生产中心什么的虽然花钱,但是搞研发中心更花钱,研发花的钱,有时候你都不知道花在哪儿了,但研发又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商业模式创新可以让企业活5年,研发创新可以让企业再活5年。但没有点格局的老板,在研发上下血本还是有点难的。
搞IVD研发最缺两样东西,一是“人”,二是“想法”; 很多企业陷入了一种困境,疫情间的“爆品”熄火了,然后就不行了。找不到新的方向,空有满仓的现金,却不知道搞什么产品,就是没有有“想法”的人,找不到可以落地的“想法”。
但是找到一个有落地可能性的“想法”的人才,得多难啊。毕竟《得战略产品经理者,得IVD天下》。现在市场上缺的不是钱,缺的就是这样的人啊。他要是自己特别看好某个方向,找来机构就能开干了。所以,还是得依靠企业老板,高层的决策团队。
企业要把“如何选择5年后的产品”这个工作融入到日常,依靠企业自身的团队去打造这样的能力。将能力“制度化”“流程化”,而不是靠一个人,这样企业可持续发展才能高,百年老店的目标才有希望达成。
当下的IVD看似活力四射,可又云遮雾绕,到底投人,投钱,投研发,是百年长久之计,还是买地,盖楼,产业园,才是当下最优选择,让我们五年后再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