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癌数次复发难治,“重获新生”后他说:“因为你们,我的生命里又有了光”
而立之年确诊淋巴瘤, 8年抗癌路,数次化疗复发难治, 生命之光几近抱憾熄灭, 年轻的生命将何去何从?
从左至右依次为:林全德主任医师、患者、纪旭博士
近日,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林全德团队,为患者孙先生(化名)进行了河南省首例复发难治滤泡转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靶向CD19的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并取得了令人满意度的疗效。
善伪装、易误诊的淋巴瘤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100多种不同亚型的“淋巴瘤家族”的统称。淋巴瘤主要分为两个大类: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孙先生患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效果相对不理想。
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名新发淋巴瘤患者,是增长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淋巴瘤的病理分型众多且极其复杂,临床表现又千变万化,所以它又被称为“千面肿瘤”,诊断标准及治疗方式、预后各异。其中,疑难、高危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欠佳。
新技术:CAR-T细胞治疗淋巴瘤
随着靶向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精准治疗手段的问世,淋巴瘤治疗药物与方案不断创新与优化,各类新药及新方案层出不穷,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得到了显著改善。
CAR-T疗法就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T细胞激活,并装上定位导航装置CAR(肿瘤嵌合抗原受体),将T细胞这个普通“战士”改造成“特种兵”,即CAR-T细胞,专门识别体内肿瘤细胞,高效地杀灭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 凭借其“精准制导”、“高效杀瘤”的特点,为淋巴瘤、骨髓瘤等血液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目前,临床应用的针对淋巴瘤、骨髓瘤的CAR-T 细胞治疗产品,均源自患者自身T细胞“加工”而成,这种“私人定制”就要求患者自身需要具备足够量的淋巴细胞。
制备细胞的过程需要3周左右的时间,且价格昂贵,大部分患者对此望而却步。于是,来自健康供者的通用型CAR-T细胞,因其优势逐渐引起关注:使用同种异体来源的健康供者的T细胞,不仅避免患者自体多次化疗后,淋巴细胞数量减弱不足以供应细胞制备的难题,而且可以制备出供应多个患者使用的细胞,显著降低制备成本和等待时长,使其有望成为供患者随时选择的“成品药物”。
目前,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性B细胞淋巴瘤,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2023年3月,我院血液科作为该项目临床试验中心,由血液科二病区林全德主任医师、纪旭博士团队,为孙先生进行了我省首例复发难治滤泡转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靶向CD19的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
人生黄金时刻,踏进癌症深渊
受益于该项目的患者孙先生,今年38岁。2015年的一天,他发现脖子淋巴结肿大,到诊所输液治疗。症状好转没多久,又发现腋窝长出疙瘩,他到医院进行了详细检查,确诊为滤泡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经过多线治疗后,孙先生的病情获得了不同程度缓解, 但每一次缓解疗效维持的时间有限 。2022年3月,他入组了 自体靶向CD19 CAR-T临床试验项目,达到完全缓解状态 。可是好景不长,半年后, 孙先生发现颈部淋巴结再次肿大 ,PET-CT提示病情进展。 经历了8年的抗肿瘤斗争,孙先生经济上已经捉襟见肘,而此次疾病复发,更是雪上加霜。 既要为患者解除病痛,又要兼顾患者面临的巨大经济压力,孙先生的主管医师、主任医师林全德,积极为其筛选有关复发难治淋巴瘤临床试验项目。 所幸,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周可树为主要研究者(PI)的“This-CART19A在自体CAR-T治疗失败后,B细胞来源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安全性、有效性、药代动力学临床研究”试验项目正在进行,且经过 患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及完成了筛选期检查后患者成功入组。
血液肿瘤专家全程监测
医护配合解决凶险并发症
由于孙先生为我省首例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淋巴瘤患者,且多次化疗后体质较差,血液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玉富,副主任、主任医师周可树和主任医师林全德共同为孙先生进行会诊,最终确定FC-E方案(即应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依托泊苷等药品联合治疗)预处理强度及应用时间。
回输ThisCAR-T19A细胞
2023年2月,孙先生应用FC-E方案进行为期5天的淋巴细胞清除预处理治疗,3月2日,由 血液二病区王瑞静护士长、刘彩莉主管护师、李婉冉主管护师共同完成了细胞回输。
此时,也到了林全德最为担心的阶段。“患者回输的CAR-T细胞,为经过加工后的健康供者T淋巴细胞,在患者体内被淋巴瘤细胞活化后,可能会出现强烈的增殖效应及相关免疫反应,诱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产生严重后果。”林全德解释。
