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一院心脏外科单日完成两台主动脉缩窄介入术
5月10日,吉大一院心脏外科教授高永生带领的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团队在麻醉科、第二手术室的密切配合下,成功为2例成人主动脉缩窄患者实施主动脉覆膜支架矫正术,患者恢复良好,术后第2日均康复出院。开启了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新篇章,介入诊疗技术水平稳居省内领先地位。
(高永生教授团队为患者实施经导管主动脉覆膜支架矫正术)
接受本次手术的第一例患者为36岁男性,5月8日,患者因间断胸闷胸痛1年余,加重1个月余收入吉大一院心脏外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4年,最高血压180/110mmHg。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提示:主动脉弓降部管腔限局性明显变窄,直径约0.3cm。 第二例患者为50岁女性,1个月前因明确高血压病因发现主动脉缩窄,同期入吉大一院心脏外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血压200/100mmHg。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提示:主动脉弓降部管腔限局性变窄,直径约1.0cm。两名患者均明确诊断为“主动脉缩窄、高血压病3级”。
主动脉缩窄是一种先天性主动脉畸形,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8%。其发病率较低但其病情进展较为隐匿,患者很可能因胸主动脉管腔变小甚至闭塞,导致血流受阻,从而造成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甚至动脉瘤破裂死亡等并发症,危害巨大。主动脉缩窄最常见的症状就是高血压,一经发现应尽早手术。 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均较高。随着高压球囊导管和血管内支架的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主动脉缩窄的首选治疗方式。相比之下,微创介入治疗的支架植入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成功率高,费用低,是成人主动脉缩窄患者,特别是已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身体条件较差患者的较好选择。但因手术难度高,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医院开展此类手术。
(第一例患者术前术后造影检查对比图)
(第二例患者术前术后造影检查对比图)
吉大一院心脏外科曾于2017年开展吉林省首例成人主动脉缩窄覆膜支架矫正术,经验丰富,技术纯熟。综合研判患者病情后,高永生团队决定为患者实施介入治疗。
手术当日,高永生带领的技术团队在导管室为患者实施静脉麻醉下经皮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术中高永生精准操作,顺利通过狭窄扭曲的血管,成功植入支架。术后造影显示人工支架贴合良好,血流运行通畅,缩窄部位前后血压阶差即刻下降,手术效果立竿见影。术后患者多年的顽固性高血压明显好转,术后第2日均康复出院。 单日两台主动脉缩窄介入治疗手术的顺利进行,使心脏外科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团队再次取得技术突破,手术种类已覆盖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主动脉疾病如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间血肿、主动脉溃疡、主动脉瘤及主动脉缩窄等多类型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手术水平再登新台阶,稳居省内领先地位。
END
来源丨心脏外科 科室撰稿丨刘宁 摄影丨杨立明 科室审阅丨马大实 责编丨秦楠 编审丨于姗姗 发布丨宣传统战办公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