淋巴细胞清除治疗导致白细胞下降,孙先生回输后,出现了高热、多项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等)升高的状况,林全德给予其充分抗感染治疗,并控制体温。 2023年3月6日的凌晨4点,睡梦中的林全德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孙先生突然出现四肢抽搐、意识丧失等癫痫发作情况,心电监护提示血压、心率升高,呼吸频次加快,林全德当即预判病情,与值班医师一起积极处理。 患者抽搐缓解后,李玉富、周可树、林全德、纪旭综合评判,考虑可能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细胞因子及CAR-T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炎症反应相关,诱发CAR-T相关脑病综合征。 经过积极水化、碱化、镇静、脱颅压及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后,两天后,孙先生精神逐渐恢复正常,期间几位专家非常关切患者情况,亲自查体并反复讨论治疗方法。 在医护的共同努力下,孙先生最终安全渡过了白细胞减低的危险期。
疗效评估达到完全缓解
回输后第26天。患者PET-CT显示,除了脾脏代谢稍微活跃外,原高代谢病灶的放射性浓度值均明显下降,符合治疗后明显好转迹象。 经李玉富、周可树、林全德等专家的充分讨论,2023年4月14日,孙先生复查上腹部多期增强CT,结果提示脾脏无明显肿瘤侵犯征象。
5月份再次复查PET-CT结果提示,疗效评估达到完全缓解状态。孙先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向林全德团队真诚致谢,他说:“8年了,是咱们血液科救了我的命,让我从绝望中看到一束光,以后的每一天我都要好好活。”
患者来院感谢医护团队
专家点评
血液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玉富:这名患者应用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在短期内获得了完全缓解的疗效,为我们在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患者筛选、预处理方案应用、并发症处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开创了省内首次将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应用于多线治疗后复发的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先河,也是在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自体CAR-T细胞治疗复发后,首次应用同种异体CAR-T细胞治疗的尝试。这为更多疑难、高危淋巴瘤患者争取完全缓解,乃至治愈带来了新希望。
专家简介
李玉富
血液科副主任、血液科二病区(淋巴瘤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博士,河南省肿瘤医院淋巴瘤首席专家,研究生导师,享受河南省政府津贴专家,河南省血液病治疗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常委。擅长淋巴瘤、白血病及骨髓瘤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在各种亚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周可树
血液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淋巴瘤领域杰出贡献专家,人民好医生(血液肿瘤)青年典范,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卫生健康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委员、中国滤泡淋巴瘤工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组织细胞疾病专委会委员,河南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组长,省血液学分会常委及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博士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获临床型博士学位,师从全国著名淋巴肿瘤专家邱录贵教授。擅长淋巴系统肿瘤的诊治。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多项课题,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近几年作为PI主持了60余项淋巴瘤相关的国际及国内多中心的新药临床试验,推动了泽布替尼、奥布替尼、PD-1单抗等抗淋巴瘤新药上市。
林全德
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原青年拔尖人才。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细胞治疗质量控制与研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省医师协会肿瘤科医师分会委员,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委员,省抗癌协会靶向治疗委员会青委会常委,省生命关怀协会骨髓瘤专委会副主委。发表SCI、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主持省科技厅、卫生厅、郑州市卫生局科研项目8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主要从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微环境异常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研究。熟练掌握常见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纪 旭
主治医师,北 京协和医学院博士, 河南省生命关爱协会急性白血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造血干细胞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等多种血液病的诊治,在Cancer Letters、Cellular&Molecullar Immun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数篇。
审核:庞红卫 编辑:常 榕 刘 倩 作者:林全德 常 榕 摄影:李 昂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